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当代价值

2020-03-12 06:11王季昆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文物红色精神

王季昆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践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新时代,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进一步强调用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特别而重大的意义。红色文化是连接中华民族历史,立足于中国实践,面向民族未来的。因此,红色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

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时代发展更需要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五千文明发展史上唯一延绵至今且从未间断的文明。两千多年的农耕社会使中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一直向西,形成古丝绸之路。唐朝时长安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都市,日本、朝鲜等国争先恐后来中国学习。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让中国瓷器、丝绸和香料走向世界。独特的哲学思想、价值追求、道德操守和人文精神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影响了周边国家,现代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或多或少保留着中华文化的影子。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长城、故宫、造纸术、指南针,等等,这些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更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近代我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一些中国人对中华文化开始不自信,甚至产生自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落后根本原因。但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传统文化又焕发新出新活力。“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红色文化注入了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形成了红船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大庆精神、女排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对红色文化的延伸和发展。这些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来源。中华文化不仅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在近代也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4]“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5]文化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锐利武器,是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精神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但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贫富差距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也没有消除。就国际形势来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行他们的经济模式和输出政治制度和价值观,这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很大阻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进行分化和西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对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进行诱导和破坏。新形势下产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实证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产生很大负面影响,甚至有些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马克思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人类的理想归宿是资本主义社会,等等。在教育领域主张放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推崇西方社会所谓的“公民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来替代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错误观点严重影响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这充分表明,文化自信是有极大现实需要的。

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本支撑

(一)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直接来源

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至今,大家都容易接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但是,除了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外,还要坚定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是植根中华文化沃土、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国未来的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完全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汲取养分,从先秦诸子百家学说开始,到唐诗、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等,从四大发明到四大石窟恢弘建筑,从良渚文明到黄河文明,都留下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瑰宝,也是文化自信重要来源。对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就很容易看出来,红色文化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机与活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历史养料和文化支撑,并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方法和新经验,这二者之间是历史延续而非历史断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是一种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但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比,文化自信是可以更为直接地从红色文化中获得直接来源和强力支持的。

(二)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红色文化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完成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不论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改良派,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进行了艰苦的尝试,展示了代表本阶级的政治力量。然而,农民阶级的自身狭隘性和理想的平均主义、地主阶级改良派的本身腐朽落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加之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必然导致他们不能承担起民族解放的历史重任。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深刻变革,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各种主义和思潮的斗争中脱颖而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表达。红色文化表明,中国共产党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红色文化所保留的历史事实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三)红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滋养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红色文化被赋予不同时代内涵,但却始终是激励着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敌、勇于斗争、不怕牺牲、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热爱和平的精神风貌和时代追求,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最有利的证据。革命时代的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小岗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等,都是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延伸。红色文化是由许多形象鲜明、情节动人、内涵深刻的一个个鲜活故事构成的,不仅带有民族文化烙印和先进文化的光辉,还具有极强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传承,对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激发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红色文化越来越多地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不断绽放出新时代光芒,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滋养。

三、用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推动红色文物“亮出来”,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文化“融进去”,让红色文化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精神支撑和文化自信最亮丽的底色。

(一)推动红色文物“亮出来”

红色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见证红色文化最直接最真实的形象,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家产。因此,用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红色文物必须昂首挺胸“亮出来”。

首先,文物是会说话的历史。保护好红色文物,就是对红色文化的见证,就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政府要保护好红色文物,做好发掘、展示、讲述、弘扬红色文物的工作,发挥好红色文物重要作用,让更多的红色文物亮出来。其次,要有开放的心态,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物的价值,需要开放红色文物资源,改变封闭、保守的心态。各级主管部门要打破壁垒,整合红色文物资源,吸引更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形成合力。最后,让红色文物重回人民生活,要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纪念活动、节庆活动,举办高规格的珍贵红色文物主题展览,增强红色文物展览的生动性、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文物藏品成为文物展品,努力让参观红色文物成为人民一种生活方式,让红色文化在社会传播开来。引导人民切身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历史成就,增强对人民群众价值观的引领。推动红色文物“亮出来”,红色文物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营养剂”。

(二)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

红色资源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国史、党史的了解,提高大家的凝聚力。

首先,要对红色资源情况“心中有数”。组织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研,对红色遗址遗迹、文艺作品、文献资料等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做好分级分类登记备案工作,对红色资源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其中包含的丰富的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努力推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产品。其次,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监督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不断优化对红色资源的利用、保护、运营等方面的管理,强化主体责任,对违反红色资源利用规则的,要从意识形态高度,加强管理与引导。最后,要对红色资源利用“推陈出新”。对红色资源的利用,在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和维护好社会效益基础上,要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红色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开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发挥出来,激活红色资源的市场活力。要树立“红色资源+”现代思维,将红色资源与经济、教育、旅游、现代农业结合起来,精选出一部分优质红色资源进行重点打造,开发新的文旅业态,提高红色资源的利用率。推动红色资源“活起来”,让更多人自觉接受、认同红色文化,才能更好地增强文化自信。

(三)推动红色文化“融进去”

红色文化想要传承好、弘扬好,就必须得到人民认同,人民的认同需要把红色文化真正融入内心之中,这就需要推动红色文化“融进去”。

首先,融入校园。应积极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让先辈的事迹和精神写入教材搬进课堂,让更多人来聆听红色文化的感人故事,让红色文化内化于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于学生的行为活动,让红色文化得以传承。其次,融入社会。面对文化多样化、思想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要想传承和弘扬好红色文化,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创新红色文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讲好红色故事,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积极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讲座论坛和电视电影等各种方式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利用好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平台,要充分借助微视频、微博、微信和实景演出等传播渠道,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让人们在选择过程中自觉认同红色文化。最后,融入旅游。积极培育红色文化旅游,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让红色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增加人民群众收入。同时,也要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明确红色旅游的意义,规范约束红色旅游行业,从而使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只有让红色文化“融进去”,让红色文化被人民群众发自内心尊崇和向往,才能更好增强文化自信。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来坚守和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凝聚民心、激发动力、彰显新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猜你喜欢
文物红色精神
文物的栖息之地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