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拳推手调整平衡的根本方法

2020-06-20 07:38耿向林
少林与太极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微动对称点保持平衡

耿向林

太极拳修炼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行拳时,修炼的是没有外力加身时的自身平衡能力。定步推手时,修炼的是有外力推来时,如何保持稳定地站在两脚连线为直径的圆圈内,保持中定不被推出。活步推手时,修炼的是在运动中如何始终保持人体重心垂直于承重脚上,我称之为“顶、腰、脚垂悬”“恰似滚球顶底垂”。而修炼这种功夫的根本大法,就是王宗岳拳论中的“立如秤准”四个字。

如何准确理解“立如秤准”四个字呢?我认为“立”是身体站稳平衡。“如”就是像。“秤”是木杆秤。“准”是用称准物品重量的方法使秤杆水平稳定。“立如秤准”就指行拳、推手调整身体平衡的方法,就像调整木杆秤称量物品重量的方法,使身体达到平衡稳定。

木杆秤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调平衡的关键有三个点:一是提绳,是支点;二是秤钩,挂待称物品;三是秤砣,滑动点,以找平衡。二三点在支点两侧,一侧待称物品重量可变,另一侧秤砣位置可左右滑动,只要调到两侧的重量乘以该侧力臂长度数值相等,秤杆就达到平衡状态。换句话说,只要使支点两侧的相反方向上力量或重量相等就可平衡而稳定。太极拳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调整身体平衡的。行拳推手时,人体的承重脚就是支点,身体要平衡稳定,承重脚(支点)的前后、左右乃至四周各相反方向上的对应点的重量或力量都应相等,如两端不相等,身体就会失去平衡。所以根据这一原理,太极拳行拳、推手自身调整平衡的具体方法就是“有前必有后,有后必有前;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道德经中称之为“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只有相反两个方面的运动,才是符合宇宙运动规律(道)的运动。

太极拳在行拳和推手中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具体说,两掌、两肘一般是做相反运动,如野马分鬃、左右分脚、单鞭等。两腿的动步也是在做相反运动,看着是一条腿前上或后退,其实另一腿在向相反方向用劲,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四肢如此,身躯小的部位也是如此。例如两肩、两胯、百会与尾闾为保持身体平衡,都要做直线上的相反运动。太极拳不仅有直线运动,更多的是圆的运动。做圆转、螺旋运动时,以立轴为核心身体各部位对称点都在做相反运动。从圆的轨迹上分析,一个点向右后,另一个对称点必然向左前。就如陀螺的转动,一个支点着地,支点立轴四周的所有对称点都在做相反运动,所以陀螺能稳定地立着转动。从离心力和向心力的角度看,对称点都在做向外或向内的相反运动。从周身的开合角度看,以丹田中心为核心的各对称点都在相反方向上一开俱开,一合俱合。要保持平衡,周身对称点要做相反运动,在不同状态下,为了保持平衡,不是对称点也必须做相反运动。举一例:行拳尤其推手时,两掌在做向前运动时,两掌没有相反运动了,此时为了保持平衡,必须有某个部位与两掌做相反运动,此时意念在向前推的同时,要有命门(腰)或者背部向后靠之意,意到气到,气到形动(此时是微动),形动劲生,即可保持身体平衡,这样才能保证向前发劲时自己不会冲出去,也不易被人顺势借力而采出。为什么后背或命门(腰)微动即可保持平衡?因为只有后背躯体的重量远远大于两臂的重量,微动即可达到“立如秤准”的平衡。实际行拳推手运作中,四肢可以通过做相反运动调整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腰胯的主宰作用。所谓主宰,就是主宰身体的平衡,主宰运动的方向,主宰发劲的大小,而主宰平衡是首要作用,因为身体平衡稳定,十三势有了中定一势,才有其他十二势。所以拳经要求“刻刻留意在腰间”。腰胯有时动幅大、明显,有时有动不见动,不管动幅大小,时刻在调整着平衡和运动的方向以及發劲的大小。太极拳的胸腰折叠,实质也是通过不同部位的相反运动调整着身体平衡,用于化劲和发劲。腰胯能灵活地变动,发挥主宰作用,是在腰和肩胯等全身松功修炼基础上获得的,所以太极拳爱好者必须刻苦修炼松功,这样才能提高太极拳技艺。

正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我在多年的修拳实践中,逐步深化了对前人总结的“立如秤准”的认识。“立如秤准”就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调整身体平衡的根本大法。习拳者思想上明确了以后,必须认真地在各种姿势的运动中体会和运用相反运动保平衡的科学方法,处处做到“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落实“反者道之动”,通过反复实践,一定会由心知到身知,练出身意,就可应物自然,动静都能平衡稳定,推手化发自如。

(编辑/刘强)

猜你喜欢
微动对称点保持平衡
平衡小实验
探求特殊四边形中线段和的最小值
摇一摇就能控制手机 微动手势
只压一端的跷跷板能保持平衡吗
焦虑
富勒G90 Pro光磁微动鼠标
源于课本的“点关于直线对称”的探究
触控器原理与安装教程
解析几何中两个公式的推导
超级平衡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