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与终点
——以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整体阅读为例

2020-06-03 02:40刘凡保牛树超
初中生世界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生活化文学

■刘凡保 牛树超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发展中心)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六册书选录的143篇课文,大部分都属于文学作品。因此,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能否真正提高,关键在于其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否过关。然而,很多老师可能受“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影响过深,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文学作品架得过高,脱离了现实,远离了生活,因循惯性思维,按照“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的流程推进,自始至终都缺少与生活的勾连,即使偶有涉及也是蜻蜓点水。其实,生活和文学是“生死之交”,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土壤,生活也应是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和终点。下面笔者将以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阅读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关注生活。

一、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

1.以生活化语言概括语篇。

教师首先设计了一个“热身”问题:本单元大小共有7个语篇,《皇帝的新装》(童话)、《天上的街市》(诗歌)、《女娲造人》(神话)、《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寓言)、《蚊子和狮子》(寓言)、《穿井得一人》(寓言)、《杞人忧天》(寓言),请同学们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字内容。

学生对概括文章大意的问题毫不陌生,也就不会产生畏难心理。他们按照套路迅速地在小组内讨论起来,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大家热火朝天地表达、交流、补充。教师对他们的答案充分认可后,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一句充满生活化的语言对文意进行概括。同学们受惯性思维的制约,给出的答案既不是“一句话”,也没体现出“生活化”。于是,教师给出了一个例子:《皇帝的新装》——一个最爱臭美的皇帝被骗的故事,糗大了!

学生又经过一番兴致勃勃的讨论,得出了其余6篇的答案:《天上的街市》——祝愿两地分居的夫妻自由地生活在一起,美爆了;《女娲造人》——一位“母亲”创造了好多孩子,辛苦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自以为鹤立鸡群却突然发现自己是鸡立鹤群,太囧了;《蚊子和狮子》——经历过大风大浪却在阴沟翻船,悲催了;《穿井得一人》——据小道消息,挖井挖出一个大活人,邪乎了;《杞人忧天》——认认真真地自己吓唬自己,崩溃了!

整个训练过程都是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之上的,这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找准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更为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拉回到生活。

2.以生活化语言朗读语段。

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从屏显的4个语段中任选其1,以生活化的语言夸张朗读,读时注意加点的词,读后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不能重复。

屏显1: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如此痴迷——太______了!

屏显2:“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非常满意。”

如此虚伪——太______了!

屏显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如此想象——太______了!

屏显4: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妈妈!”

如此造人——太______了!

这项活动的设计看似简单其实不然,看似很松散其实很聚焦。屏显的几段文字分别来自3篇课文,最能集中体现童话、诗歌、神话等文学作品充满想象、联想、荒诞的特点。要想让学生真正领会这些特点,教师一定要带领他们匍匐于字里行间,感受文字背后的东西,一定要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品读,尤其要以生活化的语言夸张朗读。只有夸张地读才能读出文章中的夸张,才能真正凸显并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只有充满想象和联想地读才能读出文中的联想与想象。这样一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写法等都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而非老师讲出来的。4段文字后面横线所要填写的词语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荒诞、荒唐、讽刺、奇幻、魔幻、神奇……

我们的阅读已经从“生活”这一起点,经历了“夸张”之后感受到了文学的“荒诞”。至此,有的人可能以为已经基本上走完了阅读之旅,其实不然,这时还应该再次回归生活。

二、生活:文学作品阅读的终点

1.从文学的虚构回归生活的真实。

活动要求:联系当时社会现实体悟情理,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屏显5: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问:大臣和百姓不想让人认为自己不称职或愚蠢,这种心理正常吗?

拉丁文有这样的名句:没有文学的生活,就是等于死的生活。反之亦然,没有生活的文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文学。上面的语文活动中所设计的问题就是希望把学生的思维由文学拉回到生活,由虚构拉回到真实,由荒诞拉回到合理。

面对上面的问题一定会有很多同学回答“不正常”,而且能找到很多言之凿凿的证据。但是回答“正常”就不行吗?如果能置身当时的社会现实,站在人性的角度考量,应该也能言之有据。骗子事先设定的评价标准是:看不到这衣服的人,要么不称职要么愚蠢得不可救药,没有其他选项。更要命的是如此荒唐的评价标准经由皇帝的认同变成了合法的衡器,而且皇帝决定用它来衡量哪些人称职、哪些人聪明、哪些人是傻子。一时间,衣服变成了衡器,衡器变成了神器,再淡定的人也会惴惴不安啊!两个骗子着实可恶,但最初如果皇帝慧眼识破骗局,怎会有后面的系列闹剧?

2.面对复杂的情境解决真实的问题。

活动要求:阅读下面3个文本,联系现实生活以“杞人忧天新解”为题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屏显6:(1)《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2)马谡至街亭,主张于山上扎营,布置埋伏。副将王平阻之:“丞相嘱咐,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马谡暗笑丞相太过谨慎、王平“杞人忧天”。故坚持己见,大败,丞相挥泪斩之。(3)2019年开年大片《流浪地球》是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本片是2019年春节档的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超过46亿人民币。

教师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提炼出3则文本同质的东西,然后对“杞人忧天”展开求异思维,结合现实生活新解“杞人忧天”。按照常规思维,一提到“杞人忧天”,我们的头脑中立即会出现杞国的那个“庸人”形象,而且会暗自嘲笑他的忧虑和担心。但是,看过材料(1)中《左传》的记载就可以了解,鲁地的确发生过陨石雨,亲历者事后心有余悸难道不正常吗?鲁地发生过,杞国就不会发生吗?如果文中的那个“庸人”恰恰也是一位亲历者呢?请问,他的忧虑还那么可笑可鄙吗?从材料(2)可以看出,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受认知的局限,人们通常认为的“杞人忧天”未必是真正意义上的杞人忧天。材料(3)尽管带有科幻色彩,但是透过46亿多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我们看到的是观众对地球家园的关注和忧虑,还有他们对“杞人忧天”的重新认识。

总之,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只有坚持把“生活”作为文学作品阅读的起点和终点,才能实现“真”阅读和“深”阅读,也能实现文学的精神价值,使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觉地联系现实生活和自身经历,不断发展自己的高阶思维,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力。

推荐书目

书名:如何有效运用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美】露西·麦考密克·卡尔金斯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自身的经验,从图书的选择、评估、课程形式以及如何支持阅读困难学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着重介绍了图书分级、流水记录、错误分析等策略,以及如何上好指导性阅读与策略课,如何带领孩子克服文字方面的困难,培养孩子的阅读信心等。作者在方法讲解过程中提供了大量案例,很多观点和策略都令人有振聋发聩之感,相信一线教师也会受益匪浅。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生活化文学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中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学作品与数学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