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020-07-06 05:41刘伟东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源性尿量脊髓

刘伟东

(定西市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甘肃定西 743011)

脊柱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 除颅脑及肢体损伤、骨折外,还可导致脊髓节段损伤,由此引发一系列神经调控异常,其中神经源性膀胱较常见,患者控制排尿的能力降低,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严重降低生存质量[1]。 目前对大多数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康复训练是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功能锻炼来恢复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部分患者治疗周期长,效果欠佳。 中医学是神经损伤重要的治疗方式,其属于中医学“癃闭”“遗尿”范畴,与膀胱气化失约、肾气不充有关[2],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进展,通过针刺或灸法来刺激腧穴的特定效应,发挥补肾益气、活血之功效。 该文以2016 年3 月—2018 年11 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8 例, 经CT或MRI 证实为脊髓损伤,残余尿量>100 mL;并签署治疗意向书。 随机分为2 组,各34 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龄(39.24±10.15)岁,平均病程(2.56±1.08)个月,损伤节段:颈段17 例,胸段11 例,腰段6 例;观察组:男性19 例,女性15 例,平均年龄(40.05±10.62)岁,平均病程(2.71±1.13)个月,损伤节段:颈段19 例,胸段10 例,腰段5 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损伤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生命体征不稳定,脊髓损伤急性期,水电解质及离子代谢紊乱者;有出血性倾向,凝血功能异常者;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者;因尿道梗阻、尿道畸形,其他器质性因素导致尿潴留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根据尿潴留的类型及病情,选用行为技巧训练、耻骨上区轻叩法、肛门牵张训练和代偿性排尿训练。 联合组采用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康复训练同对照组,主穴:中极、关元、三阴交,次穴:膀胱俞、肾俞、八髎、阳陵泉、阴陵泉,常规消毒,选择1.5 寸毫针,垂直缓慢进针,采用平补平泻针法,行针10 s,留针25~30 min,1 次/d,连续6 d 后停1 d。选择关元穴、神阙穴,进行艾灸治疗,切2~3 mm 厚度姜片,散在刺孔并覆于穴位上,将艾柱点燃,每次灸3~5 壮,1 次/d。 两组治疗2 个月为一个周期。

1.3 尿动力学指标

测定尿动力学指标,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排空膀胱,取截石位,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首先连接导管,测定残余尿量,然而连接注水导管,以稳定速率注水,自动记录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

1.4 膀胱功能评分

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评分,包括排尿困难、小腹坠胀、尿道涩痛等,采用0~4 分5 级评定法,0 分(正常),1 分(轻度),2 分(中度),3 分(重度),4 分(极重度),分数高表明膀胱功能越好。

1.5 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膀胱功能和排尿功能基本恢复,临床症状大体消失。 有效:患者膀胱功能和排尿功能有一定改善,临床症状有好转,膀胱剩余尿量减少≥30.00%。无效:患者膀胱功能和排尿功能尚未恢复,临床症状未太大改变,膀胱剩余尿量减少<30.00%。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来计算,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s)表示;临床疗效采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动力学指标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残余尿量降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1)P<0.05

组别时间残余尿量(mL)最大膀胱测压容积(mL)最大尿流速(mL/s)对照组(n=34)t 值/P 值联合组(n=34)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35.69±27.45 98.69±18.12 6.559/0.000 136.28±28.04(87.01±12.36)1)9.375/0.000 162.35±16.28 223.69±21.54 13.246/0.000 163.27±17.12(261.05±23.71)1)17.496/0.000 7.12±3.24 10.36±3.86 3.749/0.000 7.04±3.13(13.81±4.05)1)7.712/0.000

2.2 膀胱功能评分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后排尿困难、小腹坠胀和尿道涩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1)P<0.05

组别时间排尿困难小腹坠胀 尿道涩痛对照组(n=34)t 值/P 值联合组(n=34)t 值/P 值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97±0.74 1.16±0.59 11.059/0.000 3.04±0.82(0.74±0.41)1)14.628/0.000 2.60±1.03 1.01±0.75 7.277/0.000 2.53±0.96(0.61±0.64)1)9.703/0.000 2.03±0.83 0.86±0.51 7.003/0.000 2.10±0.76(0.53±0.45)1)10.365/0.000

2.3 临床疗效

对照组有效率76.47%低于观察组94.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脊髓损伤患者增多,有较高的发病及致残率[3]。 脊髓损伤是脊柱损伤中最严重的合并症, 在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下,造成各个节段脊髓受损, 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异常,其中神经源性膀胱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据报道[4]当脊髓损伤1 年后,约81.0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受损,轻者出现排尿困难、点滴而出,如不及时治疗,进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成为生存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 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案多种多样,包括针灸、康复训练、理疗及营养神经药,通过康复锻炼不同程度促进神经机能的恢复,膀胱功能得到改善[5]。 近年来针灸在脊髓损伤后泌尿系并发症的治疗上越来越重要,有学者认为将康复训练与针灸相结合[6],已成为其现代综合治疗的主要方向。

中医针灸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及安全性高的特点,在治疗脊髓损伤及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 中医认为脊髓损伤患者一般督脉受损, 累及肾气不足,以致三焦气化失常和膀胱功能失约, 发为小便不利[7]。《素问·宣明五气论》记载“膀胱不利为癃”,指出癃闭与膀胱功能相关。 目前针刺治疗“癃闭”的取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主,膀胱属六腑之一,“以通为用”,膀胱俞、肾俞、八髎为膀胱经穴位,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之功;中极、关元为任脉穴位,以益肾兴阳,现今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且疗效较为确切。 三阴交、阴陵泉归属足太阴脾经,阳陵泉归属足少阳胆经,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 艾灸疗法也是中医特色疗法,借温热性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8]。 关元、神阙穴均有固本培元之功,艾灸关元、神阙对经气的疏利和膀胱通调都非常有效。

尿动力学是神经源性膀胱检查最客观的指标,通过测定尿道压力及流速的变化,以评价患者的排尿功能。 该次发现两组治疗后残余尿量降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升高,治疗后排尿困难、小腹坠胀和尿道涩痛评分降低,说明了排尿功能和膀胱功能均有很大变化。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上述指标的改善更明显, 说明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更有助于改善尿动力学,提高膀胱功能。临床疗效上,对照组有效率76.47%低于观察组94.12%,进一步说明了康复训练结合针灸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源性尿量脊髓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姜黄素对脊髓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5例
间歇导尿配合温和灸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