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为例

2020-04-16 02:53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学吕晓芳
青年心理 2020年26期
关键词:索亚快乐读书吧历险记

福建省泉州市新隅小学 吕晓芳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的一种思维整合和筛选的科学方法,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依其内在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增进理解和记忆能力,促进语言与思维的统一发展。

“快乐读书吧”是统编版教材每册语文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六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漫步世界名著花园”,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历险、奇遇的外国文学名著,是对本册“外国文学名著”单元的拓展和延伸。但由于外国名著的文化历史不同,较长的人名,陌生的各种名词和风俗等问题,学生阅读时有些困难。因而在阅读时,除了制订规划,静心阅读;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动笔做阅读笔记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将名著的文字信息用一张张思维导图恰当地呈现,既会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借助思维导图,对名著整体内容进行把握

本单元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均节选自“快乐读书吧”的推荐作品,教师可充分利用四部作品文前的“导读”,引导学生借助“导读”对名著进行了解。然后指导学生从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内容、作品评价、作品影响等方面来绘制树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把握。

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此书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风格融幽默与讽刺为一体,极富独特的个人机制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内容丰富。相比《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这本书更艰涩难读。

图1 就是班级学生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该导图对整本书的方方面面进行归纳梳理,看了此思维导图,便能快速提取名著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作者、人物有更清晰的了解,亦能掌握名著材料的主题意思情感,使阅读速度更快、更有效果。

二、借思维导图,对名著情节脉络进行梳理

《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这四本名著都讲述了主人公奇妙而曲折的旅程,故事情节生动,高潮迭起,趣味性强。引导学生关注名著里的主人公奇妙而曲折的旅程,才能体会不一样的阅读收获,去阅读更多的外国名著。

图1 《汤姆·索亚历险记》思维导图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是一部描述孩子的作品,风靡全球。故事充满各种奇特的幻想:能变大变小的身子、组成王国的扑克牌、能穿入的镜子世界、使人忘记的小树林……一切就像是孩子的一个五彩梦,是孩子们向往的童话世界。但由于涉及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比较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张冠李戴。学生读完此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爱丽丝的奇特历险的情节,绘制一张故事情节发展脉络的联想接龙式树状图。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厘清每个章节的内容,然后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把每个章节标题列出,最后把本章节出现的人物进行一一对应,这样小说的人物关系就变得格外清晰,爱丽丝历险的情节脉络便一目了然。

图2 《爱丽丝漫游奇境》联想接龙式树状图

三、借思维导图,对名著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人物形象即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精神风貌。经典的文学作品总会留下经典的人物形象。如:《鲁滨孙漂流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正面形象,一个不满足于现状、敢于追求进取、不屈不挠的鲁滨孙;《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纯真可爱而又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爱丽丝;《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的汤姆·索亚。这些丰满独特的人物形象屹立文坛,永不会老。

名著注重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描写刻画人物性格,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和发展。遇到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画一张人物图谱。比如露西·莫德·蒙格玛利的《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讲述的是安妮这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该书涉及的人物比较多,这些人在安妮的生活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此书时,可借用因果关系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读懂内容情节。

学生读完《绿山墙的安妮》后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通过梳理,我们不难发现作品的主人公是安妮,文中各个人物也都紧紧围绕她展开,安妮与小伙伴的关系通过分支连接清晰地呈现出来。教师可借用此思维导图,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情节,交流讨论,说明理由。在细细地阅读文本时,学生就会关注到文中有很多关于安妮这一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比如:安妮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但是不允许别人触碰她的红头发,她一直觉得红发很丑,和别人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她顶撞了说她是红头发丑小孩的林德太太,还在学校里和嘲笑她是“红毛”的吉尔伯特·布莱斯吵架甚至不再理他。安妮有小孩子特有的调皮,因此惹了不少麻烦,除了顶撞林德太太,和吉尔伯特吵架外,她不小心灌醉了好朋友戴安娜,差点儿跳到戴安娜老姑妈身上。抓住这些平常的细节却能读出人物丰富的内心,通过这样深入地品味,一个鲜活的“安妮”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

四、借助思维导图,对名著进行对比阅读

对比是一种文学创作的手法。凡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美和丑、是与非、善和恶、真与假就水落石出了。所以,文学作品中本身就包含着对比的内容。就名著的阅读方法来说,对比还是必要的。

对比什么?可以对比事件,也可以对比人物,还可以对比环境。可以横向比,也可以是纵向比。就事件来说,可以对比不同的事件,也可以对比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还可以对比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人物来说,可以对比人物的性格、心理、语言、外貌、动作等。相反的事物可以对比,同类的事物也可以进行对比。

在名著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作品的共性与个性,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又可以促使学生对作品进行细读,提高感悟能力和阅读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

当阅读完本单元出现的《鲁滨孙漂流记(节选)》《骑鹅旅行记(节选)》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绘制双重气泡式的思维导图去对比三篇文章的异同点。通过导图的呈现,学生对三篇课文的异同点掌握得更加清晰。三篇文章虽然讲述的都是游历和冒险的故事,主人翁都历尽了艰难险阻。但实际上这三部小说还是有不同之处,《鲁滨孙漂流记》写的是成人的故事,现实感比较强,感受的是漂流文化;《骑鹅旅行记》属于孩子的经历,梦幻感强,感受的是旅行文化;而《汤姆·索亚历险记》则是作者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浓缩在小说里,有回忆的味道,感受的是冒险文化。通过比较,学生对作品的主题、写作技巧、叙事结构等风格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样为整本书的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将思维导图与学生的名著阅读与评析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去真实地阅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梳理、提取、分析、解释、评价,会生成自己对主题、人物的独特感受和对文化的深层次的了解。创新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带给学生愉悦的感受,是一种全新的情感体验,会激励学生爱上名著阅读,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提升语文的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他们汲取人类智慧,丰盈自己的精神。巧用思维导图,漫步世界名著花园,让阅读更快乐吧!

猜你喜欢
索亚快乐读书吧历险记
冰河时代历险记
小蚂蚁历险记
地心历险记
“快乐读书吧”童话导读教学设计
杉米的迁徙历险记(二)
百年畅想
一只小海狗的使命
《读读童话故事》教学设计
基于“快乐读书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
把握部编教材特点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