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24 02:50张永力
药品评价 2020年7期
关键词:通气住院剂量

张永力

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通常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依旧有对外界的意识、记忆和感觉。ICU清醒病者中实施机械通气,使得感到不适患者达90%上,会造成氧消耗提升、心率加快,经早期调查发现,较多ICU经护士泵速调节、镇静评估,但是很多护士单纯听从医生安排、按照经验实现工作,易造成镇静过浅、镇静过深等增加计划外脱管风险,未引导护士经标准化程序开展镇静标准应用程序,对镇静医治安全高效实施产生极大的影响[1]。所以在评定成效时选择规范化镇静给药护理方案,符合国情、院情,保证镇静医治成效、实现给药护理动态精准化[2]。此次研究通过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应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的是观察组,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给药方案进行干预的是对照组。比较分析置管、I CU留观、住院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以及不良症状发生率。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患;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纳入标准:符合ICU机械通气诊断标准;既往无精神病史者;研究对象依从性良好,具备理解和沟通能力;基本资料完整。其中观察组年龄为(20~75)岁,平均(52.2±2.1)岁,男18例,女18例;对照组年龄为(21~74)岁,平均(52.8±2.3)岁,男19例,女17例。对比一般资料,P>0.05,可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给药方案。入院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及临床资料。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遵照医嘱指导患者用药,若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师给予对应处理。选择镇静剂静脉泵注入,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设定初始泵速,制定给药方案。同时按照Ramsay镇静评分(RSS),经护理人员对泵速适当调节,4h/次评估其镇静情况。

1.2.2 观察组 应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①标准化镇静给药方案的制定: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医院镇静护理情况、美国危重患者镇静镇痛指导进行制定,和专业护理人员一同研讨,提交医院专家组评估,保证安全可靠,参照国外实施措施、成功案例。②对标准化给药步骤的制定:把有关镇静目标制定下来,同时保证RSS评分为最终评定标准,确定药物使用剂量和种类。③积极学习、培训标准化镇静护理知识:明确注意事项,落实方案,同时掌握护理方案国内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目的、背景,调节泵注速度方式、掌握镇静评分。④RSS评分为最终依据,主治医师明确患者病情,通过4h/次评估患者的镇静情况,制定镇静目标,同时保证RSS评分为3级左右,对药物剂量及使用时间进行及时性调节,适当减少药物使用剂量,保持在规定范围内。⑤不定期监察患者RSS评分,定监督小组,严密监督护理情况。

1.3 观察指标比较分析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以及不良症状发生率[3]。

1.4 统计学处理选择SPSS 23.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代表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两组间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情况;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两组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比较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均较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比较(,h)

表1 两组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比较(,h)

2.2 两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比较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较短、使用剂量较少,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比较()

表2 两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比较()

2.3 两组不良症状发生率比较相较于对照组3例(8.33%),观察组的不良症状总发生率为1例(2.78%)较低,但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临床上的ICU机械通气治疗中,选择针对性镇静干预的方式,当前我国缺失准确科学的统一标准、执行方案,镇静治疗起步较晚[4]。经大量研究显示,实施浅度镇静,能够增加医患沟通、病情评估,保证其即刻苏醒,加强和医护人员的及时性沟通交流,但是在具体的镇静干预中,专业化的镇静护理较为缺失[5]。为了避免非计划拔管等事件的发生,在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时候,应当帮助其进入到深度镇静,刻意延长药物使用时间、多增加药物使用剂量,选择这样的治疗方案能够提升拔管困难度,造成的结果适得其反,还会因长时间镇静,造成依赖综合征、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出现,显著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镇静药物使用剂量增加,给其家庭经济带来极大的负担[6]。因此,临床上应当设定镇静目标,评估患者的镇静情况,保证镇静效果,以其实际情况为基础,减少使用时间和剂量。

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是观察组的护理方式,积极调节镇静泵注速率,以镇静评分作为评估依据[7]。但是当前并未统一好镇静程度评定依据,而浅度镇静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获得广泛性使用,对医患交流、疾病评估有益,患者能轻易被唤醒[8]。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置管、ICU留观、住院时间均较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镇静药物使用时间较短、使用剂量较少;相较于对照组3例(8.33%),观察组的不良症状总发生率为1例(2.78%)较低,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此次研究结果证实,选择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应用于观察组患者中,因护理人员针对性学习后,较对照组的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时间均较低,所以应对方式应当学会标准化表格使用方法,加强对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优势的进一步明确,确定好静态或者动态目标,提升评估准确度。通过泵速调整、用药剂量计算等,及时在规定时间范围中降低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明确和规范好一系列干预措施,保证浅度镇静和治疗效果。另外,临床上患者会有依赖综合征、谵妄、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症状的出现,说明应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不良症状并未出现,通过镇静评分实施动态调整,坚持以镇静目标为基础,保证操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提升泵注速度,避免盲目操作。通过实现理想的镇静干预,缩短住院和ICU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出现,缩短置流管插管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标准化镇静护理给药方案,可提升镇静效果,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取得极佳的满意度,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安全有效,加快患者康复速度,缩短住院时间。

猜你喜欢
通气住院剂量
中药的剂量越大、疗效就一定越好吗?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生菜管道水培的影响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OSAHS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不通气的鼻孔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