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视域

2020-03-13 04:32李奎珍夏一鸣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科学课题

李奎珍,夏一鸣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全国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其中提到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1]。在学习中,勇于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提升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的实践模式,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新时代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要,实现“双一流”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提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的必要性

(一)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拥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方法论。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硕士研究生,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性。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11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要求研究生不能仅仅待在象牙塔里,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从生活中“来”同时也必须到生活中“去”,用于指导生活实践。实践证明,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应采用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推进。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实际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动学习和自觉运用,增强研究生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实现研究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培养模式偏向于研究生的学术培养,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视度不足。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社会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凸显出高分低能的特性。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然而研究生的“知”与“行”却出现了分离,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研究生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时,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现象。因此,只有努力让“知”与“行”合二为一,抓好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教育,深化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他们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力量,为研究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实现其全面发展。

二、影响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提升的因素

(一)研究生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

马克思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146他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人在实践中改变环境,同时也改变人的自身,环境和人的改变都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的研究生也就受到了社会上的种种诱惑,放弃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了贪图享乐、甘于平庸的习惯。有的研究生产生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上掌握就可以了”,“研究生学历是最好的证明”,“实践的强弱无关紧要”等错误认识。还有的研究生极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认为读研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术研究水平而不是实践活动,他们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的事。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部分研究生也存在这样的一个心理: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就是搞好专业知识,实践并不重要,实践应留在毕业以后。

(二)实践教育基地与教育平台的缺失

当前,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校内开展,如协助导师上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参加专项社会调研并撰写报告、参加学术活动等,对于校外实践活动的参加却极少。在实践层次上就缺乏从校园到社会的延伸,欠缺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以及长期合作的社会平台。校内的实践方案的实践地点、实践时间、实践要求具有随意性。研究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教育主要是通过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实践平台实现,没有接受系统专业的科学方法论教育,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容的实践有偏差。

(三)实践效果评价与监管的不到位

在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虽然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但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在课堂中的实践环节部分,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对科学方法论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压制。有的研究生仅仅把活动当做活动,听学术报告、参加沙龙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研究生把校外的社会实践当做是旅游或简单的外出,对校外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自然也就是达不到预想的实践效果。而学校对研究生的这种行为也没进行教育批评,监管不足,没有对研究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提出强制性要求。

三、提升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的模式探索

(一)课堂实践模式

1.课堂讨论模式

研究生必须把实践的需要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而不能就理论研究理论。课堂讨论研究的过程,是一次博采众长的过程,是一场无硝烟的头脑风暴战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组织研究生讨论,适当地就教学内容进行提问,要求研究生运用科学方法论思维进行思考或者讨论。教师的主导地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讨论,促使研究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讨论就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营造浓厚的研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增强团结互助意识,学会社会认知与评价的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表达独到见解的能力,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综合考量的实践效果。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教学中,教师通过把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研究生则需要对此进行深度的思考与研究,透过案例看到事件的本质。将课堂所学理论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课堂案例教学可以使研究生切身体会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等知识分析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真实感受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用于指导实践的作用。

(二)校内实践模式

1.课题调研模式

课题调研归根到底就是对问题的研究。课题调研是研究生研习的必须环节。社会科学研究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检验于生活,它从不是闭门造车。命题的研究来源于实践,命题的最终结果需要需要实践来检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研究生的特性就在于“研”,必须进行课题研究,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对命题的研究,自身的思维的真理性一次次地被证明,最后开拓了研究思维,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与能力。研究生在证明自身的思维的真理性的过程当中,采用课题调研的形式参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搜集与此课程相关联的课题信息,运用实践研究方法开展调研课题,撰写课题调研报告,感受自身思维的力量。有效发挥研究生的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参与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研究生的课题予以相应的指导,并对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作出判断。课题调研是研究生走上科研的必经之路,是证明自身实践能力和思维力量的有效平台。

2.校园活动模式

校园实践,即利用现有条件并结合研究生特点实现实践主体针对性、实践内容深度性、实践形式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实践主题,邀请知名学者到学校开展主题报告。组织研究生研读马列原著,使研究生回归原著,精读原著,吃透原著,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方法论,更是开阔了眼界。开展主题研究读书会,参与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历就主题研究轮流陈述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来一场思想火花碰撞的头脑风暴。与此同时,活动形式与研究生的兴趣爱好相符合,使研究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更深层次地接触学术研究,将实践教学融入日常生活中,使研究生养成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社会实践模式

1.社会调查模式

社会调查,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3]要想得到第一手资料,必须践行社会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调查比书本上所感知的收获更多,感触更深,真实感受第一手资料的获得感,避免了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研究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实现“三贴近”原则,实现从“研究人”到“社会人”的转换,提升处理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其研究与社会相契合,紧跟社会时代发展。

2.学术论坛模式

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通过开展学术论坛,一方面为研究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经验与新的认识工具,从而不断提高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为研究生提供思想碰撞的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实现研究生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深化认识,实现超越的实践效果。提前确定学术论坛的主题,邀请学界相关专家参会,鼓励研究生积极投稿并给予充足准备时间。对参会论文进行筛选,对优秀论文给与主题发言的机会。在主题发言期间专家学者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参与其中。在论坛当中,通过专家学者间的思想火花的激碰,使得研究生的学识向纵向发展,提升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实现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的实践性。

结 语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研究生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实践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经过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渐习得,是一个战略性、长期性、基础性的过程。在坚持实践导向性的教育和润物细无声的培育下,显性引导协同隐性熏陶,联动培养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实践平台,实现研究生社会科学方法论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方法论社会科学课题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