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本位下以竹子开展游戏活动的实施策略

2020-04-16 02:53江苏省常熟市大义幼儿园钱慕吉
青年心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竹林竹子经验

江苏省常熟市大义幼儿园 钱慕吉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游戏是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儿童喜爱游戏,并且善于游戏。他们通过游戏活动中的摆弄、思考、合作、分享从而积累关键经验、提升五大领域能力、获得丰富情感体验。一个小小的竹子玩具游戏孩子们也都乐此不疲,他们能玩出多种花样,而教师可以在游戏行为中发现兴趣点。我以现下发生的“矛盾”“问题”为导向,以同样“学习者”的身份跟随幼儿的行为,构建课程实施体系,挖掘课程内在更深的价值,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发展。

一、乐趣相伴的契机点,支持幼儿为主的游戏课程

源起:有一天,一捆在角落里无人问津的竹子迎来了一群小客人——蚂蚁,引来了一群大客人——小朋友。小朋友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

“怎么来了那么多的蚂蚁?它们来找什么好吃的吗?难道小蚂蚁要吃竹子吗?”

“竹子有这么好吃吗?咦,这个竹子怎么变黄了?”

“老师,快带我们一起玩儿竹子吧!不然它们要被蚂蚁偷走了。”

“老师,竹子有什么好玩儿的吗?”

“老师,我们学校里的竹林里也有小蚂蚁吗?”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热烈讨论中,孩子们把对小蚂蚁的兴趣一下子转移到了竹林上,于是我们就向着食堂旁边的小竹林出发了……

(一)从行为中了解幼儿的经验,发现兴趣点

幼儿的经验大多较零散、随意,他们对生动形象、新奇的事物有较强的兴趣,喜欢自然界,可是对于事物的理解过于表面,他们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等自己直观感受到的感觉来理解事物,而且在讲述时常常会出现遗漏。我们要梳理已有经验,抓住幼儿最想要知道的问题,支持幼儿的活动,发展更多有益经验。

在第一次寻访小竹林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点完全转移,他们被高高的竹子吸引,急着摸一摸、摇一摇,要和竹子比高,要把竹子往下压。当发现了小竹笋的时候,他们都兴奋地叫起来。他们完全沉浸在与竹子、竹叶的游戏中,孩子们对竹子的兴趣很高,他们用视觉和触觉对竹子的形状、生长进行探求。

(二)从交流中支持幼儿的行为,寻找活动内容

活动契机有时候很小,小到我们可能没有关注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遗忘后就不了了之,倘若深挖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够引导幼儿激发知识的渴望,就能生发出并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能够提升幼儿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于是我在第一次探访小竹林后进行了一个讨论与记录。(见表一)

在讨论中,孩子们将自己在竹林里看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了下来,并且也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他们也经过讨论想要通过寻求成人帮助、网络资料和自我比较的方式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经过收集和整理,发现班内的孩子都有对竹子的兴趣和疑问,我决定将此延续与深挖,由幼儿的经验与问题出发生成我们班级的“竹子”微课程。

二、创意无限的多元合作,实现幼儿活动与教师活动的平衡

(一)抓住关键经验,制订计划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整体、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个学习不应该只偏向某个领域的片面学习,应从五大领域出发,从知识、技能、情感着手提炼关键经验,与幼儿发起的活动和教师发起的活动平衡开展,制订微课程计划。例如:从幼儿的问题出发的“竹子的形态”可以组织科学活动“认识竹子”,问题“竹子到底有多高”可以组织数学活动“比比竹子有多高”等,教师通过对幼儿经验了解出发可以组织语言活动“竹子谣”、美术活动“竹叶拼贴”、社会活动“竹子品尝会”等。

表一

(二)促进家园合作,解决问题

通过幼儿的讨论发现,他们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大多是寻求爸爸妈妈的帮助,说明爸爸妈妈在幼儿的心目中十分重要,同时也体现了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迫切性。好好利用家园这个途径,能够提升教育资料的收集力度,减少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不同的家庭中不同的家长都有不同的特长与本领,通过调查表、家长开放日、群内讨论等方式可丰富活动的材料、开拓活动的形式等。

在活动之初,我请家长完成了孩子们的问题调查表,请他们与幼儿一起查找资料、深入自己家里的竹林,亲子观察、讨论,并收集了一些竹子工艺品带到幼儿园来,提供孩子们活动需要的材料,能够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个别学习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对于竹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在班级群里询问关于从事或者熟悉竹子类工作的人,发现了一位孩子的爷爷会制作竹椅,于是我便请他到幼儿园来将自己制作的竹椅介绍给幼儿,让幼儿了解用竹子可以做什么。在活动中,我也请家长做一份好吃的“竹子”食品带到幼儿园,以供幼儿品尝,孩子们也是十分兴奋。

三、多种形式的深入挖掘,发展幼儿需要的有益经验

(一)拓展活动形式,发展经验

在活动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幼儿的个性特征,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通过调整活动材料、拓展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支持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有益经验。

以个别活动为主,个别活动、小组或集体活动有机结合,所以在集体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更多感兴趣的活动以个别和小组的形式展开,渗透在区域活动、一日生活中。例如:在集体活动“认识竹子”后,部分孩子对于竹子的形态还是特别的感性,组织小组去竹林里进行写生活动,将竹子画下来;在每个区域中提供长短粗细不同的竹子,在游戏中体验竹子的特性。

(二)挖掘活动深度,提升内涵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经验的获得,每一个知识的提升往往不会只靠短短的集体活动时间来完成,而是要在接下来的个别活动中深入挖掘,深度思考中延伸生发。

例如:在数学活动“比比竹子有多高”一课中,孩子们提出用尺量、用自然测量工具把竹子砍下来测量,在集体活动中可能孩子们只用了一种方法测量,那在个别活动中他们可以试一试其他小朋友的方法。还可以考虑如果竹子不截断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有6 个小朋友十分感兴趣,他们在用尺子、自然工具(麻绳、小脚等)等多种方法试过之后,提出了新的疑问:怎么知道竹林里的竹子有多高?难道要知道竹子多高都要把它们砍下来吗?他们在竹林旁边进行讨论,有两位小朋友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有一位小朋友说我们可以把竹子往下拉,然后用尺子量一量;另外有一位小朋友观察到了竹林旁边就是二楼的平台,他认为可以站在平台抓住顶端往下量。有了两种不同的方法,他们实施了行动,第一组把竹子往下拉,一个较重的小朋友很快就拉下来了,另外几个小伙伴马上用集体活动时的方法量起来,于是我把他们最终的数据记录下来。另外一组小伙伴问我取了较长的绳子,在我的帮助下抓住了竹子的顶端,几个小朋友在下面拉绳子,做记号,最后完成测量活动。最后他们两组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发现差距在3 厘米左右。我将数据记录在竹子上,引导他们下次再来量一量,看看竹子有没有什么变化,这也与竹子的生长结合起来了。

(三)巧用观察评价,延伸价值

活动的本质脱离游戏,就会失去活动的价值,变成纯粹的死记硬背式的记忆。游戏化的活动更多的是促进幼儿内在能力的提升,与应试教育相比,有时候看不出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本领与知识,其实并不是没有成长,而是在扎根,往深处的思考、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处思考与学习就要提高幼儿的观察、思考、总结、评价的能力,螺旋形状态成长,扎根深处,倔强往上,追求活动满足,提升活动价值。

在活动后我都会请孩子们进行交流,把自己今天的经验分享出来,并且更加注重的是对于自己的问题提出的反馈。在教室的一角总有一块分享墙和一块问题板,在问题板上孩子们会将自己的问题通过绘画等方式记录下来,这样公开的方式便于自己、同伴一起去探索、交流。他们将已经解决的问题打钩或者拿下来,将已形成的经验画下来展示在另一侧的分享墙上。幼儿十分喜欢这样的分享形式,他们常常有较高的兴趣,能够通过自组同伴、寻求老师家长、查询网络等方式去寻找答案,并骄傲地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不仅获得了成就感,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了活动的价值。

学习来源于生活,学习最终要回归生活。唯有从生活出发的活动才是真实的活动,唯有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才是有用的活动。在幼儿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什么?我们要做的是从他们的世界出发思考问题,满足他们的丰富需求,将环境、内容、形式都还给幼儿,坚持“儿童本位”,作为“学习者”“同伴”的身份去观察幼儿、倾听幼儿、研究幼儿,怀揣着这一份美好去迎接下一刻的精彩。

猜你喜欢
竹林竹子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子的中间,为什么是空的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竹林野炊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