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的青年理想信念观探析

2020-03-13 04:32雷家军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恽代英共产主义主义

刘 君,雷家军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观是青年健康成长与革命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思想条件。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与导师”的恽代英便是我党早期青年运动先驱领袖群体的杰出代表之一,在短暂而光辉的革命战斗的一生中,他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及践行,教育和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青年,特别是他在从事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著述与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青年理想信念观。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阔历史背景下,对恽代英的青年理想信念观展开探讨和分析。

一、青年树立理想信念观的基本内容

将什么性质和内涵的理想信念交给青年,是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问题。恽代英从当时中国实际国情和青年自身特点出发,坚持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普遍性内容与中国具体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基本内容的深刻阐释。

(一)引导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基于对当前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社会蓝图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人”都需要信仰的精神支撑。民国初期,中国深陷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军阀割据的深渊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无不有民族危亡的忧患意识,人们渴望获得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此,恽代英对各种新学说都抱着欢迎的态度,并认真学习和研究。然而,在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有一个心路历程。纵观恽代英“五四”前后的思想认识,他先后受到无政府主义和新村主义的影响。后来,实践证明这些思想都走不通,他开始持怀疑和批判态度。到1921年7月,恽代英最终抛弃了这些错误思潮,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恽代英这种对科学信仰的曲折求索,使得他高度重视以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来教育和引导进步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社会形势十分复杂,恽代英结合自身对共产主义的体悟,帮助解答青年思想困惑,启发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觉悟。1922年,他对一位在苦闷中徘徊的青年说到:“一个青年要找一条正确的路不是简单的事。你们认为社会主义比较好,自己又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你们这就找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希望你们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地走下去。”[1]131923年,恽代英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工作,领导青年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革命运动。他认为,青年团“除了在原理上要与团员以关于共产主义的教育以外,最重要是领导这些团员在行动上训练他们成为忠实强健的共产主义者”[2],而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和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才是广大进步青年作为一个忠实强健共产主义者追求与奋斗的正确前进方向。

(二)号召青年确立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心

理想信念的树立,离不开科学的信仰,更离不开当时具体的社会实际或时代环境。因此,青年群体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现实的人”,其理想信念的树立与当时的历史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中国近代革命斗争时期,对于中国青年理想信念的选择也是如此。恽代英从青年时期就立志要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并以此自励,激励着身边一批批有志青年。

1923年,他在少年中国学会苏州大会宣言中,明确指出其方针为:“求中华民族独立;到青年中间去。”他把改造社会、争取民族独立看作是广大青年“为自身、为种族,不能不负的重大使命”[3]95-96。为此,他提倡青年要为民族独立的运动事业,为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切实服务,即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广大青年肩负的历史任务。在《中国民族独立问题》中,恽代英更加明确地指出,要想改变当前中国社会现状,“我们要找个根本的方法,那就是民族独立了”,而在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上,恽代英指出:“要求民族独立,必须抵拒列强的侵掠……我们要抵拒列强,又应事先打倒军阀”[4]427。因此,恽代英自觉把青年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国当时的国情结合起来,具体表现在为中华民族独立而奋斗的坚定信心,这也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的具体阶段性体现。

(三)激励青年树立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任何一种理想信念都包含着对将来社会的美好期盼和对这种理想坚信不疑的精神状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对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实现也就要渐次达到。在近代中国,这一科学理想信念则具体化为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当时的社会无法超越也不能超越的历史阶段。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反革命势力逮捕并肆意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白色恐怖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开始脱党、叛党。恽代英却始终保持革命斗志,他说:“中国革命的旧的联合战线破裂了,只要我们‘意志坚定’‘主张明确’‘真正能团结群众’,新的革命战线不久会建立起来”[1]215-216。广州起义失败后,恽代英坚信这只是暂时的挫折,并对未来的社会充满信心:“年轻人!要有决心干三十年革命,那你还不过五十岁。接着再搞三十年的建设,你不过八十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理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世界多么美妙!”[1]2181929年,因反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他遭到错误打击,但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继续为党的事业埋头苦干。1930年5月,恽代英被国民党逮捕。临刑前,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慷慨就义,年仅36岁。他的革命事迹和献身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最为强大的教育力量,这种信仰,激励着一代代革命青年投身革命运动,在革命必胜坚定信念的鼓舞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终生。

二、青年树立理想信念观的内在依据

青年树立理想信念的依据在于所信仰的对象是否具有指引性、现实性和价值性。在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恽代英不仅强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青年人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指出了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谋求绝大多数人利益的客观需要和价值导向。

(一)“主义”是指引青年前进方向的“光明之灯”

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恽代英极为重视理想信念对于青年人生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信仰之引人向上”[5],青年必须要有信念、立大志,不立志则无希望无力量,但他当时所论及的“信仰”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信仰,宗教信仰和科学信仰并没有完全区分。1923年恽代英担任青年团中央宣传部长及《中国青年》主编,通过撰写文章、创办刊物、讲演和通信等方式,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和影响了广大青年的精神世界。

作为青年导师,恽代英经常与青年通信,帮助青年解决思想困惑,找寻人生信仰。1925年,在回复青年读者的信中,针对一位青年因身边恶劣环境感到无望继而产生自杀冲动时,他明确指出,人要顺着求生的天性去奋斗,才能打破灰色的人生。要想改造社会国家与打倒帝国主义,青年必须寻得一种真正的信仰。恽代英还认为青年党员对于“主义”要有明了清楚的见解,这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个信仰组织中的青年党员的信仰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恽代英指出,要想革命势力得到统一,“只有研究宣传党的主义策略”“一切党员,均能于脑中形成一种热烈的革命理想。这一种热烈的理想,譬如是照耀世界的太阳。一天有了这样一个太阳,一切有力的党员,都会看清了他们要走的路,要做的事”[3]311。所以,恽代英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所具有的指引性是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动力。

(二)“主义”是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

恽代英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在理论上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现实中更是与中国实际国情紧密相连。中国青年在精神上建立科学的精神支柱,为的是更好地承担实现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从而投身革命。他还认为,共产主义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革命行动的科学指南。青年要想全面理解共产主义不能只在精神上信仰,更要在实践中运用共产主义,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实际国情和现实客观条件。为此,他更是从青年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从不迷信教条主义,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学说通俗化、生动化,向青年宣讲中国民族革命运动史。

担任《中国青年》主编后,恽代英利用这一阵地撰写并发表大量文章,指导青年在了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现实,指明中国革命的动力、性质和前途等基本问题。同时,恽代英在革命实践中不仅把握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现实力量,更深刻明确了“主义”是中国革命党人的“精神支柱”。他指出,共产主义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主义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东西。人每每因为一种革命的主义能解决自己与社会的苦痛,不惜牺牲一切为主义奋斗”[6]144。因此,恽代英强调,共产主义学说具有的现实性是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客观需要。

(三)“主义”是维护群众实际利益的崇高理论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革命理论产生和践行的根本依据。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同时,理论要想得到信服,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一种理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就是空洞的理论。这也就明确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主体对象和价值取向,即以绝大多数人为信仰对象,以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价值目标。这一基本原则,在恽代英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国民革命时期,党和团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幼年阶段,尤其是刚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新团员和革命青年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恽代英首先明确指出:“他们是学习共产主义,而且是本着共产主义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为青年工人及一般青年解除压迫而奋斗。”[6]148他明确告知青年,共产主义是代表青年自己利益的科学理想信念,因此,“被压迫的青年们应当看清自己的利益,为一种代表自己利益——解放自己的主义而奋斗!”[6]145同时,在恽代英看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全世界没有可以匹敌的,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任何空洞的“主义”只会招致反感和抵制,“民众决不会为一个空洞的理想或主义奋斗的”[6]200。他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为民众谋利益的科学理想信念,“我们要在实际上,表现出我们的主义是为民众利益的;要使民众在我们行动上来认识我们的主义”[6]71。总之,恽代英在实际领导革命工作中,认为共产主义学说的人民性和崇高性是青年确立选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导向。

三、青年实现理想信念的主要路径

理想信念的确立与坚守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主观反映。恽代英认为,要想让理想信念这个主观世界转变为客观现实,需要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有机结合。为此,恽代英为青年实现理想信念指明了正确路径。

(一)青年应加强正确思想理论学习,抵制错误思潮

正确的思想理论总是在与错误的思想观念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恽代英认为,只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思想理论的深刻认识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所得理论才能真正内化为精神动力,支撑人们朝着远大理想稳步迈进。为此,恽代英从正反两方面教育指出其途径。在正面理论教育中,恽代英通过课堂教育、成立研究会和团组织、写文章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1921年,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恽代英来到泸县川南师范学校,马上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工作中。他先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帮助青年端正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外,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共产党宣言》等著作。

在理论斗争中,恽代英与国家主义派、国民党右派、“改组派”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坚决论战以捍卫马克思主义。首先,批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主义。当时的国家主义派打着全民革命的旗帜,反对中国共产党,反对国共合作。恽代英以《中国青年》为主要理论阵地,彻底揭露和批判国家主义派的反革命本质。其次,批驳国民党右派的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作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家”,戴季陶制造反革命舆论,攻击共产主义。面对这种污蔑,恽代英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指出共产主义与中国国民革命结合的必要性。再次,驳斥了“国民党改组派”第三种主义的错误思想。大革命失败后,打着“恢复十三年国民党改组的精神”口号的大地主、买办阶级的“改组派”提出的中间道路主张喧闹一阵,蛊惑了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恽代英发表文章积极展开对“改组派”的理论斗争,有力地回击了“改组派”对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的攻击,英勇捍卫了共产党对于民主革命绝对领导的正确观点。

(二)青年需注意服从“主义”的必要,自觉遵守纪律

没有纪律的保障,“主义”就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在青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恽代英十分重视对青年的纪律教育。他认为,青年学生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由知识唤起的同情心比较丰富,他们比较容易感动而感情比较热烈”,然而,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投身革命的道路上,往往处理不好自由与纪律、平等与服从、理想和实践的关系。在向革命青年讲演时,恽代英针对青年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片面化认识,从“好讲自由”“好讲平等”和“好讲理想”三个层面分析了青年性格上的的缺点。他指出,“革命是为求自由的,但我们要自由,我们要四万万人都自由,我们要全世界的不自由者都得到自由!所以我们不是为我们个人的自由而求自由的。”他还指出,通过严格的外部纪律约束,团结统一人的精神意志,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打破旧的一切从而建立新的一切,完成革命。所以,“基于党的利益上,基于革命的利益上,我们不但不能比四万万人享受多一分一毫的自由,违背了党的主义,是反革命;是我们的敌人;不遵守纪律,也一样是反革命;亦一样是我们的敌人”[6]382-383。他十分坚决和诚恳地劝诫青年,“我们为了革命,必须要用严格的纪律建造起我们的铜墙铁壁,使反动派无隙可乘”[6]119。在党内,恽代英在面对他所不认同的工作指示时,即使有反对意见,也坚守组织纪律;即使身处险境,也坚决服从党的决定。1929年,面对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打击,恽代英忍辱负重,顾全大局,毅然决然到当时的泸东做工人秘密工作。总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恽代英通过纪律的内在引导和外部约束青年及自身的思想、行为,对青年信仰塑造和坚定具有重要影响。

(三)青年要投身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

如何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怎样处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不同阶级政党的本质差别。五四运动后,恽代英看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知识分子的理论宣传和探索,更离不开中国占绝大多数的农民和近代以来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工人的加入。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革命胜利的法宝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毛泽东曾说:“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8],靠的正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恽代英是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恽代英指出,与工农相结合是青年投身实践的基本方向。首先,了解工农。恽代英主张青年到农村去,熟悉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就必须认识、了解并研究农民的心理和兴趣,注意农民在封建地主和士绅剥削下的痛苦和需求。同时,恽代英希望革命青年到工厂去,与工人多交流,让工人从思想上了解自己的痛苦根源,从而坚定革命斗争的决心。其次,尊重工农。恽代英希望知识青年不能因为知识程度差异就轻视工农,而是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工人和农民交流,“与农民说话,都是不易的,青年们最要是谦恭和气”。[4]394再次,团结工农。恽代英认为对待工农,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做到团结工农的大多数,鼓励青年一定要联合产业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最后,服务工农。针对一些青年党员只知争谈主义,他明确指出:“我们最重要的是要能为主义奋斗,即便是说实行为民众谋利益的实际工作。”[6]71由此可见,恽代英认为,青年应该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只有正确处理和对待与广大工农群众的关系,才是青年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根本途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恽代英青年理想信念观的探析,关于青年理想信念的一系列观点,在现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恽代英从早期的道德救国论到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最大的源动力来自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9]。当前对于青年进行信仰价值观的积极倡导和践行,是认识青年理想信念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以及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第二,恽代英认为,在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投身革命的道路上,要处理好理想和实践的关系。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依然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同时也要自觉认识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当代青年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固坚定的具体体现。第三,恽代英教育青年不仅要“力学”,更要“力行”,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近代现实社会相结合,确立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坚定信心。

猜你喜欢
恽代英共产主义主义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五四时期的恽代英与学生运动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五形态论”与共产主义学说
东欧的后共产主义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