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尖山自然保护区常见毒蘑菇及其中毒类型*

2020-03-24 12:55冶晓燕景雪梅彭沛穰刘金喜朱学泰
中国食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担子毒素中毒

冶晓燕,景雪梅,彭沛穰,刘金喜,张 丽,朱学泰**

(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南州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甘肃 合作 747000)

近年来甘肃陇南地区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群众对野生菌的食用性和毒性认识匮乏,无法准确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毒蘑菇,仅凭经验采食,误食后对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1]。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文县,面积100.41 km2,海拔820 m~3 113 m,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与暖温带湿润气候交汇地带。尖山自然保护区地形地貌特殊,水热资源丰富,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和大型真菌物种资源,其物种多样性在陇南地区具有代表性[2]。对尖山的毒蘑菇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将其主要识别特征和中毒类型进行总结,将能帮助当地民众准确认知和分辨毒蘑菇,有效预防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再次发生。

1 尖山常见的毒蘑菇

1.1 淡红鹅膏Amanita pallidorosea P.Zhang&Zhu L.Yang.

担子果中型。菌盖直径5 cm~9 cm,初期钝锥形,开伞后扁平,中央常凸起,白色,中央常淡粉色,边缘无沟纹,或有辐射状裂纹。菌褶白色,离生,短菌褶近菌柄端逐渐变窄。菌柄长10 cm~15 cm,粗 0.5 cm~1.2 cm,白色、污白色至淡黄褐色,基部近球型。菌环近顶生至上位,白色,膜质。菌托白色,浅杯状。担子果遇5%KOH快速变黄色。担孢子(6~8) μm×(6.0~7.5) μm,球形至近球形,淀粉质。夏秋季生于针阔混交林或阔叶林中地上(图 1a)。

所含毒素为鹅膏毒肽、鬼笔毒肽;中毒类型为肝脏损害型[3]。

1.2 黄盖鹅膏Amanita subjunquillea S.Imai

担子果小至中型。菌盖直径2.5 cm~9 cm,初期近圆锥形、半球形至钟形,开伞后扁平至平展,中部稍凸或平,黄褐色、污橙黄色至芥黄色,边缘色较浅,表面平滑或具似纤毛状条纹,边缘有不明显条棱,湿时粘。菌肉较薄,白色,近表皮处带黄色。菌褶白色,离生,短菌褶近菌柄端逐渐变窄。菌柄长 12 cm~18 cm,粗 0.5 cm~1.6 cm,柱形,上部渐细,黄白色,常被纤毛状或反卷的淡黄色鳞片。菌环近顶生至上位,黄白色,膜质。菌托灰白色,苞状。孢子(6.5~9.5) μm ×(6~8) μm,光滑,无色,近球形,偶宽椭圆形,淀粉质。夏秋季于各种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中地上单生[4](图1b)。

所含毒素为鹅膏毒肽、鬼笔毒肽;中毒类型为肝脏损害型、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呼吸循环衰竭型[5]。

1.3 灰鹅膏Amanita vaginata(Bull.)Lam.

担子果小至中型。菌盖直径3 cm~8 cm,凸镜形至平展,灰色,有时浅褐色,边缘具显著条纹,有时具成块的外菌幕残余。菌肉白色,伤不变色。菌褶近白色,离生,短菌褶近菌柄端近平截。菌柄长 5 cm~10 cm,粗 0.5 cm~1.5 cm,柱状,白色至污白色,近光滑或被浅灰色或浅褐色的纤丝状鳞片。无菌环。菌托袋状至杯状,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内表面白色。担孢子(9.5~11.0) μm×(9.0~10.5)μm,球形至近球形,光滑,无色,非淀粉质。夏秋季生于松科和壳斗科林中地上[6](图1c)。

所含毒素为鹅膏毒肽、异噁唑衍生物;中毒类型为肠胃炎型、精神神经型[5]。

1.4 柔锥盖伞Conocybe tenera(Schaeff.)Fayod

担子果很小。菌盖直径1 cm~2 cm,钟形至斗笠形,顶部钝,表面湿润,光滑无毛,黄褐至浅红褐色,中部色深,边缘有细条棱。菌肉很薄。菌褶黄褐色至锈色,直生,较密,不等长。菌柄细长,长 7 cm~10 cm,粗 0.1 cm~ 0.3 cm,同盖色,基部稍膨大,中空。担孢子(10~12) μm×(5~7) μm,椭圆至卵圆形,光滑,浅黄褐色。侧生囊状体瓶状,顶部常有一小圆头。夏秋季单个或成群生长在林间草地上或路旁草丛中[7](图1d)。

所含毒素及中毒类型不明。

1.5 芥味滑锈伞Hebeloma sinapizans(Paulet)Gillet

担子果中至大型。菌盖直径5 cm~12 cm,初期扁半球形,后期近平展,中部稍凸起,深蛋壳色至深肉桂色,光滑,粘,边缘平滑。菌肉白色,厚,质地紧密。菌褶淡锈色或咖啡色,弯生或离生,稍密,不等长。菌柄长 6.0 cm~11.5 cm,粗 0.8 cm~2.0 cm,圆柱形,污白色或较盖色浅,平滑,松软至中空。担孢子(11 ~15) μm×(5.5~7.5) μm,椭圆形,淡锈色,具细疣点。夏秋季于混交林中地上群生或单生[4](图 1e)。

所含毒素为大毒滑锈伞醇;中毒类型为肠胃炎型。

1.6 马鞍菌Helvella elastica Bull.

子囊果小型。头部直径2 cm~4 cm,马鞍形,蛋壳色至褐色或近黑色,表面平滑或蜷曲,边缘与菌柄分离。菌柄长 4 cm~9 cm,粗 0.6 cm~0.8 cm,圆柱形,蛋壳色至灰色。子囊(200~280) μm×(14~21)μm,含子囊孢子8枚,单行排列。子囊孢子无色,含1大油滴,光滑,椭圆形,(17~22)μm×(4~10) μm。侧丝上端膨大,粗 6.3 μm~10.0 μm。夏秋季常于林中地上成群生长(图1f)。

所含毒素为鹿花菌素(马鞍菌酸)的水解产物甲基联胺(MMH);中毒类型为胃肠炎型、肝肾损害型[4]。

1.7 棱柄马鞍菌Helvella lacunosa Afzel.

子囊果小型。头部直径2 cm~5 cm,马鞍形,多皱曲褐色或暗褐色,表面凸凹不平,边缘不与菌柄连接。菌柄长 3 cm~9 cm,粗 0.4 cm~0.6 cm,灰白至灰色,有纵向沟槽。子囊(200~280) μm×(14~21) μm,每个子囊中有8枚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光滑,含一大油滴,椭圆形或卵形,(15~22) μm×(10~13) μm。侧丝细长,顶部膨大,粗5 μm~10 μm。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图1g)。

所含毒素及中毒类型尚不明确,食毒性有争议,不建议食用[5]。

1.8 污白丝盖伞Inocybe geophylla(Bull.)P.Kumm.

担子果很小。菌盖直径 1.0 cm~1.5 cm,幼时锥形,后渐平展,中央明显凸起,光滑,具丝状质感,成熟后边缘开裂,白色或稍具黄色调。菌肉白色或带淡黄色,肉质,具浓土腥味。菌褶幼时白色,后变灰色至淡褐色,直生。菌柄长3.0 cm~5.5 cm,白色,基部稍粗,顶部附白色霜状鳞片,中实。担孢子(8.5~9.5) μm×(5~6) μm,椭圆形,光滑,淡褐色。夏秋季单生或散生于阔叶林或针叶林中地上[6](图 1h)。

所含毒素为异噁唑类衍生物、毒蝇碱;中毒类型为精神神经型[8]。

1.9 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Bolton:Fr.)P.Kumm.

担子果小至中型。菌盖直径1 cm~5 cm,白色至污白色,被红褐色至褐色鳞片,中央凸起。菌褶白色,离生。菌柄初白色,后变红褐色,光滑,中空。菌环白色,膜质,易消失。菌肉常有令人不愉悦的气味。担孢子(5.5~8.0) μm×(2.5~4.0) μm,麦角形或近三角形。夏秋季生于林中、路边、草坪及沟渠边等处[3](图1i)。

所含毒素及中毒类型尚不明确。

1.10 灰褐乳菇Lactarius pyrogalus(Bull.)Fr.

担子果中至大型。菌盖直径5 cm~10 cm,初期凸镜形,后期中央稍凹,平滑,灰色至灰褐色,边缘有同心环带。菌肉白色,表皮下灰绿色,质厚,致密。乳汁白色,具辛辣味。菌褶近白色,后期变蜡黄色,直生,较稀。菌柄长5 cm~8 cm,粗1.5 cm~3.0 cm,初期松软,后中空,光滑,近白色或淡灰色。担孢子(7.0~8.5) μm×(6~7) μm,淡黄色,球形或广椭圆形,有小刺突。夏秋季生于林中地上[4](图1j)。

所含毒素尚不明确;中毒类型为肠胃炎型。

1.11 毒红菇Russula emetica(Schaeff.)Pers.

担子果中型。菌盖直径5 cm~9 cm,菌盖扁半球形,后变平展,过熟后中部下凹,浅粉红色至珊瑚红色,边缘色较淡,有棱纹,表皮易剥离,黏。菌肉较薄,白色,近表皮处红色,味辛辣。菌褶直生,较稀,等长,纯白色,褶间有横脉。菌柄长3 cm~6 cm,粗1 cm~2 cm,圆柱形,白色或粉红色,内部松软。担孢子(8.0~11.0) μm×(7.0~9.0) μm,宽椭圆形或近球形,无色,有小刺突。夏秋季于针叶林或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图1k)。

所含毒素为毒蝇碱、GIIrritants、胃肠道反应毒素;中毒类型为肠胃炎型[5]。

1.12 粘盖包脚菇Volvopluteus gloiocephalus(DC.)Vizzini,Contu&Justo

担子果中至大型。菌盖直径4 cm~10 cm,幼时钟形或近斗笠状,后平展,中部稍凹陷,或乳突状,粘,光滑,白色至灰白色、灰褐色至略带粉色。菌肉白色至污白色,伤不变色。菌褶离生,密,腹鼓状,不等长,幼时白色,成熟后为粉红色至粉肉色。菌柄长 5 cm~15 cm,粗 0.5 cm~1.5 cm,近圆柱形,向下渐粗,基部膨大,白色或近盖色,表面光滑或具细小纤毛,中实,松软。菌托囊状或近苞状,高可达3 cm,白色至灰白色。担孢子(12~15) μm×(7~8) μm,椭圆形至宽椭圆形。夏季、秋季单生或群生于草地或阔叶林地上(图1l)。

所含毒素尚不明确;中毒类型为肠胃炎型、精神神经型[5,8]。

2 尖山毒蘑菇中毒类型分析

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9-11],尖山常见毒蘑菇的中毒类型及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肝脏损害型

中毒的潜伏期很长,一般达6 h以上,最长可达1 d~2 d,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毒素主要是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该毒素对肾脏、血管内皮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内脏组织均造成不可逆损害,中毒者最终因体内各项功能衰竭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本区域内此类型毒蘑菇主要有淡红鹅膏、黄盖鹅膏等。

2.2 精神神经型

误食后发病快,一般在15 min到2 h发病。该中毒类型相关毒素主要有毒蝇碱、色胺类化合物、异恶唑衍生物等。中毒初期意识模糊,而后出现神经症状,例如精神兴奋、精神抑制和精神错乱或有幻觉反应等。本区域内此类型毒蘑菇主要有灰鹅膏、污白丝盖伞等。

2.3 肠胃炎型

中毒潜伏期短,食后10 min至6 h内发病。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伴有头痛、头昏、全身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偶有脱水、吐血、休克以及谵语。一般病程短,死亡率低,容易恢复。本区域内此类型毒蘑菇主要有芥味滑绣伞、灰褐乳菇、毒红菇等。

3 讨论

我国毒蘑菇分布地域广泛,物种繁多,宏观特征与野生食用菌极相似,单从外表难以分辨,因此在野外混生情况下容易误采误食而中毒。而且民间的毒蘑菇鉴别方法也存在误区,比如色泽普通的蘑菇无毒、生虫的无毒、伤不变色无分泌物的无毒、生长环境干净的无毒等等说法都不科学[12]。

2004年~2012年间,甘肃陇南地区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6起,皆因利用所谓的“民间偏方”去分辨蘑菇是否有毒,结果导致中毒,中毒后又未得到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1]。此次对陇南代表性区域文县尖山自然保护区的毒蘑菇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以期能探明当地毒蘑菇的物种组成,准确掌握该区域内毒蘑菇的物种分布规律。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当地政府对民众进行关于野生菌常识的普及,加强毒蘑菇中毒防治知识的宣传,防止毒蘑菇中毒事件再次发生;除此之外也有助于当地基层医护人员提高对毒蘑菇的认识,以便群众误食后能在最佳治疗时间内得到有效地医疗救助。

猜你喜欢
担子毒素中毒
自己的担子自己帮着担
复合免疫亲和柱净化-UPLC-MS/MS测定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和T-2毒素
What Makes You Tired
LC-MS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许多艳丽的蘑菇会有毒?
担子越重越要爱护挑担人
中毒
一场直面问题、压实担子的大考
爸爸中毒了
天哪!我中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