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易筋”与当代“拉筋”之区别

2020-06-20 14:58汲星徽
少林与太极 2020年12期
关键词:筋骨有形功法

汲星徽

世面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筋长一寸,延寿十年”。因此,健身锻炼场所都能看到各种“拉筋”的练习者。而纵观历史古籍,并未出现“拉筋”一词,大多皆用“易筋”一词。那么传统“易筋”与当代“拉筋”到底有何区别?

一、筋

(一)筋的概述

“筋”一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出现。《素问·痪论》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說文》曰:“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从力,指出了筋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者,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释名》曰:“筋,力也。肉中之力,气之元也,靳固于身形也。”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筋”主要是十二经筋。经筋主要功能是联络四肢百骸,主藏经络、通行气血,沟通上下、内外,应天序、护脏腑,主司关节运动。现代医学认为,“筋”(筋膜)可分为浅、深两层,是机体中最普遍的一类组织,是集体软组织结构平衡体,不仅有中医学中体现的功能,同时也对循环、神经和淋巴系统等各系统运行影响重大。

(二)筋与经络

筋与经络是两个不同而又互相紧密联系的概念。传统中医学认为,“筋”(经筋)是整个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附属部分。根据多年习练功法感悟,经筋为连接百骸的“有形之器”,经络为传输生命能量的“无形之质”,经筋为体,经络为用,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灵枢·经筋篇》:“经皆有筋,经筋有病,病各有治。”

《类经》曰:“十二经脉之外而复有经筋者,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故出入脏腑,依次相传;经筋连缀百骸,故维络周身,各有定位。”全身的经筋、经络都是连续性的,分布于筋肉骨节,布散头窍,深入体腔,贯通脊柱,而连缀百骸,维络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最主要和常见的就是人体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人体靠经络系统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五脏六腑等各个器官、关节以至上下内外,并把它们固定联成统一整体。

二、筋与康寿

人出生后自然生长的身体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其筋经状态参差不齐,有筋经紊乱者、细弱者、屈缩者、强壮者、舒畅者、刚劲者、柔和者等种种不一。如果后天不加以修炼,随着后天年龄增长以及外界环境影响,人的身体就会出现疾病、短寿。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详细地论述了人体由少而壮而老的整个发育过程,筋的发育也与之相应。其论述道:“(女子)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这就说明,人体的身体状况与经筋的状态是相应的、全息的。《灵枢·经筋》篇就主要叙述了经筋的循行、经筋的发病、病症特点、病名和治疗原则,可见经筋对人体康寿有着重大的影响。

《易筋经》中记载:“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黄帝内经》又曰:“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筋与经络相辅相成,经筋的状态直接影响到经络的整体运行状态,而经络有着濡养全身、沟通联络,使整个生命机体上下阴阳气血调和、维持生命良好运转的重要作用。

三、易筋类功法

在古代的养生功法中,都非常重视“筋”的锻炼。这里所谓的“筋”的锻炼,主要是通过筋体的锻炼,来达到经络的通畅、气血的充足,以及四肢百骸的高度统一协调。通过练筋有形之“体”来发挥经络无形之“用”,是易筋类功法的主要特点。

所谓“易”者,乃阴阳变化之道,易筋就是练有形为无形之佐,养无形为有形之辅。髓骨之外、皮肉之内,皆有筋经联络,周身通行血气,凡是后天,皆其提挈。易筋功法则是借假修真,以“筋”为有形之器,根据“筋”与“经络”的生理特性和联络脏腑、形体官窍的特点,通过“筋”的运动带动“脏腑”“经络”的活动,形成以外动内,以动炼内,进而达到经络畅通、脏腑调和,营卫气血充足,反过来再濡养筋,使人的机体阴阳平衡、机能强健,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增强,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

筋经类功法以最耳熟能详的“易筋经”为首。但目前世面上仅“易筋经”就出现了好多个门派版本。比如当前常见的版本有“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版,“达摩易筋经”版,“少林拳术精义”版,“金家易筋经”版,“甘风池易筋经”版,“熊氏易筋经”版,“天门易筋经”版……各个版本虽然都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原理都是一样的。

四、拉筋与易筋之异同

易筋,就是通过做有用功的方法提升筋的质量,改变筋与各个组织的结构,以达到调和阴阳,以无形之气濡养有形之器,以有形之器导引无形之气的效果。《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文中明确指出“柔”以养筋,可见,柔乃是易筋的重要方面。比如,将筋摇颤者易之为平舒,细弱者易之为粗强,松弛者易之为柔韧,屈缩者易之为柔和,紊乱者易之为通畅。即使先天羸弱,做好易筋功夫,身体也可以变得十分强壮,内外无碍。因此,易筋之效果并非当代拉筋所能及,两者存在着显著区别。

(一)形态与功能之区别

“易筋经”中用“弛、挛、靡、弱、缩、壮、舒、劲、和”等词语来形容筋,而不用“长”,为什么?因为“易筋经”中描述的都是筋的状态,而非筋的形态。关注其功能状态是抓住本质,注重其外表形态是刻舟求剑。有的人筋虽然短些,但是其筋壮、和,有的人筋虽然长些,但是其筋弛、弱。所以,世上所谓“筋长一寸”的说法,仅仅关注筋的形态上的长短,并非筋的功能状态,形态上的长短并不足以证明人体康寿状态与否,“延寿十年”明显是夸大其词。

(二)刻意与自然之区别

当今很多运动爱好者,因受到“筋长一寸,延寿十年”的影响而苦练拉筋。其实,古人真正的易筋功夫绝不是刻意用功苦练出来的,正所谓“柔则养筋”。“易筋”是一个精神内守、自然觉知的过程,随着在练习易筋功法过程中觉知的深入,身体会自然将筋经外围的阻滞逐渐消除,使其经络通畅,既保障筋经能够获得经络所输布气血的温煦濡养,又可免除筋经、肌肉、筋膜、关节等生硬牵掣之病。而世面上的拉筋方法目标单一、偏重形态,一般通过有意的力量练习慢慢拉伸,很难渗透影响到身体深层,虽然身体运动幅度有所增加,但是对关节、脏腑、经络等整体结构性变化意义不大。

(三)消耗与濡养之区别

现在流行的健美、打球、跑步等运动,运动过程中身体大都会处于无氧状态,脏腑的气血大都调用到四肢肌肉,过度运动之后使筋骨酸痛而僵硬。《易筋经·内壮论》:“若或驰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神,亦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如此,久之则容易产生筋的提前衰老。在青壮年期气血充足,参加各项运动都会增强体质,副作用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加,一旦过度剧烈运动或者身体虚弱时,就会逐渐感到不适,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古语曰“动能生阳,亦能耗阳”,把握好适度合理,才能达到濡养筋经、祛病延年的效果。

总而言之,易筋关注的是筋的状态,筋壮、舒、劲、和,而不是单纯论筋的形态长短。筋的状态归根于筋的弹性,弹性越大,说明筋壮、劲;筋能随人体运动而适应任意角度反复弹拉,说明筋舒、和。“易筋”的练习,不是简单的拉筋。为什么“易筋经”被传统认为是高级功法,其原因就是并非“拉筋”那么简单。当然,当代人实在太缺乏运动,应该适当地先把筋拉伸拉伸,但这只是初级的基础,而不应被片面理解为“筋长一寸,延寿十年”。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筋骨有形功法
10 Threats to Ocean Life
青花瓷瓶
未定义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朱森林养生漫画
诗意营造:小学古诗教学的“筋骨”
从有形看到了无形
空劲气功概况(一)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对健身气功表演套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