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康复治疗对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

2020-07-06 05:41乔治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患肢上肢康复训练

乔治

(甘肃省敦煌市七里镇青海油田医院,甘肃敦煌 736202)

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多发于儿童与老年群体,其中以四肢骨折最为常见,而骨折术后进行科学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价值[1]。 既往临床多将常规术后康复方案用于患者术后康复,由于其缺乏科学性以及系统性康复内容导致其关节并发症较多[2]。因此亟须寻找合理有效的康复方案进行干预。 基于此, 该研究以2018 年8月—2019 年8 月为研究段进一步探讨骨折康复治疗对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接受骨折手术治疗患者, 采用双盲法分为2 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7~69 岁,平均年龄 (42.38±3.17) 岁; 病程3 个月~2 年, 平均病程(13.26±1.48)个月;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7 例,下肢骨折23 例。 观察组男28 例,女12 例;年龄6~71 岁,平均年龄(42.41±3.12)岁;病程4 个月~2 年,平均病程(13.19±1.56)个月;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8 例,下肢骨折22 例。 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标准

(1) 纳入标准: ①均经CT 或X 线确诊为四肢骨折;②精神状态良好;③沟通交流无障碍;④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心、肝、肺等器官功能严重不全;②合并精神类疾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对该次研究具有干扰性疾病;⑤中途退出该研究或未完成相关数据随访;⑥参与研究依从性较差。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仔细评估患者骨折情况, 依据患者CT 及X 线检查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并予以骨折正确复位固定。 基于此,予以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案,具体如下:缓解患者内心焦虑以及不良心理应激,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于患者治疗期间及康复期间予以营养补充, 保证患者营养充足摄入,术后7 d 指导患者进行病床功能训练,14 d 后进行下床训练并逐渐过渡至主动训练。

1.3.2 系统骨折康复治疗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系统骨折康复治疗,具体内容:(1)康复训练前:向患者系统、细致地介绍康复训练的优势、目的以及主要内容等, 使患者对于训练内容等具有初步认知,并使其认可骨折康复治疗, 为后续康复工作奠定基础;(2)术后3 d:此期间患者仍处于术后疼痛中,应积极指导其服用止痛类药物或外敷化瘀止痛类药物,使患者尽量达到进行康复治疗的条件,待患者疼痛基本消失后进行康复治疗;主要内容为:①辅助患者上肢或下肢关节屈曲,采用弹力带绷紧连接部位,10 s 左右后松开,而后反复进行绷紧-松开操作,5 min/组,5 组/d;②转动关节持续6 s 左右,4 次/组;(3)术后7 d:①上肢骨折患者采取坐姿,将患者上肢横向摆动并进行关节弯曲伸直训练,可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增加肢体内旋、外旋等训练;②下肢骨折患者可于病床上进行移位训练, 借助垫枕作为支撑横向摆动以及曲直训练;(4)术后14 d:①指导患者家属掌握关节抗阻训练要点,指导患者进行抗阻训练,逐步增加阻力,以患者四肢酸痛及出汗为宜,4 组/d,20 次/组;②指导患者进行主动屈曲训练,逐步增加屈曲幅度及力度,频率与频次同关节阻抗训练一致;③指导患者进行高抬患肢训练, 将四肢绷直指尖朝下进行抬起落下操作,10 次/组;(5)术后15 d~3 个月:①指导上肢骨折患者主动训练并进行日常生活锻炼,包括洗脸、刷牙等,增进关节灵活性;②指导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步态训练,包括踩空车等;进行上楼训练,健肢先行,患肢在后,10 次/d。整个康复治疗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步增加训练量。

1.4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关节功能以及关节并发症发生情况。 (1) 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量表[3]评定,满分为100 分,得分与关节功能呈正相关;(2)关节并发症主要包括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关节囊及肌腱粘连以及关节肿胀。

1.5 统计方法

将研究所得数据输入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关节功能评分

两组治疗前Harris 评分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个月后两组Harris 评分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3 个月后t 值 P 值对照组(n=40)观察组(n=40)t 值P 值49.15±5.28 49.12±5.31 0.025 0.980 76.52±6.23 83.41±7.15 4.595 0.000 21.197 24.351 0.000 0.000

2.2 关节并发症

相较于对照组, 观察组关节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大部分骨折患者术后恢复中伴有诸多并发症,如关节疼痛、关节囊及肌腱粘连等,其主要是因患者发生骨折后局部组织受损,引起局部循环受阻,进而引发组织渗出液蛋白质产生沉积形成纤维蛋白胶原,最后关节将其吸收后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4]。 因此术后恢复需予以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

为此该研究将骨折康复治疗用于骨折术后患者康复,观察其对于患者关节功能以及关节并发症的影响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个月后两组Harris 评分上升,且观察组上升幅度较大;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关节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表明骨折康复治疗用于骨折术后康复患者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并减少关节并发症发生。 分析其原因在于,骨折康复治疗中于康复训练的同时制订系统性康复训练计划,增加对于患肢的训练,促进患肢血液循环,起到促进患肢恢复的效果[5]。其中于术后3 d 指导患者服用止痛类药物直至具备康复训练条件,而后锻炼患者上肢与下肢背屈功能以及关节转动功能,可起到初步改善患肢功能的作用; 术后7 d 通过锻炼患者上下肢摆动及曲直功能可有效促进患者肌力恢复,有助于后续训练效果提升;术后14 d 通过关节抗阻训练、主动屈曲训练以及患肢高抬训练可有效强化患肢肌力并提升关节活动度;术后15 d~3 个月通过患者主动锻炼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下肢上楼训练等可进一步巩固之前训练内容,使整个康复训练效果达到最佳。 骨折康复治疗在保证患者其他关节充分活动的基础上, 尽量活动患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恢复患者肌力以及关节功能,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关节功能训练可有效减少关节并发症发生[6-7]。 黄明[8]等研究结果显示,骨折术后患者采用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此结论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骨折术后患者采用骨折康复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关节功能并降低关节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患肢上肢康复训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