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建筑平坐与场景关系探析

2020-05-31 05:50
新美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开间回廊楼阁

周 夔

在传统木建筑实例的研究中,宗教建筑因其特殊的场景1阿摩斯·拉普卜特以人与环境的互动设计理念将场景带入建筑学领域的讨论。在其所著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式》中,提出以非言语的方法研究环境与人的关系,从对使用者的日常场景解读中,探讨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和情感的特定意义。这种理念将建筑环境与人的关系研究聚焦到具体建筑要素,通过借助戏剧艺术的场景观念,为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整体的研究路径。本文的目的即是沿着拉普卜特所提供的理论框架,继续离析出场景要素及其结构体系的关系,将其用于具体建筑空间环境的分析研究,以期更清楚地呈现出建筑要素与整体空间环境感知的联系。参阅[美]拉普卜特著、黄兰谷等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需求而存在大量可研读信息,主要反映在宗教像设和礼拜活动对于建筑空间形制的影响。相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多有论述2傅熹年撰,〈中国早期佛教建筑布局演变及殿内像设的布置〉,载《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第89-101 页。。本文试图从宗教建筑中的平坐入手,探讨平坐结构与宗教场景的关系。

一 单层建筑中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

首先来考察单层建筑中的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即不同平坐形式所反映的满足不同场景需求时的空间状态。以往建筑学者关于宗教空间的研究多关注构架形式3温静撰,〈中日寺庙建筑构架中世化过程的比较研究〉,载《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年,第382-388 页。,张十庆先生在梳理日本建筑表记法时却指出“地盘构成与侧样及空间构成的密切关联”4张十庆著,《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5 页。,地盘构成反映了柱网的平面关系。但除柱网外,平面本身所反映的地面尺度问题或也应是考察不同建筑地盘时应关注的问题。本节欲从宗教场景需求的角度考察平坐与空间的关联性。

1.环绕礼拜

先来看一个日本中世纪佛堂。位于日本兵库县小野市的净土寺净土堂,是一座平面进深都为三开间的方形建筑,其内部设有圆形佛坛占据中心一开间,从东侧入口正面看,佛坛上有主佛一座在前,后有两胁侍菩萨。主佛于尊位左手抬于胸前作拈花状,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两胁侍菩萨各托有宝瓶等法器侍于其后。这种佛坛位于中心四周绕以回廊的布局对四面空间形成辐射,适于四面环绕礼拜的方式。东侧入口接于平坐的台阶设置,则对建筑的朝向予以确定。同时,内部进深最后一列空间的外扩形成两侧的类似佛龛空间,这一动作使平坐的室外一圈断开,止于南北两侧入口,对建筑朝向再次予以回应,外部平坐仅作通行之用。(图1.1/2/3)

图1.1 净土堂平面图

图1.2 净土堂内景图

图1.3 净土堂外景图

位于京都的法界寺阿弥陀堂,为面阔、进深同七开间的方形平面布局,中心佛坛区域占据两开间,由矩形台基绕矮栏上有坐佛一尊。为了保证佛坛绝对的中心,围合佛坛领域的四柱对于四周次间中心位置,这样的错位布置完成了佛坛对于内外两圈空间的中心辐射。不同于净土寺净土堂的三面台阶,这里只有佛像正面对应入口方向的台阶设置,则更强化了建筑的方向性。对比净土堂的室外平坐回廊,这里回廊宽达一开间,上部另有重檐庇护,展现了回廊空间的重要性(图1.4/5/6)。一幅关于平安时期的真言院道场的绘画,为我们呈现了类似的场景。这里内部区域面阔五开间,进深难以确定,但在外部一圈面阔七开间进深五开间的回廊中,可以看到僧侣有坐有行进行着宗教活动(图1.7)。回廊空间适于绕行礼拜,阿弥陀堂只入口处设台阶,也无疑强调了绕行参拜须完整周圈的要求。

佛坛与回廊的空间布置,也不全是为了满足佛像的四周辐射。在同样位于京都的净琉璃寺本堂中,平面为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四开间的矩形。为了安置内部九个大小不同的佛像,而采用面阔大于进深接近三倍的平面布置。佛坛领域用进深两开间面阔九开间的一圈柱网限定,每开间正对一个佛像,这里佛坛虽仍居中心位置,却明显强调面阔方向。(图1.8/9/10)

以佛坛为中心绕以回廊的平坐铺设方式,适于僧侣绕行礼拜场景的空间需求,美国学者苏波认为这种布置承袭了六朝石窟寺的空间布局5Alexander Coburn Soper, The Evolution of B ud d his t A rchi te ct u re i n Ja pa 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p.69.,在敦煌石窟中我们可以看见这种中心塔柱样式,塔柱四面层层设佛龛,僧徒绕以环行,完成朝拜仪式。(图1.11)

图1.4 阿弥陀堂平面图

图1.5 阿弥陀堂内景图

图1.6 阿弥陀堂外景图

图1.7 安皇宫真言院礼拜场景画

图1.8 净琉璃寺本堂内景图

图1.9 净琉璃寺本堂平面图

图1.10 净琉璃寺本堂剖面图

2.礼堂叩拜

在描绘日本宗教场景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佛坛绕以回廊的布局或因空间布局紧凑,只适于环绕礼拜(图1.12),或因内部空间单一,世俗大众也只能立于殿外(图1.13)。为了满足世俗大众的礼拜需求,佛坛之前常有礼堂。

图1.11 39 窟中心塔柱

图1.12 绕行礼拜宗教场景画

图1.13 兴福寺讲堂宗教场景画

建于奈良时代的东大寺法华堂即是佛堂中有礼堂空间的早期例子。其面阔五开间进深八开间,平行面阔方向的格子门窗将空间分为两部分。内部佛坛及四周空间为“内阵”,供较为私密的礼拜活动;外部礼堂为“外阵”6Ibid., p.68.,为大众礼拜的空间。格子门和后一列柱子形成的一开间为礼堂到达佛坛空间的转换。这种纵向轴线的强调,适于大众礼拜的场景,“佛陀就像皇帝一样,朝南面向如臣民一般的信众”7Ibid., p.153.。(图1.14)

而中世寺庙长弓寺本堂的空间布局中,横向一列格子门同样分出内外阵,外阵空间结合三面格子门的开合,体现出其开放性。内阵之中继续用两列纵向格子门分隔出两侧的辅助空间。外阵中的一列柱子虽暗示了后部五开间五进深的方形平面,但这样的布局在内部已完全不适于环行。平坐回廊却使得环行从外部得以保证,平坐之上设置的栏杆即是对这一交通流线的提示。(图1.15/16/17)

中世仏堂大报恩寺本堂和大善寺本堂,通过平坐配合格子门窗布置内外阵空间,较好地满足了环行和叩拜两种宗教礼拜场景的空间需求。

图1.14 东大寺法华堂平面图

图1.15 长弓寺本堂平面图

图1.16 长弓寺本堂内景

图1.17 长弓寺本堂外景

图1.18 中世仏堂报恩寺平面图

图1.19 大善寺本堂平面图

图1.20 当麻寺本堂平面变迁图

大报恩寺本堂面阔五开间进深六开间,内阵中心佛坛及其一周纵横三开间,通过空间尺度增大的方式形成整个佛堂的辐射中心。外阵中内部的两粒柱子已经省去,使得礼堂空间更为宽敞,而稍间两粒柱子的保留则回应了围绕佛坛的第二圈空间。同时,内圈空间尺度的增大则利于私密佛教仪式的进行,外圈空间尺度相对压缩也适于回廊。(图1.18)

大善寺本堂佛坛为矩形,内阵空间前加外阵礼堂空间,外阵空间内的两粒柱子暗示了内圈佛坛平坐的延伸领域,同时也将后阵的矩形空间拉回方形。外圈扩出一开间作为辐射,也形成周圈回廊。空间布局简洁明了,满足了两种宗教场景需求。(图1.19)

3.佛坛、平坐与空间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以佛坛为中心的环形空间布局,在礼堂空间出现以后仍然具有影响。以当麻寺本堂的平面变迁过程为例,可以看到佛堂空间的逐步演变过程(图1.20)。最初为佛坛环以回廊(图a),外部扩展加以礼堂,形成内外阵空间,内部格子门窗作为分隔(图b)。通过外阵柱列的调整使佛坛空间延伸领域接近方形,对外圈回廊空间形成辐射(图c)。最后两侧隔出两列附属空间,内外阵两分,内部纵深轴线得以强调。外部平坐延伸的回廊也作为外部环行交通,通过每侧的台阶与场地衔接(图d)。

日本学者香山寿夫将建筑空间的形成分为固定中心和围合范围两方面,具备成为空间中心的元素有柱子、火和水。对于确定空间围合的轮廓范围,他认为作为空间覆盖的屋顶和作为支撑空间的地板同样重要。8[日]香山寿夫著、宁晶译,《建筑意匠十二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30-33 页。就佛堂建筑来说,其空间中心毫无疑问是佛像。从当麻寺本堂的平面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空间以佛坛为中心不断扩张的过程。张十庆先生结合中日空间表记法,认为日本古代建筑空间基于“宗屋”的加法模式。9同注4,第96-99 页。笔者认为是否也可以基于佛坛为核心,去理解日本佛堂建筑空间。平坐则以这一空间核心,结合宗教礼拜场景需求进行扩张和调整,再结合柱网门扇分隔空间。

二 楼阁建筑中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

多层建筑中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的研究,则从中国现存佛教楼阁建筑中选取易于展现平坐结构所带来的楼阁空间特征的建筑实例,这种空间特征多表现于平坐结构形式与空间序列感知,以及宗教像设的互动关系。不同楼阁平坐因宗教功用背景,显现出不同的场景适配关系,如此确立起楼阁平坐结构与宗教空间场景的关联性。本节即通过对不同楼阁的对比分析,考察平坐与楼阁建筑的场景关系。

1.平坐暗层空间

建于晚唐的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是现存年代最早的楼阁建筑实例。其平面为面阔进深都为三开间的方形布局,檐柱与金柱内外两圈叠成两层。二层柱子直接插于一层柱头铺作中,且内收约半个柱径,为典型的叉柱造做法。在一层铺作上铺设地面枋及地板直接形成二层平坐,这种做法整合了平坐与一层柱头铺作,铺作高度与二层楼面高度接近。同时,由于共用铺作,二层平坐回廊出挑距离有限,回廊不适于周圈环绕和停憩,将活动范围拉回紧靠铜钟的一周。铜钟占据的当心一间平坐不设楼板,下层室内也不置任何物体形成整体空井,利于钟声在上下层的环绕与共振。这种上下两层紧凑的空间,也只适用于钟楼这类不需高度要求的楼阁。(图2.1)

在辽构善化寺普贤阁中,则可以看到平坐面层有平坐柱与额枋交圈的结构暗层支撑。因暗层空间的增加,楼阁形成外观二层内部三层的结构,无内柱的单圈柱布置也使楼阁空间更为整体。相较于开元寺钟楼的上下层空间结构完全一致,在这里可以看到平坐上下两层空间的不同变化:下层10本文依外观一二(或上下)层进行描述,涉及暗层会另行说明。山面设三柱呈两开间,而上层山面与立面同为四柱。这样的柱网关系形成上下空间二分,上层空间的方形平面配合像设形成中心辐射,心间各面两柱之间距离明显大于两侧,更加突出了像设对于空间的主体地位。而底层空间进深的靠后一间,配合土墙的设置将楼梯藏于其后。前一进空间则提供入口导向的大厅作用,将参拜的人引入墙后楼梯。对比开元寺钟楼,我们还可以看见此处因暗层空间的设置,楼梯得以沿西墙达暗层,再折东登至上层。如此转向的登楼方式无疑与楼阁所适用的礼拜场景更为契合,可惜此阁中的佛像已毁,我们无法依此去感受和体验了。(图2.2)

图2.1 开元寺钟楼轴测图(作者自绘)

图2.2 善化寺普贤阁轴测图(作者自绘)

由上述分析可知,前者鉴于钟楼建筑的特殊性,楼阁空间的布置追求一体化。后者因平坐暗层空间对于登临楼阁起到过渡与缓冲作用,配合上下层空间的布置,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

平坐结构所形成的暗层空间在楼阁垂直向空间体验中的作用,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中进一步得到强化。同为内设暗层,外观两层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矩形平面,相比前述两个楼阁建筑的体量显得雄伟宏大,各层柱网铺作分层布置,为典型的殿阁造建筑。为安置观音像,在二层平坐与暗层楼板中部都不设楼面板,形成空井。值得注意的是,这上下两层空井的做法极为不同:暗层楼板直接将内槽对应空间做空,同时利用内槽柱头铺作出挑形成内部回廊。上层通过在心间柱头与侧面中柱间设抹角枋的方式将上层空井抹成六角,“上下回廊叠错,曲折雕栏绕空”11张家骥撰,〈独乐寺观音阁的空间艺术〉,载《建筑师》,1984年,第44 页。。(图2.3)

图2.3 独乐寺观音阁轴测图 (作者自绘)

但这两层回廊的空间意图并不止于这叠错的外观效果,可以看到暗层矩形回廊之下所对应的一层空间由佛坛占据,佛坛之上除主像观音外,两侧各相对立有一胁侍菩萨,佛坛之后明间后金柱设背墙。这种像设空间布局显然是为了强调进入观音阁的正面方向,结合佛坛前部空间进行叩拜。其上的矩形空井与下层礼拜场景相呼应。暗层回廊之后,内柱之间设有泥墙,不仅将暗层斜撑等结构遮藏,还因出挑距离过窄反向向内压迫回廊空间,似乎提示出处于这层回廊所见佛身并不宜于久观(图2.4)。而经由暗层再上达顶层,可见佛首上部的十一面观音像朝向四周。有学者指出六边形消除了正面性特征,适于环绕活动。12金秋野、王欣编,《乌有园》第3 辑,《观想与兴造》,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4 页。通过内景照片可感知,上层六角空井结合回廊栏杆,无疑显现出环绕礼拜的场景特征。(图2.5)

上层平坐除六角空井外,通过外部回廊的设置,既将二层活动空间外扩,使建筑向四周景观开放。同时可以看到,正面心间平坐进一步扩出,将参拜活动外推至此,结合内槽心间阑额的去除,构成最佳观佛视线位置。而朴世禺认为此处的平坐于正面外观则提示了楼阁空间的重点。13同注12。

图2.4 观音阁底层仰视图

图2.5 观音阁顶层内景图

对比普贤阁可以看到,这里升达楼阁顶层的楼梯不作转向,而直接南北向对折设置,除开利于引导人们直接登临顶层空间之外,还将两明层一暗层的垂直向变化的空间感知最大化呈现。

2.佛像统摄与轮藏环绕

围绕像设,观音阁平坐结合上下两层的宗教礼拜场景需求分别作出调整,而在正定隆兴寺对向布置的两座楼阁中,可以看到外观基本一致的建筑内部,为适应不同的宗教场景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观音阁与慈式阁沿隆兴寺中轴线对向布置,其形制都为面阔进深三开间,底层前出抱厦的两层楼阁。慈式阁为安置高至屋顶梁架的观音像,二层平坐正中一间镂空。其平坐空井使二层平坐形成环绕佛像的布局,但于二层平视只能见背光,如看佛身则要透过空井凭栏俯视,这一观视行为明显与佛教礼仪不符14张延撰,〈中国传统佛道殿阁空间格局与像设关系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47 页。,无疑此楼阁的空间重点在底层。

底层观音像正面为营造开阔的礼拜空间,前金柱不落地,落在横架平盘斗上。横架用材的强调凸显了观音像正面纵深,而面阔方向额枋的去除则再次强化了这一方向性。抱厦的设置,则给礼拜者提供了沿此方向退远观视的可能性。当位于佛坛前端向上望,因佛像的前倾,透过空井所看到的观音头部受透视缩减的影响降低。佛像之后的金柱自地直通屋顶,交于支撑中平槫的平梁,这一结构与佛像及平坐空井的配合,使礼拜者在瞻仰佛像时感知到沿观音像纵向上升的垂直关系。依托于观音像,不同层间的垂直结构与进深方向的纵深空间得到了统摄。而因平坐空井的出现,为佛像垂直纵深突破楼阁空间提供了可能。(图2.6)

图2.6 慈式阁轴测图慈式阁轴测图(作者自绘)

图2.7 转轮藏殿轴测图(作者自绘)

而在转轮藏殿中,平坐虽不设暗层,却保留了结构分层的做法。配合上下层柱网的设置,呈现不同的空间状态。上层3×3 的柱网规整布置,下层配合转轮藏,前金柱采用了移柱造。下层的结构变异所包藏的转轮藏自然成为空间重点。(图2.7)转轮藏何以如此重要?相比较于佛像,其宗教场景空间如何适配?《善慧大士录》记载了关于南朝梁的善慧大士创建转轮藏的记载:

大士在日,尝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有发菩提心者,志诚竭力,能推轮藏不计转数,是人既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随其愿心,皆获饶益。15赵献超撰,〈正定隆兴寺转轮藏〉,载《石窟寺研究》,2011年,第289-303 页。

图2.8 转轮藏殿上层佛像,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二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第17 页

图2.9 转轮藏 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编著,《正定隆兴寺》,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190 页

由文献所述可知,最初转轮藏装满经书,以转动轮藏的方式代替持诵。此处的经书已不存,由华丽的小木装修代替,突出了其在楼阁空间中的地位(图2.8)。再来理解前金柱的移柱操作,不仅为转轮藏的安置让开了空间,移柱后六颗内柱形成正六边形的布局,也带动了空间的环绕趋势。而因移柱为承托上部重量而从承重梁迫出的弯梁,则更好地适配了轮藏转动的环绕场景。

再看平坐之上二层布局,中心并排置有三尊佛像,主位为释迦两侧各一菩萨。这样的像设则提示正面的参拜场景(图2.9)。但因下层转轮藏与像设尺度的对比,以及前设抱厦的做法,无疑将提示人们下层的转动环绕才是此楼阁的重点礼拜方式。

对比慈式阁与转轮藏殿,可以发现楼阁平坐与上下空间之间的关系截然不同。慈式阁通过平坐内部空井将上下空间贯通,适于礼拜者从底层瞻仰观音像的雄伟。而转轮藏殿的完整平坐结构,带来上下空间场景的二分。下部适于转动轮藏的礼拜场景,上部则呈现正面参拜的叩拜场景。但特殊的结构变异与空间扩展使转轮藏成为场景重点。

三 小结

本文以传统木建筑实例,分析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

首先结合日本中世纪佛堂建筑探讨了单层建筑中平坐与宗教场景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针对环绕礼拜与礼堂叩拜两种礼拜场景,基于佛坛为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的调整与变化规律。这种规律直接呈现在平坐尺度的变化,配合柱网布置,以及与其它建筑要素共同组构的空间秩序中。

多层建筑则以现存唐、(辽)宋佛教建筑为例,分析了平坐在垂直向与楼阁上下层空间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反映在平坐暗层空间在垂直上升活动中与佛像的互动调整适应关系,也体现在平坐结构在楼阁建筑中所发挥的空间潜力。这两方面无疑都反映了平坐结合不同宗教礼拜场景所作出的调适。

然而,平坐绝非研究宗教建筑空间问题的最佳视角,学界惯常的做法是通过柱网梁架甚至铺作天花去切入研究,本文提出平坐与空间的这种关系,也只是笔者自己的一点推测和设想,希望能借此补充或发散一下研究传统建筑空间问题的思路。同时,借助平坐研究像设空间问题的潜力,有待进一步论证和挖掘。

其次,就研究意义与价值而言,研究传统木构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理解和应对当下问题。本文以场景需求入手,把握建筑结构形式的空间内涵,这种思考方式或将区别于那种不假思索地以再现传统为目的而产生大量拙劣的形式复古建筑的操作模式,而更为本质地理解和分析传统建筑旨趣的当下再现问题。正如梁思成先生的提示:

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 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 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16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8 页。

因此,在当下建筑材料及结构工艺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利用好钢木结构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平坐的空间潜力以满足不同的空间场景需求,或是笔者需要继续思考的方向。

最后,受限于研究写作时间及笔者相关能力的局限,论文多处研究还需继续补足和完善。如在针对日本佛堂建筑的研究中,笔者目前只利用了部分翻译文献和图集,受限于语言未能进一步掌握更多的一手资料,是本文的缺憾之一。其次,从传统建筑史研究角度来审视,对于相关案例的归纳总结,还未能达到形成时代及地域的建筑实例比较图谱这一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必然带来了本文相关结论部分的局限性,这是笔者继续深化研究所叩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轴测图的绘制多以空间分析角度进行表现和考量,从古建具体材分与结构角度而言,多存有缺憾,有待笔者继续完善。

笔者以场景分析这种研究方式,建立起具体建筑形式结构与整体空间环境感知的联系。本文所及仅为初步思考,尚在不断探索修正之中,切盼有识者能予以指正。

猜你喜欢
开间回廊楼阁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时光回廊
《回廊亭》延期上映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皇帝为什么又被称为“九五之尊”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驾驶黄昏的人
大开间剪力墙结构在保障性住房中的应用
福绥境胡同50号“开间更新”院,北京,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