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配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疗效观察

2020-07-06 05:41李俊升林明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活动度交叉韧带

李俊升,林明珍

(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40)

在膝关节内部们,起到连接股骨、胫骨作用的韧带,为前交叉韧带。 其能对胫骨过度前移动作进行限制,与其他组织及结构相互配合,使膝关节保持稳定,支撑人体下蹲、旋转等高难度动作[1]。 前交叉韧带损伤会影响人正常行走,既往研究显示,运动是导致韧带损伤的主要原因,从事柔道、滑雪等运动人群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较高,占所有患者的70.8%以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水平迅速提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术后配合相应康复护理措施能有效缩短患者康复时间[2]。 因此该研究提出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训练法,并设置对照组验证其效果,病例选取范围:2016 年12 月—2019 年12 月,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接受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其中76例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按术后训练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 例。 观察组年龄最大64 岁,最小20岁,平均年龄(36.25±4.12)岁,男性、女性各21 例、17例,运动跌伤、交通事故损伤各25 例、13 例;对照组年龄最大63 岁,最小21 岁,平均年龄(37.21±4.37)岁,男性、女性各20 例、18 例,运动跌伤、交通事故损伤各24 例、14 例;患者资料完整,损伤类型、性别等资料具有均衡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患者对该次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前交叉韧带损伤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拒绝参与研究者;骨质疏松者;合并侧副韧带损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取康复训练,训练方法包括:(1)术后1 周:戴上支具且患者保持平卧为,膝关节完全伸直。 在支具保护下双腿伸直,借助拐杖尝试下地行走,并完成足踝运动、下肢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推移髌骨,活动频率为2 次/d,单次运动至少15 min。(2)术后2~4 周: 戴上支具保护膝关节, 休息时完全处于伸直位,行走需依靠双拐。 进行提踵训练、直腿抬高训练,给予患者固定自行车, 刺激患者关节自我感知力,每日2 次,每次15 min。 患者取仰卧位,被动进行膝关节屈伸训练,慢慢屈曲到120°,后期逐渐增加度数,2 次/d,30 min/次。 (3)术后5~8 周:支具仍保持戴上状态,休息时尝试屈曲膝关节10°。 训练下肢肌肉力量,如主动行走、抗阻力伸膝等,或准备软垫让患者单腿站立,进而锻炼其平衡力及肌力。 (4)术后9~12 周:支具取下,休息时膝关节尽量屈曲,避免关节过度伸展。 进行0~45°半蹲训练,被动活动患者下肢,2 次/d,15 min/次。指导患者侧身上台阶,锻炼其下肢灵活性。(5)术后4~6 个月:肌力训练,本体感受器训练,向前匀速慢跑训练,每日进行2 次,单次训练15 min,若患者体力较差,可适当减少运动量。 (6)术后7~12 月:每天进行2次本体感受器训练,锻炼患者后退跑步、侧向跑及向前变速跑能力。

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训练,康复训练同对照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如下:患者仰卧,头部保持在正中位置, 选取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型号NES809。 对患者身体相应肌肉群进行电刺激治疗,上肢、下肢肌肉都要治疗,上肢包括旋前方肌-旋前圆肌和肩部三角肌-冈上肌,下肢包括胫骨肌、菱形肌、臀中肌等。 标记肌肉位置并放置电极,将电刺激治疗仪参数事先调节完成,将刺激频率调节至30 HZ,刺激强度调节至25 mA,脉宽设置为300 μs,间歇时间控制在15 s 左右,通电后给予患者持续性电刺激。 肉眼能看到患者肌肉颤动,僵硬肌肉松弛,肩部外展,说明电刺激治疗有效果。 电刺激治疗仪每日只能使用1 次,30 min/次。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治疗后246 周膝关节活动度,度数增加表示训练有效果。

(2)膝关节功能(Lysholm)量表[3]:评估患者膝关节活动能力,总分100 分,分值越高活动力越强。

(3)统计训练后膝关节优良率,优: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做高难度动作;良:关节功能恢复,高难度下肢动作受限;中:关节恢复,日常活动不受限;差:患者日常行走受限。

1.4 统计方法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周、4 周、6 周两组相比,观察组关节活动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1 术后不同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对比[(±s),°]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后4 周 治疗后6 周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51.23±9.32 50.26±9.15 0.458 0.324 82.37±12.24 94.24±20.15 3.104 0.001 93.21±10.34 103.25±15.67 3.297 0.001 103.65±11.47 120.68±20.36 4.492 0.000

2.2 术后不同时间Lysholm 评分对比

治疗后随时间推移,两组Lysholm 评分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Lysholm 评分相比,观察组分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术后不同时间Lysholm 评分对比[(±s),分]

表2 术后不同时间Lysholm 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2 周治疗后4 周 治疗后6 周对照组(n=38)观察组(n=38)t 值P 值48.36±8.63 48.25±8.60 0.056 0.478 52.34±12.24 64.58±16.28 3.704 0.000 65.31±10.27 77.85±20.14 3.419 0.001 76.35±12.34 92.58±20.56 4.172 0.000

2.3 康复效果对比

观察组、 对照组康复优良率分别为97.37%、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康复效果对比[n(%)]

3 讨论

疼痛、 关节肿胀是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典型症状,在高速度运动、 大力冲撞时极易发生十字韧带断裂。关节外旋、过伸等是常见损伤机制,踢足球时对方球员踢到膝关节极易造成外翻伤, 投篮时易出现外旋伤。 总之不同类型运动中,前交叉韧带的损伤类型都有所差异,韧带损伤后需及时治疗,否则成为陈年旧伤,不利于患者正常活动[4]。 该次给予患者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为保证手术效果,在术后实施康复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疗法,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的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膝关节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术后联合式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

康复训练中,需根据患者各阶段身体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适当刺激患者下肢,能帮助机体快速重新建立神经反射网络,神经元间信息传递逐渐恢复正常。 康复训练能刺激机体兴奋,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同时避免腿部肌肉长时间不运动而萎缩,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α 神经元在膝关节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 其相当于γ 运动神经元的启动信号,当膝关节出现损伤,α 神经元功能受损,γ 运动神经元活动受到抑制,进而降低肌肉的静息张力。 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其中等长收缩训练能增强机体协调及平衡力,推髌骨有助于膝关节液循环的改善,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疏散关节腔内淤血,有减轻患者疼痛、肿胀的功效[5]。 但在康复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切勿透支患者体力进行训练。

在康复训练基础给予患者神经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巩固患者训练效果,且电刺激治疗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主动运动,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内部微循环有很大帮助。 电刺激模拟的神经系统的生物反馈机制,通过刺激患者肌肉逐步恢复患肢功能,仪器治疗前需预定程序,在刺激下肌肉进行有规律的收缩。 电刺激仪器配合康复训练,能深度刺激患者肌肉功能,弥补主动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加快膝关节血液循环,让病灶处组织加快重组,构建新的神经运动网络。 坚持进行电刺激治疗,突触阻力逐渐降低,与中枢神经系统重新建立联系,有助于缓解神经元麻痹,进而加快膝关节功能的恢复[6]。

综上所述,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联合使用康复训练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单纯康复治疗效果更理想,可有效缩短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活动度交叉韧带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三角韧带损伤合并副舟骨疼痛1例
注意这几点可避免前交叉韧带受损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连数
距跟外侧韧带替代法治疗跟腓韧带缺失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
连一连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