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2020-04-20 10:43林健茹冯德灿张俊杰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校合作家庭教育

林健茹 冯德灿 张俊杰

【摘要】本文基于对G市B区的小学家长和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在调研统计基础上,对家校合作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对策:家校各方应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制订具体的合作计划;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提升家校各方素养,营造和谐教育环境。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11-04

在当代,人们认识到青少年教育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通力合作,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学校、家庭、社会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缺少任何一方都会对青少年的教育造成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话题,是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家校合作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与学校沟通,对学生的教育进行协助和支持。一方面,学校教育能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家长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教育方法指导。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家庭和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大部分是分离的,缺乏合作。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常常要兼顾一个班甚至多个班的学生,很难具体关注某名学生心理、兴趣和个性等方面的培育,大部分都是注重学习成绩排名、升学率等问题。家庭教育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包括家长对学生各方面表现的了解、家长本身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工作等。两者缺乏沟通常常会导致家庭和学校的观念不同,从而发生冲突。学校方面可能认为自己是专业的而不接受家长的意见,家长又因为和孩子天生的亲密关系而容易改变孩子的想法,导致在青少年教育方面无法实现合力。

一、当前家校合作的基本现状

家校合作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生的教育中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进行合作。为了解家校合作情况,本课题组于2017年底,在G市B区中小学发放调研问卷,从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的态度、理解程度、参与意愿和建议等不同维度对G市小学基础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星在线填写,家长共回收问卷820份,有效问卷802份,有效率为98%;教师共回收300份,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为98%。经过统计分析,课题组发现:

(一)家长的受教育程度

根据数据制出饼状图(见图1),可以分析得到家长学历中占比最多的是初中及以下,为35.79%;家长学历为中专或高中的占33.54%;大专学历的家长占16.33%;本科学历的家长占12.59%;1.62%的家长学历为硕士,而博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最少,只占0.1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家长的学历普遍偏低,本科以上学历较少,大部分家长的学历在大专及以下,随着家校合作的深入发展,家长也应当学会进行自我提升,和孩子互动学习,共同进步。

(二)对加强家校合作的态度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都是持积极态度的,认为家校合作相对迫切。其中39.78%的家长和35.59%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非常迫切;48.25%的家长和59.32%的教师对于加强家校合作的态度是迫切的;8.35%的家长和4.41%的教师认为无所谓;只有3.62%的家长和0.68%的教师对于加强家校合作的态度不迫切。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总体上家长和教师对于加强家校合作是认可的。教师的认可度稍大于家长的认可度,说明教师更能认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三)对家校合作的理解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48.5%的家长和33.9%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是由教师牵头,召集家长参与教育子女的活动;12.72%的家长和4.41%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应由家长主动与教师沟通;36.03%的家长和61.36%的教师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解是教师与家长是合作伙伴;余下的家长和教师表示不清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家长都认为家校合作应该由教师牵头,但也有许多家长和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只有少部分的人认为应该由家长主动沟通,双方对于家校合作的意愿普遍较高。

(四)家长对于家校互动的参与意愿

从表2中可以看出,60.72%的家长表示非常愿意参加;38.78%的家长表示只要有时间就参加;0.37%的家长表示不关心;0.12%的家长对各种类型的家校互动持反对意见。

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家长还是愿意参加家校互动的,但是仍存在少量持反对意见或不关心的家长,对于这种情况要如何改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五)一学期与家长(教师)的联系频率

从表3中可得出,8.35%的家长和1.02%的教师一个学期的联系频率为零次;55.11%的家长及32.54%的教师一个学期的联系频率为1到3次;21.2%的家长及21.02%的教师一个学期的联系频率为4到6次;15.34%的家长和45.42%的教師一个学期的联系频率为7次及以上。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家长对于与教师联系的频率较低,大部分是1到3次,教师总体的联系频率要高于家长,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一对多的关系,所以有可能无法和每位家长都保持高频率的联系。

(六)家校合作参与方式的选择

表4[选项 家长卷 教师卷 小计 比例 小计 比例 会议、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 359 44.76% 145 49.15% 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组织机构的作用 444 55.36% 260 88.14% 通过向教师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 561 69.95% 231 78.31% 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 204 25.44% 110 37.29% 其他(请写明) 6 0.75% 3 1.0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802 295 ]

从表4中可得出,最多人赞同的家校合作参与方式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及其他组织机构的作用,但其他的选项也有很多人选择,双方可接受的合作方式多样化。

二、现阶段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表面,随意性强

虽然家校合作非常重要,但现在许多学校对于家校合作只是在做表面工作,而真正发挥作用的相对较少。当有上级下来检查时就象征性地做做工作,当无人监督时,家校合作就处于停顿状态。随意性太强和走形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学校并不太重视,且没有完备的计划。只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想着联系家长,然而家长对于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并不了解,家校合作无法深入,从而导致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

在家校合作可能遇到哪些阻碍的问题中,课题组经调研发现,有47.8%的教师和26.31%的家长认为学校没有相应的制度与机构,将近一半的教师和超过四分之一的家长这个比例还是比较高的,而在学校是否有相关文件规定的调查中,教师中表示没有的占16.61%,不清楚的占25.76%;家长中表示没有或不清楚的超过了50%。这说明很多学校并没有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制度,或者对于相关文件规定并没有着力推行,使得很多家长、教师都不了解相关规定,对于家校合作的工作开展并不深入,随意性比较强,没有为家校合作提供良好的氛围。

(二)单向信息传递多,缺乏双向交流

现在许多学校对于家校合作还是采用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如开家长会、请家长来学校等,然而这些方式不常进行且时间有限。从调研来看,家长和教师联系的频率并不高,且教师要兼顾多名学生,常常都是教师单方面对家长进行传递式的汇报,只能大致介绍本学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表6可知,家校合作中家长没有时间参与甚至不愿意参与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愿意参与的家长常常找各种借口推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找人代开家长会的现象。

调研发现,家校合作中家长没有时间参与甚至不愿意参与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愿意参与的家长常常找各种借口推托,甚至有可能出现找人代开家长会的现象。

(三)观念陈旧,缺乏平等沟通

现阶段仍有许多家长和教师的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码事,家长不应该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家长一味怪罪学校没有履行好教育的职责,将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而对学校事务,许多家长也不愿意参与。从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有14.24%的教师认为家长无权参与学校管理活动。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对于教育学生具有权威性,认为自己在教育领域比家长专业,不愿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家长往往从平等合作者演变成类似上下级发号施令的关系,导致原本支持家校合作的家长也逐渐丧失热情,阻碍了家校合作的推进。所有这一切既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合作无序,缺乏连贯性

家校合作缺乏具體的条例依据,导致许多合作杂乱无章,散见于各项文件之中,执行者也是想到就开展该方面的合作,而没想到就将合作抛诸脑后,准备得不充分,目的性也不强。

从上表可知,一些家长存在受教育水平不高、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具体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并没有具体计划,所以家校合作的开展断断续续、不成系统,导致家长与学校难以构建长期交流合作的桥梁,对于学生的教育合作收效甚微。

三、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校各方应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在新时代的家校合作中,家校双方都应更新自身观念,家长要有主动参与学校相关活动及决策进程的意识,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并在学校管理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不要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权威,自己的想法无关紧要。教师也应该摒弃家长无权参与学校教育的陈旧观念,与家长进行平等的沟通,不应在出问题时就开始怪罪家长,而应善于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分析调查问卷可知,家长观念陈旧,不愿意参与家校合作管理成为推进家校合作的较大阻碍。课题组在问卷中对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意愿提出了一些对策。

对于家长不愿意参与家校合作的情况,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拓宽家校合作渠道,注意家校合作效果反馈,设立有效的检查管理机制等方法提升家长的参与意愿。

(二)制订具体的合作计划

针对如今许多学校对于家校合作流于表面、随意性强的问题,问卷结果显示,许多学校并没有制定家校合作相应规定,而很多家长和教师也表示对类似规定不清楚或者规定不存在。由前文的分析可得出,许多学校的家校合作之所以没有效果就是因为学校并没有将合作落到实处,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所以学校要改变家校合作现状就必须做到拒绝应付,而是要将家校合作真正落实,制订具体的合作计划,保证计划的合理性、连贯性、平等性和计划性,并严格按照计划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家长也可以通过各种方法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中。

家长和教师认为,除了制订具体的合作计划,通过会议、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的作用,向教师反映意见、提出建议,通过网络参与学校管理等,这些措施都对落实家校合作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使家校合作的方式多样化,促进合作的落实。

(三)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

从前文“合作无序,缺乏连贯性”的分析中和对家长的学历调查来看,本科学历以下的家长占了85.66%,的确存在与教师合作过程中能力不足,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启蒙之地,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就是要家长善于营造家长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的氛围,家长应不断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学习新观念、新技术,学习新理论、新经验,让父母与孩子在情感上互悦,成为朋友,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相互督促。在家庭中形成互动学习的关系,提高家长的能力,使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提升家校各方素养,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所以家校双方应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教育互补的效果。家长要与教师积极沟通,在教育孩子方面注意统一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行动上做到一致,树立家校合作的观念,提高家校合作的意识,统一家校合作的步调,改善家校双方的合作关系。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公共交往能力,保证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家长和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营造和谐的家校合作氛围,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问卷调查中,23.05%的教师和23.44%的家长认为,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倾听家长意见,37.29%的教师和23.82%的家长认为需要营造轻松的合作环境,双方在交流沟通中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关系而不是教师单向命令式灌输;33.56%的教师和40.15%的家长认为在沟通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这一点在双方看来都对改善现阶段家校双方合作关系很重要,在沟通过程中,还需注意肯定学生的优点等,这些都可以有效促进双方合作,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汪敏.家校合作的主体边界与实践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8(12)

[3]陈鹃.美国家校合作的特色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學与管理,2010(18)

[4]贾莉莉.美国家长怎样参与学校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7(3)

[5]邹强.国外家校合作问题研究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10)

[6]郁琴芳.中小学校长家校合作理念更新与领导力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4(20)

[7]雷望红.竞争性合作:城市教育中家校关系的互动逻辑——基于江浙两地城区学校的实证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9(9)

[8]吴治宏,刘晓静,王鹤琼,曹书涵.家校合作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重要性的分析[J].职业技术,2019,18(9)

注:本文系广州教育学会科研课题“基础教育学校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指导研究”(课题编号:16023)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家校合作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