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域下构筑高校思政工作网络阵地的思考

2020-03-12 06:11毕洪东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阵地政治思想

林 捷,毕洪东

(嘉兴学院,浙江 嘉兴 31420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互联网的普及率为61.2%,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民年龄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群体,达24.6%;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1]。可见,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资讯、接收信息、发表意见的重要渠道。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构筑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成长关爱、成才服务的网络阵地,是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信息以迅速集中涌现的传播形式,无障碍地收集、存储、发布与利用,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通过移动终端接收信息、传播信息,形成“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新态势;同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网络信息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接收方式正在不断地发生质变,各类信息平台更新迭代,网络传播已超出了时空限制,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数与网”的更高层次的信息交互[2]11。

网络世界的信息性、动态性、隐匿性、平等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社会交往以及认识世界的需求,网络信息的使用已经融入到其生活的“血”与“肉”中。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由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与分众性,具备全球化视野,强化自主意识与个人意识;但青年学生的认识系统与分析系统还未健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其意识形态在不断地进行将建构与重组,呈现不稳定的状态,甚至出现消极、逆反与极端的表现行为,亟需主流价值的精度引导与张弛适度的精准管理。

二、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一)落实“五项使命”,做好价值认同

举“国家立心、民族立魂”的旗帜[3],新时代网络阵地,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亦是多元多样,宣传思想工作要寻其源,抓其根,在千帆竞发中立主导、在百舸争流中立主流,更要扎扎实实落根于时代青年的培养。凝人民的“精气神”[4],不断整合内容,致力于打造贴近人民的话语体系,不唱高调,不说大话,从人民切身利益出发,既解决好强信心、暖人心的实际问题,又解决好聚民心、筑同心的思想问题。育“担大任”的时代新人[5],积极营造网络阵地的健康气氛,着力打造主流思想,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育对祖国建设有用的时代新人。兴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6],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力传播中华传统美德,借助网络技术与手段,兴文化建设之风,优文化建设之气,积极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展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7],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唤担当,大力推进对外对内宣传传播力,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可与接受,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问题,开创新局面。

(二)推进“四力提升”,做好壮大主流

1.提升传播力。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可以进一步使得受众群体更快更准确地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准确把握其传播力,合理优化传播渠道,积极开发新的传播方式,传播正面、健康、积极的内容。2.提升引导力。引导性是网络信息在传播出去之后能否发挥其最大作用的关键因素,合理用好其引导力,以主流价值作为导向标,全面提高舆论引导力。3.提升影响力。受众群体在接收到网络信息后,会获得属于自己的认识和感触,继而影响认识主体的思想,加强发挥影响力,以新时代主流思维影响受众群体的思维发展。4.提升公信力。发布准确信息、推送即时资讯,明确树立公信力,在思想潮流中占据一席闪耀之地,获得受众人群的关注与信任[8]。

(三)掌握“四全特征”,做好应势而动

1.以“全程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即事件时刻处在传播链条中,从发生到结束,均可能随时成为公众信息,紧紧围绕全程媒体特征,及时传递公众信息,准确发挥传播力。2.以“全息媒体”突破物理限制,即利用各种手段,使传播的呈现形式愈加多元,信息转变数据,实现“一体化”,呈现更为立体的新闻,紧紧把握全息媒体特征,展现多种传播形式,给受众群体更好的体验。3.以“全员媒体”突破主体限制,即从“我说你听”的一对多传播格局转变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对多传播格局,积极推进全员媒体,使得人人都可通过媒体接收到所需信息。4.以“全效媒体”突破功能限制,即集各种功能于一体,信息、内容、服务、社交,等等,主动实施全效媒体,全面提高信息传播质量,实现“信息一条街”,给予受众群体更好的服务[2]10。

(四)占据“四个高点”,做好守土尽责

加强舆论引导,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网络媒体需要守土有责,积极做好舆论导向作用,更要守土尽责,避免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肆虐泛滥,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网络平台。突出思想引领,要以新时代主流思想为传播方向,树立鲜明坚定的立场,及时提供真实客观的、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实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就在哪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稳定正气的思想建设环境。重视文化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加强传播主流文化,也要不断传承传统文化,使得文化内涵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可、接受并深入人心,使得思想建设能够更顺利展开。立足服务人民,在不断提升网络信息的公信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传播信息质量,不断优化传播手段,不断增进传播力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促进人民的思想建设[8]。

三、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对策建议

多元的信息、思想、文化和价值观使青年群体思想行为表现出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9]。高校应当把握好互联网的“时、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度、效”,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深层次规律,融入网络思维,开展针对性活动,按照“自然、有用、好玩、常态”的发展思路,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一)以“自然”为基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显性状态与隐性教育统一

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该结合“自然”原则反求诸己,强化显性状态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媒体融合所带来的信息泛滥、舆论多元化、不可控性的全新传播方式,既有利于正向舆情信息的传播,也使得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快速传播[9]。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始终坚持思想引领的显性状态,面对各类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等做好舆论正向引导,及时引导和处理,促进大学生个人思想建设;坚决反击危害国家利益和社会主义发展稳定的言论,形成网络正面舆论强势,树立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鲜明态度和担当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政治认同”[10]。

处于社会发展前沿的青年学生,对社会焦点和新生事物较为关注,吸引眼球的网络信息在他们之间更容易快速传播,也更容易发生舆论热议[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青年对中国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赞同和认可,用先进思想文化武装青年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引导青年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以“众人拾柴”“星星之火”的方式催生青年对国家、民族更加深厚的情感。

(二)以“有用”为准则,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实用功能与价值导向统一

媒体融合发展促使青年从传统的“受教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即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9],那么讯息传播的反馈如何,应考量所传播讯息是否“实用”,并以“实用”体现应有“价值”。

解决好“有什么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利用“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信息数据集合构建网络信息层,把握青年个体全面信息,扩大其优势运用,契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和大方向,以技术改造与方法创新促进信息实用性;以其实用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通过加强信息收集的标准化、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程序化、信息处理及开发利用的法制化等建设,完善网络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层,解决“碎片化”等问题[12],构筑具有系统性、独特性、联结性的网络阵地。

解决好“为什么用”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要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导性,准确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把“变什么”想清楚,把“不变什么”弄明白[13],从“立德树人”的理念到内容、从“立足需求”的方法到途径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要素的综合优化;完善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微产品生产流程,强化微产品质量评估,强化主客体的责任意识,解决网络阵地构筑中主客体交流交互的失度、失效等问题,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价值性发展。

(三)以“好玩”为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形式创新与内容精准统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迭代,使得青年接收资讯、选择信息的自主性也越来越强,对于不同的网络讯息持有不同的评价态度。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该抓牢自身优势的外化表现手段,通过整体设计和分部实施,选择合适的时机、推送有趣的信息,以“好玩”提升形式吸引与内容吸引。

现代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青年拥有全方位的信息接收渠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来实现向对话式交流的转变。通过组织易操作、受众多等“微对话”,将党团对话、社团对话、中西文化对话等进行形式改造,适度运用网络共享扩大青年之间的互动吸引,加强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科研创新、志愿服务和就业创业等活动实践,鼓励他们结合自身需要运用线上线下资源,激发主客体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作用,从而真正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

思政工作的沿袭更多是“直接、简单、甚至照搬知识信息至网络”的粗放式做法,使之缺乏精准[1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当过滤垃圾或有害信息,保持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真实性、丰富性;不能脱离大学生的实际困难、思想问题,应根据他们的需求及特点来精心设计信息内容,避免千篇一律;注重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和生活帮助等专业性辅导活动,注重开展群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达到最大化地呈现和展示成果。

(四)以“常态”为根本,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科学管理与长效发展统一

构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当着眼“常态”,形成规范的制度、明确的目标,不以个人意志转移、不受经验主义影响,促进科学管理与长效发展的统一。

各类网络信息、网络平台数量均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内容分类越发精细、专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的规范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在网络舆情潜伏期建立科学调控管理机制,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正向引导舆论走向;完善舆情信息汇集机制和舆情分析预警机制,优化网络阵地线上线下双驱动局面,把握对高校网络空间的监控;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制定规范制度、明确程序标准、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青年网络自律意识,当好“把关人”“生产者”。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应坚持党的领导为监督主要原则,当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15],确保监督机制的有效运行,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坚持长期规划、科学操作原则,在网络技术方面形成专业、科学的操作方法,正确把握网络阵地管理规律,落实好长期化管理方案,提高规避网络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具备长效性和专业性的管理机制。

猜你喜欢
阵地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无尾怪”和“独角怪”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