浅析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2020-03-03 15:24
今天 2020年18期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课堂

(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校 重庆 黔江 409000)

小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小学教育中设置的各类学科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这些课总能以独特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这门课程具有抽象的特点,小学生经常难以理解,因此让学生望而生畏,对数学没有兴趣,时间长了还会有厌烦感。要想让小学生学好数学,关键就是要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小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能够很容易接受掌握这些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掌握数学的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注重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因此,如何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数学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那么,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1.营造良好环境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优美的教室环境,环境优美了,教师和学生心情舒畅,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这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次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低年级学生的世界比较简单,对他们来说,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学生喜欢教师,才能喜欢这门课。因此,教师不要认为教好课就足够了,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情绪能够传染给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先要对数学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把这种情绪带给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起着标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一视同仁,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的接受程度不同,教师要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注重课堂的平等、民主、自由。这样一个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丰富课堂形式

学是一种行为,教是一门艺术。并且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有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他们对不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接受起来非常困难,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大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教师讲、学生听,使得数学课枯燥乏味。数学教学要体现其艺术性,教师就要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的原因,是感觉数学和自己有很大距离。因此,教师要把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参与其中。低年级数学教材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资源,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教材设计得有趣味性,通过图画、文字、情景再现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充分领会教材精神,对教材做适当的延伸拓展。把活动引入课堂,如学习加减法,可以用购物的形式帮助理解。把购物情境引入课堂,学生对这种形式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了数学问题,参与了学习知识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对所学内容有了直观立体的感受和理解。不仅能够感到学习的乐趣,还能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活动能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也是创设具体情境的形式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利用课外活动帮助教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与数学有关的小游戏等,既让学生得到适当的放松,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课堂教学更能提高学习效率。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时刻有这样一个意识,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千方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把导语做得引人入胜,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把学生带入数学的世界中去。如通过设置疑问等形式。其次,教师要优化课堂设计,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安排整个课堂。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掌握他们的动向。对课堂的每个环节,授课、思考、交流、反馈、提问等都做到胸中有数。及时和学生交流,根据教学内容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最后,改变传统授课方式,减少讲课时间,把时间留给学生思考和交流。

3.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具体情境和课堂形式有助于激发数学的兴趣,但往往具有短暂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渗透情感体验,真正从内心喜欢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结合在一起,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数学的无穷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数学是无声的语言,其中也藏有各种形式的美,如图形美、对称美、简洁美等。如在学习对称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建筑和实物是对称的,知道这些之所以美,是因为对称的原因。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趣和理,数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教师要让学生把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学习了加减乘除等知识后,可以帮助家长买东西、算账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作用,自然就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强化理论:通过各种形式巩固或改变学生既成的行为方式。在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没有什么能比成功更能激发学生的满足感,在课堂上要经常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随堂提问或在课下设置适当的问题和作业,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对完成的学生主动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数学始终保持热情和兴趣。没能完成的学生也要积极鼓励,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勿使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

每个习惯或兴趣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长期的过程。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学习数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因此,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不是难事。同时,教师也应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与时俱进,根据教学规律不断探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绽放异彩。

猜你喜欢
小学生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