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CT诊断
——2020年读片窗(3)

2020-05-07 01:39王龙胜
安徽医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网膜平滑肌本例

王龙胜

1 病史摘要

患者,女性,31岁。B型超声体检发现右侧肝肾间隙占位1年,患者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4年有子宫肌瘤手术史。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检:体温36.5℃,脉搏8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71 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正常,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不亢进,移动性浊音阴性。

2 CT检查

CT平扫示肝肾间隙见2个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大小分别约为3.5 cm×4.7 cm、1.5 cm×2.1cm,见图1~8,占位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器官分界清晰,平扫CT值约40 HU(图1、5),增强后,呈轻中度渐进延迟性强化,测其CT值动脉期约为45 HU(图2、6),门静脉期约为55 HU(图3、7),静脉期约为69 HU(图4、8)。

3 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

行腹腔镜下腹腔占位切除术,术中探查,见肝脏下缘,大网膜处可见占位2枚,表面光滑,最大者直径约9 cm。占位基底位于大网膜。

病理结果:镜检为梭形细胞肿瘤;免疫组化结果:ER(+),PR(+),SMA(+),Desmin(+),CD10(-),CD34(-),CK5/6(-),Calretinin(-),P53(-),Ki-67(约5%+);病理诊断为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eiomyomatosis peritonealis disseminata,LPD)。

图1CT平扫图2 CT增强动脉期图3 CT增强门静脉期图4 CT增强静脉期

图5 CT平扫图6 CT增强动脉期图7 CT增强门静脉期图8 CT增强静脉期

4 讨论

LPD是一种良性肿瘤,临床较为罕见。徐晓娟等[1]报道 57例子宫外平滑肌瘤仅有2例LPD。LPD的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认为与腹膜化生、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有关。病理上,LPD大多表现为质硬、边界清楚的灰白色旋涡状结节,镜下可见梭形成熟平滑肌细胞,大多无细胞异型性或坏死。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vimentin、desmin、SMA 阳性。本例患者见梭形平滑肌细胞,SMA(+) 、Desmin(+),呈典型平滑肌肿瘤表现。目前尚未发现LPD 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少部分LPD 患者血清学糖类抗原CA125 (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 升高,刘冰莹等[2]报道7例LPD,其中3例CA125 升高。

临床表现:LPD患者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大多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体检或偶然发现腹盆腔包块而就诊,少数患者有腹痛、腹胀、胃肠道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腹腔镜子宫肌瘤手术史,本例患者31岁,4年前有子宫肌瘤手术史。

CT表现:腹膜、肠系膜、大网膜及腹盆腔内多发大小不等的软组织密度结节,本例患者大网膜见2个结节。病灶边缘清楚,密度均匀,不伴有腹膜、网膜增厚,腹盆腔积液等恶性征象,增强扫描,结节呈轻到中度渐进延迟性强化,与子宫平滑肌瘤的CT表现相似。

鉴别诊断:①巨淋巴结增生症(浆细胞型),亦可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轮廓光整,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持续强化,发生在腹盆腔时,与LPD容易混淆,但前者常发生在50~60岁的老年人,一般具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衰弱、肝脾肿大、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等。②腹腔转移灶,病变形态多不规则,容易坏死,密度常不均匀,往往伴有肠系膜、腹膜的不均匀增厚和腹盆腔积液。而LPD结节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除结节外腹膜及肠系膜,无明确异常改变。

猜你喜欢
网膜平滑肌本例
大蒜素抑制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中保留大网膜的研究回顾与展望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ALOX15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窗外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