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康复训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

2020-07-06 05:41史婷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日常行为血管性皮质

史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 450000)

血管性痴呆主要是脑血管发生病变反应后造成的一种脑损害后的临床反应,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主要是一种小血管病变和脑内灌注障碍性病症,也是血管性痴呆最为多见的一种神经病理反应。 一般情况下会造成患者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缺陷[1]。 目前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痴呆患者多采取功能恢复为主,治疗为辅的方式。 目前临床多采用多奈哌齐以及阿托伐他汀等口服药物治疗,但如多奈哌齐,尼莫地平等对其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很大局限性,同时也无法阻止疾病进展。因此康复训练应运而生。针对于此,文章择取2015 年3 月—2018 年3 月阶段接收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168 例, 评定康复训练+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共计纳入168 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均分为研究组(n=84)和对照组(n=84)。

对照组中,38 例男性,46 例女性, 年龄最大值74岁,年龄最小值54 岁,年龄均值(63.40±7.19)岁。 研究组中,42 例男性,42 例女性,年龄最大值76 岁,年龄最小值55 岁,年龄均值(63.42±7.20)岁。

纳入标准:(1)进行CT 以及MRI 等检查,确诊;(2)对该次研究知情,签订同意书。 两组基线数据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国药准字H20030583)治疗,晚饭后口服3~5 mg。根据患者病情可以适当调整,1 次/d,严重者增加药量不可超过10 mg,以6 个月为一治疗周期。

研究组行康复治疗+阿托伐他汀片 (国药准字H20051408)。

阿托伐他汀晚饭后口服15~20 mg,1 次/d,增加药量不可超过50 mg。

康复训练流程:(1)记忆力训练,可以让患者自行回忆发病前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人, 可以适度提醒,从而帮助患者厘清线索;(2)痴呆患者缺少意志力,无法凭借自身的意识完成动作,因此多造成日常自理障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每日让患者重复日常生活动作,如先刷牙,然后洗脸,完成顺序训练;(3)注意力训练: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主要着重恢复患者的注意力,如每日让患者固定做一件事情,如读书或者看报纸,做事情前可以将闹钟定时,每一次闹钟响铃后,停顿一次,逐步增加闹钟响铃时间,如5、10、15 min;(4)日常行为康复训练,自行指导患者穿衣服、洗漱、吃饭等行为。

1.3 观察标准

认知功能分值记录:选取痴呆简易筛查量表[2],表中包含30 个项目,每一项目为1 分,共计30 分;

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3]记录:共计35 个项目,每一项目为1 分,共记录35 分。

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4]记录:共计30 分,其中分数≤14 分判定为文盲;分数≤20 判定为小学;≤22 判定为中学,≤23 为大学。

日常行为能力测定[5],共记录10 个项目,总分100分, 其中0~20 分判定为十分依赖、25~45 分判定为极度依赖,50~70 分判定为较为依赖,75~95 分判定为一般依赖,>95 分判定为独立。

记录恢复情况,1 年后对患者随访,其中(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2)步态异常;(3)运动系统障碍;(4)抑郁。 3 项以上恢复判定为差,2~3 项恢复判定为良好,<2 项判定为优秀。

1.4 统计方法

168 例患者资料通过SPSS 18.0 统计学软件核算,认知功能评定分值用(±s)形式记录,采取t检验;日常行为能力以及恢复情况比较用[n(%)]形式记录,采取χ2检验。 组间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认知功能评定

表1 数据可知, 两组治疗后半年认知分值评定中,对照组BBSD、IMCT 和MMSE 分值低于研究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认知功能分值对比[(±s),分]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半年后认知功能分值对比[(±s),分]

组别BSSD IMCT MMSE对照组(n=84)研究组(n=84)t 值P 值19.2±5.1 21.2±6.2 2.283 2 0.023 7 24.4±4.8 32.6±6.7 9.118 4 0.000 0 20.1±3.2 23.5±5.5 4.897 1 0.000 0

2.2 两组日常行为能力对比

在表2 结果中可知,治疗后6 个月对照组十分依赖、极度依赖、较为依赖高于研究组,研究组独立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日常行为能力对比[n(%)]

2.3 随访SIVD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

1 年后随访对照组SIVD 症状恢复不显著,临床症状>3 项恢复患者22 例,高于研究组4 例;研究组治疗后评价优秀患者多于对照组,具体见表3。

表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半年后SIVD 临床症状恢复情况[n(%)]

3 讨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老年的多发疾病,因高血压,心脏等病症发生会造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所以脑血管病变,痴呆发生率不断提升。 目前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多采取奥拉西坦,多奈哌齐,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处理,但是治疗效果较差。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主要和小血管病变有一定关联,其中主要临床特征为腔隙性梗死、局灶以及弥散的缺血性白质病以及不完全缺血性损伤。 其中作为最为关键的主要临床表现,皮质下综合征呈现为纯运动性偏瘫,延髓体征以及勾引障碍,步态障碍,抑郁表现,情绪失常,执行功能障碍等。 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多灶腔隙以及广泛白质损伤。SIVD 主要因皮质下缺血损伤造成,在SIVD 发展过程中,脑小血管受累起到十分关键的价值。 SVID 治疗包含认知功能改善以及疾病减缓两大内容。 关于调节认知功能的诸多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被临床证明有一定的改善效果,但是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 同时上述药物无法对SVID 病情紧张进行抑制,停药后痴呆反应会再次出现。

该次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通过改善脑血管病变,溶解脑内栓塞程度,来达到治疗效果。 同时联合康复训练模式干预日常行为能力,改善患者的记忆力、意志力和注意力。 通过该文结果判定,研究组BSSD 分值、IMCT 分值和MMSE 分值均优于对照组,同时智力恢复水平对比中,研究组要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通过6 个月后对日常行为能力评定证实,研究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后半年对照组十分依赖7.14%、极度依赖11.90%、较为依赖28.57%高于研究组2.38%、2.38%、9.52%,研究组独立28.58%高于对照组9.53%,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康复训练+阿托伐他汀片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有助于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行为能力的调节,因此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十分关键的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日常行为血管性皮质
日常行为干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3-6岁幼儿日常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南充市西充县东风路幼儿园为例
人参-黄芪与熟地-山茱萸影响肾上腺皮质瘤细胞皮质酮生成的比较研究
皮质褶皱
迎秋
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
农村幼儿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
颈动脉狭窄伴局限性皮质脑萎缩22例临床观察
石杉碱甲联合尼麦角林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观察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