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利用实践教学打造“金课”的探索
——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2020-03-13 04:32刘福侠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课辅导员思政

刘福侠

(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6)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深刻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中国的未来的发展仍处在战略机遇期。这一大变局对思政课改革来说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也凸显当前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大意义。《意见》还指出“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1]该要求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自2015年以来,山西工商学院推动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在实践教学方面,一直在探索以“实践手册”为抓手,不断守正创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校外思政教育基地不断拓展,受教育学生数累计扩增,让在晋的红色资源“活”起来。2019年,自建于校内的思政教育基地成为民办高校一张靓丽的名片,让学生走进、贴近国史党史,站在大变局中理解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四个选择”。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教学运行的经验,主要探讨思政课实践教学如何融合其他实践活动及其路径,以期待为当前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行的借鉴。

一、“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

“大思政”格局是一种从大局出发改进思政教育的总的看法。按照《意见》部署,思政课建设应涉及组织机构、体制机制、教材建设、教师配备、教育教学、考核评价及经费保障等方面。从这个育人的大格局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思政课教师发力,也需要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合力。从方法论上讲,“大思政”格局采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方法。那么,“大思政”格局视角是否真的有益于课程改革呢?笔者认为,面对新时代的大变局,高校必须在这个教育理念下提升思政课质量,集中力量、合力办好思政课。就需要在校内联合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织的校园活动、志愿者服务、“三下乡”等;在校外联合政府单位、企业、乡村等进行调研、考察和劳动体验等来践行所学理论。而这些融合的路径只有在“大思政”格局下多方协力才能办成、办好。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至今仍存在争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包括“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2]。首先,课堂实践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分学习小组、布置情境活动等,学生以课件展示、辩论讨论、演讲等方式呈现于课堂,学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感悟理论的魅力。这只需在教学课时内完成。其次,校内实践教学是指思政课教师依据教材结合教学需要,预先布置给学生结合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学生结合所学、所见、所践、所察拟出调查报告提纲,按课程要求写作于“实践手册”对应部分。这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选题,课下辅导学生修改调研提纲,反复修改调查报告。但是,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精力投入、经费投入等很难在一个学期整体提升学生的调研能力和水平,容易使校内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社会实践教学是通过志愿服务、企业参观、农村调研等展开的。这需要任课教师预先做好外出实践计划,要充分考虑组织协调、出行安全、物质保障等因素。这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也是效果最好的实践教学。但种种原因制约其全面开展。

当然,以上三种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实践手册”中的参考文献、视频内容,选择自己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自身实践进行感悟、热评和撰写调查报告,将逻辑性强、表述准确的文字书写于“实践手册”各栏目中,作为取得课程的实践成绩,同时也体现学生的课程实践成果。总体来讲,既然是实践教学应该同其他课程一样,应具备实践指导教师、场所、组织形式、经费、评价等。也只有不同种类的实践教学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升级思政课。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合其他实践活动的方法

思政课本身就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就需要学生做到“知”与“行”统一。然而一些因素致使实践教学必须改革:外在因素主要是实践环境或者氛围不够浓,表现为系统化、学科性的社会实践平台短缺;内在因素是一些学生思想上的惰性、依赖性,表现为不勤于思考、观察等。以上因素会导致预设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此情况下,各高校应主动营造积极的思政课实践氛围,积极探索特色的实践教学方案。

(一)思政课教师要找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实践活动的共振点

第一,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梳理思政课实践主题。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如果学生只通过教材和教师的理论讲授很难全面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在大变局中,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今天要让学生全面掌握国史党史,就需要拓展课程的深度和挑战度。例如,在“专题二”中讲到“千年文明古国,何以败在列强麾下”,就不应简单地或者碎片化地讲述原因在于社会制度腐败、经济技术落后,应该让这段历史“立体”起来,而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间需要熟悉的历史信息量大,只依靠课堂上的逻辑推演很难完成,因此需要梳理实践主题。譬如,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文献,对鸦片战争进行再研究,结合中国近代史学家蒋廷黻的著作中描述的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然后撰写学习心得或读书报告,学生通过读、写、辩、言能深刻理解近代中国失败之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活动,如“新中国成立70年”主题征文、演讲、话剧比赛等,让学生立足于近代中国的大变局,选取恰当的史料进行展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于学生来讲,中国人民在浴血奋战中不断“追梦”前行是最好的营养剂,多传颂这些历史故事,自然处处充满正能量。

第二,把握实践教学目标,创新思政课实践形式。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从教材编写安排来看,第1~5章依次讲思想、道德,只有第6章讲法律基础,但全球化背景下法治教育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只是通过十课时的理论学习很难生动地理解法治。例如,“专题十四”讲“依法治国”,教学目标是养成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怎样实践能达到预期目标呢?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小组结合热点案例、违法犯罪案例等素材以演讲、情境剧等形式展示。这其中难免有学生存在“搭便车”现象。笔者认为,可将“挑战杯”大赛(哲社类)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前提是实践教学已经建立了竞赛机制。譬如可以指导学生以“校园贷”为题,让学生自组团队,拟定社会调查方案,在收集大量文献、案例后,进行问题梳理、建构框架,找出“校园贷”猖獗的原因,从法律视角给出避免陷入骗局的对策,并将调查与分析的收获形成调查报告。接着,思政课教师可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2019年,笔者所指导的两项调查报告均获省级奖项,参赛学生不仅在学术创作中提升,也在大赛培训、答辩等环节得到更多的锻炼。由此看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引入“挑战杯”大赛,将会构建一种合作与竞争的机制。这种机制将带领学生学术团队进行竞争与合作式学习。

(二)其他教师要找准创新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其他教师是指除思政课教师以外的教师,包括职能部门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此处主要就辅导员、团委教师如何突破进行讨论,期待其他教师能举一反三。

第一,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分工不同,但育人目标相同。辅导员组织班级实践教学有其优势,表现在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信任,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思想深处的困惑;在做育人的工作方面,辅导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实践过程管理。因此,辅导员在班级主题活动中可依据思政课实践主题展开。譬如,在第一学期第1—2周组织“我的成才计划和奋斗计划”主题研讨会,这时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刚讲了专题一“做时代新人”,趁着课堂教学的热度,继续把学生对于自我成长成才的认知进行升华。

第二,团委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娱乐、主题教育活动,管理社团和学生自治。他们在育人目标上与思政课教师一致。在其管理育人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认为社团活动是“课外活动”,甚至把社团活动与课堂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思政育人割裂看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的第二课堂学分认定,这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商定,拟出每个模块实践教学的方案,将关联的团学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譬如,指导社科理论类社团针对时政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沙龙;指导科技类社团在课堂学习后继续哲社类学术探究;指导社会服务类社团开展思政类调研主题的社会服务。

总之,以上四类教师是思政工作的主要力量,他们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然而多方共建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组织领导机制、合作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教师职业发展机制等,需要多方力量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金课”的路径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第一次提出“金课”概念,8月份教育部印发教高函〔2018〕8号文件,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3]。何谓“金课”?就是指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吴岩[4]在《建设中国“金课”》一文中,提出打造五大“金课”,其中就包括社会实践“金课”。应该说,打造“金课”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广泛关注的问题,既是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而提出的革新方案,也是全球化视角下的重要命题。它号召教育者建设“金课”没有旁观者,都是建设者。由此看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与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有机融合,这样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打造思政“金课”,要建立实践教学的工作机制。为此,不妨做如下尝试。在“大思政”格局下,由党委牵头,宣传处、团委、教务处、学生处、思政教学部等共同讨论、编制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选配实践指导教师,草拟思政课实践项目计划;思政教学部负责指导、培训相关教学业务工作,审核实践教学方案和计划,负责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事宜;各教研室编制各课程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排课、核算其他教学工作量等。在此统筹下,思政课教师寻找的共振点、辅导员和团委教师摸索的突破点有了保障机制。

打造思政“金课”,还要一支实践教学的“硬”队伍。为此,应整合辅导员、团委教师的力量,由其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的长项在于理论教学,但辅导员、团委教师在理论系统性方面薄弱,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予以指导,应相互学习,明确职责分工与合作,有机融合。在此情况下,能够推动优秀辅导员、管理干部参与思政课教学,这是山西工商学院的一条经验。

打造思政“金课”,更要实实在在的实践平台。为此,不妨做一些探索。实践平台通常包括思政实践基地(校内外)、思政活动平台(比赛)、虚拟仿真实践平台(VR体验)等。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有红色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有大量史料信息或重要意义。校内实践基地的创建给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如何将这一宝贵资源发挥好,需要课程团队精心设计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笔者认为,构建思政活动平台是值得各课程组深入挖掘的,也是容易出彩、产生全校甚至社会影响力的活动。它会让思政小课堂变成社会大课堂。虚拟仿真实践平台建设需要场地,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运用虚拟技术仿真红色实践。总之,各高校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重点打磨特色实践平台。

时代呼唤教育改革实干家。面临深刻变化的社会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与其他实践活动融合是可行的、必要的。面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探索课堂理论教学的成果颇丰,而实践教学亟待改进和优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扎实推进,与理论教学相呼应共同发力更好地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从这个角度讲,打造思政“金课”,需要在“大思政”格局的统领下提升实践教学。当主管部门与协助部门互通互联协作时,思政课实践教学也由此走向“金课”。

猜你喜欢
金课辅导员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