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影响

2020-07-06 05:41闵希骞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耐力量表康复

闵希骞

(张掖滨河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即慢阻肺,是近年来临床中高发的肺部疾病,同时近年来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患者的疾病特点为气道的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以及肺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有研究发现[1]通过运用运动锻炼以及氧疗等措施,有利于缓解其呼吸困难症状,同时配合康复疗法有利于提升其生存质量并缓解呼吸困难。 中医在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中也具有悠久的历史,特别是采用中医内服汤剂和外治疗法能够发挥良好的辅助治疗价值。 该文将以2017 年3 月—2019 年6 月为时间范围,着重探究对于慢阻肺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对于改善其预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76 例慢阻肺病例, 以其康复治疗方案为标准分组,观察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组,38例):性别比,男∶女=20∶18;就诊时年龄53~83 岁,均值年龄(67.5±0.4)岁;慢阻肺病程2~14 年,均值病程(5.6±0.3)年。 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组,38 例):性别比, 男∶女=21∶17; 就诊时年龄54~82 岁, 均值年龄(68.2±0.3)岁;慢阻肺病程2~15 年,均值病程(5.4±0.5)年。 2 组线性资料在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并配合体育锻炼,慢阻肺患者可结合其自身情况及病情,根据意愿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包括爬楼梯、散步或者登山等;同期观察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主要的治疗内容有中医针灸疗法、中医运动治疗、呼吸功能训练等,方法入如下:(1)中医针灸疗法:患者保持坐位,穴取照海、列缺、经渠、三阴交、阳溪、解溪等穴,利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留针时间为20 min,每5 min进行一次捻转, 每日针刺治疗1 次;(2) 中医运动治疗:患者进行八段锦练习,逐步提升患者的运动量。 主要动作有双手高举、马步转攥拳、左右开弓以及转腰后转等,保持动作幅度均匀用力,在双手高举过程中维持双足足跟离地, 同时运动期间避免频率太快,通过调整马步高低来逐步改善心率,每周需进行4 次八段锦练习, 每次练习时间为30 min;(3) 呼吸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每日进行缩唇呼吸练习以及腹式呼吸练习,其中在腹式呼吸练习中保持半卧位,同时双膝保持屈曲,胸腹肌肉维持放松,将双手放置在腹部和胸部。通过鼻子保持均匀的吸气,之后缓缓地呼气。通过手部放置的力量给予一定压力。 在缩唇呼吸练习中,指导患者闭嘴通过鼻子吸气,并将口唇缩为吹气状进行呼气,保持收腹和胸部前倾,维持缓慢呼气。

1.3 评估指标

(1)分别与入组时及治疗后对患者的肺功能参数指标进行测定和对比,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 以及FEV1/FVC;(2)对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以及运动耐力时间(即最大能力范围内的独立行走时间);(3) 对患者的呼吸困难情况进行评估,参照呼吸困难分级评定标准,0 分:无呼吸困难;1 分:快步行走时或者在上坡时存在气短情况;2 分:由于呼吸困难影响在正常行走时速度减缓,或者在未发病时行走速度受到喘息影响而需要停顿;3 分:在平地上保持缓慢行走片刻,需要停下来休息和呼吸;4 分:在静止状态下仍会产生显著的呼吸困难情况。(4)利用SF-36 量表对于患者入组时、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估,包括生理功能(PF)、躯体疼痛(BP)、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精力(VT)、社会职能(SF),满分为100 分,得分与其生活质量成正比。

表1 两组肺功能参数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肺功能参数指标比较(±s)

组别FVC(L)入组时 治疗后FEV1(L)入组时 治疗后FEV1/FVC(%)入组时 治疗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2.53±0.52 2.51±0.54 0.805 0.218 2.99±0.96 2.71±0.80 4.391 0.037 1.55±0.42 1.56±0.40 0.418 0.096 2.34±0.86 1.80±0.54 5.106 0.031 61.21±9.09 61.18±9.10 1.006 0.135 79.95±9.97 65.26±9.16 11.179 0.000

表2 两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评估结果比较(±s)

表2 两组呼吸困难、运动耐力评估结果比较(±s)

组别呼吸困难(分)入组时 治疗后6 min 步行距离(m)入组时 治疗后运动耐力(min)入组时 治疗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3.28±0.75 3.30±0.69 1.034 0.092 1.20±0.31 2.76±0.85 4.017 0.026 300.19±38.59 303.16±36.29 0.771 0.218 390.79±45.26 352.49±40.08 12.306 0.000 7.58±2.01 7.59±2.04 0.629 0.315 9.90±2.67 8.46±2.49 4.629 0.021

1.4 统计方法

该文数据以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检验,P<0.05 为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参数指标比较

两组入组时FVC、FEV1、FEV1/FVC 比较中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FVC、FEV1、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呼吸困难、运动耐力评估结果比较

两组入组时呼吸困难评分、6 min 步行距离、运动耐力时间均较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呼吸困难评分、6 min 步行距离、运动耐力时间改善效果好于对照组,且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SF-36 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入组时SF-36 量表评分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F-36 量表评分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F-36 量表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SF-36 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入组时 治疗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8)t 值P 值52.62±7.15 53.06±7.24 0.805 0.217 76.59±12.37 64.53±8.06 9.718 0.002

3 讨论

慢阻肺疾病是以患者气道阻塞,以及肺功能受损为典型特征的临床疾病,特别是肺功能受损是此类患者的首要症状。 此类患者患病后出现运动耐力以及运动时间下降的原因,多与气道阻塞、呼吸肌过度收缩以及呼吸肌做功负荷异常增加等有关[2-3]。 从该次的分析结果来看,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康复疗法,在总体的预后效果方面好于对照组,体现在该组的肺功能参数指标、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分级评分,6 min步行距离以及运动耐力时间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这提示,运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有助于提升慢阻肺患者的治疗价值, 并更好地帮助其改善预后。 针灸属于中医经典外治疗法,通过对穴位进行针刺,能够发挥调节气血改善微循环以及疏通经络等作用[4-5]。 在此基础上配合八段锦练习,通过上肢及下肢的一系列有氧运动并配合呼吸运动,能够发挥调畅气血以及顺畅呼吸等功能, 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肺活量。 通过开展呼吸功能训练,指导运用腹式呼吸以及缩唇呼吸,可帮助缓解其呼吸受限的情况。 综上所述,慢阻肺患者通过运用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肺功能并缓解呼吸困难症状,同时可有效提升生活质量水平及运动耐力。

猜你喜欢
耐力量表康复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3000m跑,锺练耐力和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