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2020-03-13 04:32王秋香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视域共同体中华民族

王秋香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体融合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具有“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时代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正悄然来临。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信息生产方式与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在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媒体建设与管理上面临障碍,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挑战。全媒体视域下,如何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目前我们应考虑的课题。

一、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们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并随着世界民族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在世界各国解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大量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全媒体视域下,打破了传统“我写你看”“我说你听”的局面,学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提升,获取方式多样,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全方位、全领域地了解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概况,并且能够为民族工作建言献策,成为媒体信息的发布者,为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意识

国家认同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政治结构、精神价值等的主观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自豪感等主观感受。”[3]而民族认同主要是个人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追求国家统一始终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目标,这是我们对民族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当前全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在接受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国家认同意识与民族认同意识受到威胁。这就需要全媒体给大学生展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真实的世界。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意识,并利用全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发布维护国家统一的信息。在全媒体飞速传播下,团结广大学生,进而团结所有爱国的仁人志士维护国家统一。

(三)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

当今社会,新媒体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大学生已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全媒体视域下,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体平台,包括当下大学生运用范围广泛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构建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联动机制。通过网络媒体对中华诗词、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体现文化自信的人物事件的广泛宣传,实现传统文化和新媒体的无缝连接,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找到情感共鸣,自觉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弘扬中。

二、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全媒体时代下,丰富多彩的媒体资源提供了自由便捷的交往方式、自由开阔的独特视野。一方面给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得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中高校教师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障碍

全媒体视域下,媒体传播速度加快,时效性更强,大学生接收信息更加方便。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慕课、网易课程等网络资源就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等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媒体资源的掌握度大大增强,对现实课堂的吸引力减弱,对教师讲授内容不感兴趣,教师与学生互动减少,教师不了解学生真正需求,难以真正落实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给高校教师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环境中,如何使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使高校教师利用全媒体平台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大学生吸引力成为重要课题。

(二)全媒体时代中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信息障碍

媒体融合发展,各种信息蜂拥而至。一方面给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提供了许多便利。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下,信息多元化,西方文化思想也渗透进来。由于网络提供信息的大容量性,学生很难从庞大的数据库中分辨出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被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所覆盖。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使信息更新速度快,大学生好奇心重,他们更乐于阅读那些诙谐幽默的信息,如何迎合大学生的好奇心,在全媒体上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值得关注。

(三)全媒体时代中媒体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障碍

媒体信息融合发展,媒体的开放性程度更大,意味着在媒体面前,隐蔽性、安全性更弱。媒体内容、媒体队伍、媒体建设和管理技术与全媒体发展速度呈负相关,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更具有挑战性。无效信息、重复信息、有害信息大肆蔓延,打破了舆论生态环境。并且在全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移动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媒体格局,使得媒体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给媒体管理和技术监管带来挑战。

三、全媒体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措施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提升教师媒体技能,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课堂理论灌输,带动大学生进行理论实践。并且在全媒体时代下,还需要提升全媒体建设与管理水平,培养全媒体技术队伍,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风清气正的媒体环境。

(一)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融合,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全媒体视域下,真正做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就需要教师走下课堂,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真正需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主动了解全媒体信息,掌握好全媒体技术,揣摩学生兴趣,掌握好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主体性发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关于民族特征的论述,揭示民族形成、发展、消亡的规律。了解民族政策,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懂得在现阶段我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以及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二)运用全媒体做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

全媒体时代,教师可以通过媒体软件,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并且高校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在其他专业课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好课堂,真正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例如教师通过蓝墨云班课APP,提前将要传授的知识以视频、录音、PPT等形式上传网络供学生学习。学生就可以通过全媒体提前学习,并且可以通过网易课程等软件学习世界各地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利用一切资源为教学所用。课下学生也可以通过QQ、微信群等与教师交流,打破了传统教学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做好课上课下有效学习。通过学习强国APP,就可以让学生了解集新闻、军事、文化、科技于一体的媒体软件功能的强大。大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社会时政热点,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运用全媒体做好校园特色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媒体转播、宣传举办各种历史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不懈奋斗,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如:通过举办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大学生现场表演节目的形式以及媒体技术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客户端上传播历史知识、节目效果的形式为大学生更好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光彩。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拍小视频活动,记录身边新鲜事物。通过寝室文化节,社团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也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弘扬传统节日。这些不仅活跃了学校氛围,也吸引了学生参与。

(四)提升全媒体建设与管理水平

全媒体时代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没有创新就意味落后,丧失竞争力。因此,加强全媒体技术创新迫在眉睫。无论是在纸质媒体的排版、采集、编辑信息上,还是在电子媒体的信息真实性、安全性上,都应该引领潮流,从实践上加强对负面舆论的监控,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大学生传播精品。同时,加强全媒体队伍建设,提升全媒体技术水平,在宣传表达上要杜绝虚假信息的干扰,可以在全媒体上有效结合图片、声音、文字等,投入情感,感染受众,使受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此外,全媒体队伍还应该提升知识素养,学习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视域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