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出菇技术对香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0-03-24 12:55郑巧平吴春玲曾凡清钟方翼
中国食用菌 2020年2期
关键词:保水菌棒兴农

蒋 俊,郑巧平,陈 青,吴春玲,曾凡清,钟方翼

(1.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323000;2.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香菇(Lentinula edodes) 是我国生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国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香菇栽培规模逐年递增,2017年年产量达到986.51万吨[1]。目前香菇生产中普遍采用免割保水膜袋栽培技术[2],免割保水膜在提高香菇外观质量、节约人工方面起到了作用,但保水膜的使用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免割保水膜的双袋法会导致菌棒通气性变差,发菌时间会延长3 d~5 d[3-4],管理不当更容易烧菌,另外保水膜会黏连到香菇上,影响香菇品质,对香菇出口产生不利影响。香菇属于多次收获食用菌,香菇菇蕾的发生是不确定的[5],菌包4周均会产生菇蕾,疏蕾、采收等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而且放置面的压迫易产生畸形菇。

因此,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避免菌包4周长菇的定向出菇技术研究,如陈正泽[6]提出变整棒转色为定向面转色,通过转色差异来达到定向出菇的目的,陈俏彪等[7-8]在2007年提出的技术思路是大部分出菇面用保水剂覆盖,抑制出菇,只留3 cm~5 cm空白出菇面以通气并出菇。但上述方法在国内生产中应用较少。国外在定向出菇技术上已有一些应用,如日本工厂化栽培中只在菌块上面出菇的“上面栽培法”[9],是日本工厂化栽培中主要的2种栽培方法之一,是熟化香菇定向出菇的技术[10]。2015年浙江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立项支持香菇定向出菇技术研究。通过比较定向出菇技术与目前生产中应用最广的免割保水膜法,就保水性、菇形、产量等方面开展试验研究,为今后该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本试验在浙江丽水市云和县兴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培养料分别使用普通筒袋+免割保水膜袋以及定向出菇袋装袋,2种不同筒袋的料棒再分别接入以上2个香菇品种,接入L808的保水膜菌棒为A处理,接入L808的定向袋菌棒为B处理;接入兴农1号的保水膜菌棒为C处理,接入兴农1号的定向袋菌棒为D处理,每个处理接种料棒200袋,避光培养。

定向袋与普通筒袋的材质都为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规格15 cm×55 cm),区别在于普通筒袋全透明,而定向袋是由1/4的透明区域,3/4的黑色区域组成。文中定向出菇技术主要是通过定向袋制造菌丝成熟度的差异以达到定向出菇的目的。散射光和氧气是香菇菌丝成熟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在透明区域刺孔操作,透明区域的菌丝可以获得散射光和氧气,从而使得菌棒的透明区域能够正常转色出菇;而菌棒的黑色区域不转色,不能从营养生长转变到生殖生长,从而使得菌棒只在透明区域出菇。

2017年5月31号制棒,6月8号接种,11月9号排场,以高棚层架模式进行随机区组出菇管理,每个处理随机抽取36棒统计产量,每个小区12棒,3次重复,注水加棚顶喷雾进行水分管理。

1.2 测定分析项目与方法

2017年12月29日,第一潮菇结束时,菌棒称重;注水后,再次菌棒称量,记录菌棒重;2018年4月1日,出菇结束时,菌棒称重。由于菇棚安装有棚顶喷雾系统,保水性好,整个出菇周期只注水1次。通过计算菌棒保水率来比较2种方法的保水性。

保水率(P,%) 计算公式为:

式中:m1表示3个月后菌棒重;m2表示注水后菌棒重。

用标签牌为每个试验菌棒做好标记,每个试验菌棒单独记录产量及采菇数。1月26日,随机抽取20个二潮菇商品菇(未开伞),测量单菇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菌柄直径。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Statistics 19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保水率

不同处理对菌棒重的影响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的菌棒重量变化Tab.1 Weight change of log treate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1可知,出菇结束后,采用定向出菇法的B处理、D处理,菌棒保水率要显著高于免割保水膜袋法,2个品种显示出同样的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法的保水效果要优于免割保水膜袋法。

2.2 产量性状

不同处理对产量及采菇数的影响见表2。

表2 不同处理的菌棒单棒产量及采菇数Tab.2 Yield and the number of fruiting body per log treated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由表2可知,采用定向出菇技术的香菇产量均高于免割保水膜袋法,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模式,其香菇产量无显著性差异,而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香菇产量显著高于免割保水膜袋法;从每棒出菇数来看,采用定向出菇法的菌棒平均出菇数要多于免割保水膜袋法,但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虽然定向袋使得菌棒的出菇面减小,但并不会影响出菇数。

2.3 子实体性状

不同栽培方式对子实体性状的影响见表3。

表3 不同栽培方式栽培的香菇子实体性状Tab.3 Fruiting body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entinula edodes by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表3可知,与免割保水膜袋法栽培相比,定向出菇技术的香菇子实体除菌盖厚度、菌柄长度未达显著性差异外,在单菇重、菌盖直径、菌柄直径等指标方面显著大于前者,表明定向出菇技术可以改善香菇菇形,通过菇形的改善提高了香菇的品质,便于栽培朵形大的菇。

3 结论

从试验结果来看,由于定向出菇技术开口面积小,保水性优于免割保水膜袋法,在生产中可以减少注水次数,从而减少劳动量;定向出菇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菌棒四周发生菇蕾、易产生畸形菇,疏蕾耗费人力等问题,改善香菇菇形,从而提高品质,并避免香菇子实体上保水膜黏连的问题;同时由于定向袋是单袋,在透气性及散热方面优于免割双袋法,可以使烂棒率降低。研究还发现,定向出菇技术的优势可能会因品种差异而表现不同,因此从良种良法配套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探索。尽管定向出菇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相比存在较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定向菌棒的水分管理及后期袋料分离等,上述问题有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保水菌棒兴农
高温干旱果园“保水”是关键
卡拉胶凝胶保水机理及其应用研究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躬耕麦田 为农兴农——山西农业大学小麦栽培团队的科研故事
凝胶基保水缓释尿素的稳定性
竹木屑主基质配比菌棒对香菇出菇效率及品质的影响
年度十佳虾苗出炉!恭喜海兴农、海茂、正大、源正龙、粤海、恒兴、新荣腾、搏翱等苗企上榜
华北平原地区香菇菌棒越夏关键技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广西农业工作暨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