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原因及对策

2020-07-23 16:41王琳
西部学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致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挑战。究其原因,英语课程和教材缺乏中国文化的输入、西方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高校英语教师忽略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以及英语测试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考查乃症结所在。应对之策当为在课程设置中提高中国文化含量;选取能够展示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作为教材;提升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改进测评方式,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83-03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文化影响力逐渐增强,对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英语专业的学生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将英语知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一起学习,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但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却存在着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困难,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确存在。

学术界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跨文化交际时,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好,但用英语准确、流利地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能力却非常低。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2000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这不利于我国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克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

(一)英语课程和教材缺乏中国文化的输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习得英语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变得多样化,但课堂和教材仍然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目前,英语专业的同学开设的课程主要有英美文学史、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语言学概论等直接与英语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而包含中国文化的英语课程却鲜有涉猎。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但如果忽视了本国文化的教育,这将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向异域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

在这些教材中,基本上80%的课程内容都是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但关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小,甚至一些教材直接把西方报刊上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文章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比如,对于同时期出生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和我国明代作家汤显祖,当被问及莎士比亚时,学生可以对其生平和主要作品对答如流,而被问及中国作家汤显祖时,学生们知之甚少。正因为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涉猎很少,再加上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锻炼,虽然他们乐于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但用英语试图表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力和水平有限,阻碍了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西方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英语专业学生由于其特殊的专业性质,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来文化,再加上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课成绩,难免会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等进行更深入地了解,有时候甚至会追赶外国的潮流。这就导致了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被冷落的现象。例如,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对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的了解。他们知道圣诞节用Christmas Day来表达,能够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这些西方节日的起源和风俗等,却不知道元宵节、小年用英语怎么说。其实,这些西方节日盛行的背后,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对中国青年的侵蚀,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树立批判意识,理性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否则,英语专业学生没有了本国文化的根基,很容易在外来文化中迷失自己,从而不能达到传播中国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目标。

(三)高校英语教师忽略了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校里能够教授英语语言文化的优秀英语教师不胜枚举,但能准确熟练地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却凤毛麟角。过分重视目的语文化,忽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导致教师的项目研究和教学中心出现偏颇。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推荐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相关资料和读本,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太强调学习英语先要把中国文化学好的重要性。相反,某些教师课下会让学生欣赏欧美影视剧,却不太推荐学生去搜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甚至还有些老师经常给学生灌输“英语专业学生一定要接受西方文化或只需要学习西方文化就够了”这样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盲目崇拜和接受,而忽略了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入。输入不足,中国文化的输出就无从谈起了。

其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水平不高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原因。英语专业的教师大多属于专才,本身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就缺少中国文化教育,在加上自身对专业的片面认识,他们在教育下一代时,无形之中就会将自己的认知融合进自己的教育过程,影响了大学生的认识观和世界观,容易使学生降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四)英語测试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考查

现在的英语测试只是考查学生单纯的语言能力,而忽略了语言在具体情境下的运用,所以当学生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时候,我们会看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从测试的内容上看,英语专业的测试基本上都是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考查,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因此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动机不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只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输入,影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应对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

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时,习近平主席曾经提到,学校课本中的“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英语专业教学承担着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担,外语学习固然重要,但不能脱离中国文化、一味盲目地学习西方文化。此外,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方位地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校开设的其它各类课程当中,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提高中国文化含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中国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还可以改革跨文化交际课程,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这样学生们会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中国文化素养。

(二)优化教材选编

在教材内容方面,要增加中国文化内容在英语专业教材中的比重,将中华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拓展知识面的同时,也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以达到双赢的效果。例如,可以在中西文化比较之类的课程中,选取一些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文章,以及能够展示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作为教材,比如辜鸿铭的《春秋大义》、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在选取翻译教材时,可以选取一些中国翻译大家对中国优秀作品的译本,如张培基的《中国现代散文选》和杨宪益和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译本都是非常好的课本素材。这样既能学到地道的英文表达,也能学到中国特色文化。在强调学好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必须先学好中国文化。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先了解好中国文化,才能更好地学习外国文化,从而成为更优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三)培养师资、提升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素养

高校英语教师作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育人,不仅要有深厚的西方语言文化功底,还必须要有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储备,能够引导学生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教师应该转换观念,不能忽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要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中国古典书籍和英文版的中国文化读本,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英语表达能力,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感召力,进而将这种感召力转换成无形的力量,感染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比如教师要坚持阅读《21世纪英文报》《中国日报》等权威英文报刊杂志,经常收听BBC关于中国的纪录片等节目(“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中国”等),经常研读中国优秀英文版书籍,例如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和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等,多渠道输入、积累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不断提高自身中国文化的习得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输入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树立起传递本土文化的教学意识,将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文章等带人课堂,带动学生们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比如,在翻译课上,教师可以多让学生翻译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刺绣、剪纸、四喜丸子等;在阅读课上,涉及苏格拉底等学者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孔子,对他的一些名人名言进行翻译和阅读;此外,教师也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结合课外的一些资料,帮助他们储备好具有“中国元素”的英语知识;如,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课本中如果涉及到了美式足球,那么由此,可以延伸到中国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运动上,如太极、武术、中国功夫、乒乓球等,因为体育运动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宣传、发展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通过讨论、演讲、展示等形式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在课堂中就中西文化差异的话题组织辩论赛,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文化,使学生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保持独立的思考,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外来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交际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自信。

(四)改进测评方式、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强的功利主义性质,为了应对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英语专业八级、雅思等考试而学习。如果某些考点不在测试范围中,那么学生就不会去关注这些知识点。因此英语测评考查不能只将语言知识和能力作为衡量标准,也应该将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与文化认同纳入考核标准,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如果在这些考试中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考点,那么学生就会积极地去了解这些中国文化的背景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所以把中国文化知识作为考点纳入英语专业的考核中是必要的。例如,口语测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介绍中国的端午节由来以及习俗;翻译考试的时候给出中国故宫、兵马俑等的介绍翻译、阅读理解可以考察对中国剪纸、唐三彩等的介绍;评价学生的口语报告时,除了把学生展现出来的英语水平作为考核标准之外,还要考察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是否有了提高。鼓励学生们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题、写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英文文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发出中国声音,使中国文化彻底走出去。

结语

本文从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现状出发,从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师资建设、测试评估等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培养复合型的优秀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是为了了解外国文化,更是为了传播我国文化的精髓。英语专业的学生承担着这项艰巨的任务,而中国文化失语症正是我们实现这项任务的障碍,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克服这个障碍,以自信的姿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

作者简介:王琳(1995-),女,汉族,山东博兴人,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研讨式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用的探究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医学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及能力提升研究
渗透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运用
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浅谈体验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高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