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实践

2020-04-20 10:43钟大鹏张艳红黄明格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基础教育

钟大鹏 张艳红 黄明格

【摘要】本文针对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存在的城乡教学发展不平衡、优势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整体内涵发展能力不足、高考升学率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提出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建立起校地协同创新、优质专家团队引入、常态化学科教研、区域多方联动协作、区域教育资源共享等帮扶机制,高效运用多方联动、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帮扶模式,有效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当地基础教育质量,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区域教育帮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精准帮扶机制 帮扶模式 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04-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1]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关系到社会公平、和谐与稳定。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便成为地方政府及教师教育机构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一、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崇左市地处广西西南部,有壮、汉、瑶、苗等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9.43%,是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过“两基”攻坚,崇左市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自然的原因,当地的基础教育力量还比较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明显。项目组通过深入崇左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发现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城乡教学发展极不平衡

经过“两基”攻坚及“改薄”工程,崇左市的中小学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普遍偏低,导致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明显。

(二)优势教育资源匮乏

崇左市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和优秀学校等资源匮乏,有限的优质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和提升。主要体现在:(1)学校发展缺乏名校带动,没有形成优秀校长梯队成长的机制。(2)教师成长缺乏名师带动,没有形成优秀教师梯队成长的机制。(3)市直优秀学校未能对全市各县区发挥出应有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学校整体内涵发展能力不足

崇左市大多数学校办学效能不高,学校在可持续与均衡发展等基础型内涵建设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1)学科教师的教学、教研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低;(2)农村学校的管理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低效能的管理模式上,理念落后,缺乏特色;(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手段、路径等不科学,效果不佳;(4)班主任队伍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

(四)高考升学率偏低

崇左市各县市区的高中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整体素质偏低,再加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严重流失,导致高考升学率偏低。[2]例如,作为市直较好的崇左高中,2015年一本上线人数徘徊在80人左右,一本上线率低。

(五)师资力量薄弱

崇左市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严重缺乏,教学水平低,且年龄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尤其是图、音、体等非主要学科基本上没有专业教师。例如,2015年崇左市天等县有乡村学校175所,乡(镇)学校(含教学点)教师总人数为592人,其中专职音、体、美教师分别只有4、6、11人。兼职教师兼课任务重且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导致开课不全、不足,教学质量不高。

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何加强学校办学综合治理能力,促进内涵能力发展,整体提升办学的综合品质,提高全面育人的质量,仍是学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崇左市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实践

针对崇左市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广西教育学院与崇左市政府合作,共同启动了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帮扶项目,该项目設置了“教育咨询与研究”“扬长型”“补短型”和“基础型”四大模式,共15个子项目。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定制化设计、系统化解决和可持续性推进”的总原则,坚持校地战略协同和管理协同创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

(一)崇左市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的构建

为提高帮扶的实效性,“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组依据精准帮扶思想和协同创新理论,通过建立高效的帮扶机制,实施精准帮扶。

1.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战略协同机制。基于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能力与质量这个共同的愿景、使命和目标,崇左市政府和高校成立市领导和校长为组长的深化教育改革协同创新领导小组,突破校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整合彼此间组织、管理、资源、技术、文化等创新要素活力,实现战略协同。二是构建治理协同机制。“质量提升工程”治理协同机制包括管理制度协同、督导协同和定期协商制度协同。管理制度协同包括校地“行政层面+技术层面”管理机构协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协同、经费管理制度协同。[3]督导协同包括督导监控、质量监测、项目评价等方面的协同。定期协商制度协同包括横向协商和纵向协商的协同。三是构建识别协同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崇左市政府结合实际情况首先提出当地基础教育需求,然后项目组根据当地的教育短板进行精准的识别,定制化设计出一个“接地气”的“精准帮扶”项目群方案体系,为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为期三年的全程技术创新与技术支持。

2.建立优质专家团队引入机制

(2)实施策略。项目组根据崇左市教育的实际情况,依据名师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定制化设计出适合当地的名師培养方案,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和教研能力—成长为‘种子教师”的线路,坚持个性与共性培养相结合,坚持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突出培养过程,强化引领功能,使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相衔接,循环迭代,稳步推进。通过集中培训、专题研讨、小组学习、案例教学、跟岗实践、送教上门、校本研修等活动,提高名师培养对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快速自我成长,为其成为真正优秀的“种子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8]

4.“研、训、赛”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帮扶模式

项目组通过“研、训、赛”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崇左市的3 076名学科教师分期分批培训,重点提升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模式创设。“研、训、赛”三位一体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模式是指通过课堂教研活动、学科培训和专业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一种模式。

(2)实施策略。“研、训、赛”三位一体模式从三个方面提升崇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一是开展教研活动,项目组定期组织专家团队对项目学校进行学科专项教学指导,通过“线上网络研修+线下校本研修”的方式,深入开展混合式课堂教研活动。二是进行集中培训,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分层分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集中培训围绕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课堂组织管理三个主要环节开展,使受训教师在导师指导下掌握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度。此外,通过同课异构的展示课,运用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课例研修,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三是以赛促教,通过指导学科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如参加学科微课比赛、“一师一优课”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5.“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教学帮扶模式

项目组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构建由区县级骨干教师、学科专家、农村学校教师共同参加的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构建学习和教学共同体,以崇左市现有教师团队的支教模式为基础,将线上指导、线下培训和实践相结合,逐步实现开好课、开足课的目标,解决农村学校的全科型教师短缺和教师兼课质量不高的现实问题。

(1)模式创设。“混合式教师工作坊”模式是针对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科”教师短缺导致的教学问题而采用“集中面授+线上研修+线下实践+教师工作坊”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2)实施策略。以崇左市天等县为试点,结合当地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音美体“小学科”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研修内容。通过集中面授、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学科基本教学能力,逐步实现利用国家“教学点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课程资源“开出课”到“开足课”“开好课”的目标。同时,通过“教师工作坊”构建跨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开展跨区域、跨校际协作研修活动,整体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教研水平。[9]

三、成效与结论

“质量提升工程”是广西基础教育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整体提升边境民族地区地级市基础教育质量的一次卓有成效的探索。据不完全统计,“质量提升工程”自2015年8月正式实施至今,崇左市基础教育领域受益学校达1 025所,直接受益教师5 208人,受益学生23 400余人。[10]目前,崇左市5所市直中小学均建立起了完备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2所市直高中在新课改和高考改革背景下提高了教学水平和高考成绩,20所特色学校已基本成型,这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已逐渐成为引领崇左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标杆学校”。[11]“质量提升工程”这一创新帮扶项目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中国教育报、广西日报、广西新闻网、广西电视台、崇左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和基础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同。[12]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通过“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校地协同创新战略合作项目,建立起适合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效、务实、可持续”的精准帮扶长效机制,高效运用多种多方联动、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帮扶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和提高当地基础教育质量,其成功经验为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了校地“协同创新”新范式,为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推进边境民族地区区域教育帮扶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8-05-1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4]钟大鹏,陆云,高越飞.民族地区高中备考帮扶机制探索——以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中科学备考项目为例[J].教育观察,2018(18)

[3]赵艳丽.校地协同创新个案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5][6][8]王丽英.勇开先河 书写“协同创新”鸿篇——广西教育学院“崇左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7-02-25(3)

[7]黄创新.一个务实创新专业高效的项目[J].广西教育,2018(8)

[9]钟大鹏,黄明格,邹国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小学科”精准帮扶的实践探索——以广西天等县乡村学校音体美教学帮扶项目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1)

[10][12]奚振海.校地协作 三年蝶变——广西教育学院携手崇左市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侧记[N].广西日报,2018-10-17(11)

[11]谢宗军,邢惠雅.打造名校之路——广西教育学院携手崇左市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之名校工程纪实[J].广西教育(教育时政),2018(8)

作者简介:

钟大鹏(1965— ),本文第一作者,广西岑溪人,教育硕士,广西教育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管理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应用。

张艳红(1974— ),女,广西南宁人,管理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黄明格(1975— ),湖南桑植人,广西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注:本文系2015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协同创新视角下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精准帮扶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5BGL005)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基础教育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