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药物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

2020-07-24 02:50史小蕊
药品评价 2020年7期
关键词:物理疗法缝隙雾化

史小蕊

南阳市卧龙区妇幼保健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新生儿肺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儿科疾病,据统计,10%的新生儿因呼吸系统发育不健全,不能有效排出分泌物,使呼吸道堵塞,换气受限导致死亡[1]。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免疫力低下,机体各功能脆弱,且并发症较多,如脓胸、肺大泡及脓血胸等,如局部感染还会出现扩散造成败血症、脑室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及感染性休克等,如不做好防护,预后不佳[2]。在治疗上临床常见于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对新生患儿采用吸痰护理、雾化吸入护理及胸部叩击等措施,本研究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对80例新生儿肺炎分组进行研究,探讨无缝隙护理在肺部物理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及对新生儿肺功能的作用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接诊的新生儿肺炎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40例。对照组男婴22例,女婴18例;出生时间1~7d,平均出生(4.03±1.79)d。观察组男婴21例,女婴19例;出生时间1~8d,平均出生(4.52±1.27)d。观察组上述基础资料相比较对照组均衡性良好(P>0.05),可进行对比。

1.2 入选标准①符合《实用新生儿(4版)》的新生儿肺炎诊断[3];②与新生患儿家属协商同意参与本次研究;③新生患儿无其他先天性疾病;④新生患儿无呼吸道感染疾病;⑤新生患儿无严重器质性病变。

1.3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合理喂养、对保持室内舒适的环境及适宜温度,给予新生患儿氧气并及时清理呼吸管道,避免造成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给予新生患儿输液治疗等等。观察组再次基础上,进行无缝隙护理,具体措施:①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密切检测新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如体温下降、呼吸心率减慢、哭声微弱及刺激无反应等情况,立刻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②合理喂养。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既要确保奶水量足,营养均衡,还要避免发生吐奶或影响呼吸等情况,喂奶后保持新生患儿右侧卧位,避免呛奶或呕吐,给予新生患儿充足的热量和液体,病情危重的新生患儿要给予硅胶胃管鼻饲并加强鼻饲护理;③环境护理。护理人员将病房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湿度控制在50%~60%间,定时打开窗户通风换气,用紫外线进行照射消毒处理,每日2次,患者家属探望后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并做好隔离,预防感染。同时对新生患儿的物品做高压灭菌,定期对物体表面及空气进行检测,保持无菌环境,接触婴儿前要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④吸痰护理。采用密闭式吸痰法,把痰管插入气道,先将人工气道管口部痰液洗干净,再洗鼻咽部痰液,最后慢慢退出气道。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引压力不得过大,一般控制在100mmHg内;⑤雾化吸入护理。对患者进行氧气雾化吸入治疗,8~10L/min,15~ 20min/次,每隔6h进行一次。并将α-糜蛋白酶及地塞米松加入雾化液中,促使终末支气管以及肺泡能够有效吸入药物,有利于改变通气功能,可较好地进行稀释痰液、消炎以及湿润气道;⑥胸部叩击。给予患儿雾化吸入后轻轻叩击胸部,松动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叩击要从上到下,运用腕部力量对肩胛下部、肩胛间、腋下以及前胸等多个部位进行轻轻叩击,100~120次/ min,每个部位进行6~7次的反复叩击,同时注意新生患儿的呼吸、面部等状况。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新生患儿的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痰鸣音、肺部湿罗音指标;比较两组新生患儿护理后1周的肺功能指标,利用肺功能检测仪进行测定,包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并计算FEV1/FVC。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比较两组新生患儿住院时间、哮鸣音及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观察组时间相比对照组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1。

2.2 肺功能指标比较护理后两组新生患儿的各项肺功能指标,观察组FEV1、FVC、FEV1/FVC相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

3 讨论

初生的婴幼儿因免疫力较低及呼吸器官及功能均尚未成熟,很容易出现肺炎等感染疾病,加之自主清除能力较差,导致患病后气道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增加病情严重程度。新生儿肺炎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咳痰、咳嗽、哮鸣音、湿啰音等,在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将影响患儿后期智力发育,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儿死亡[4]。

表1 两组新生患儿临床指标时间对比(,d)

表1 两组新生患儿临床指标时间对比(,d)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肺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期间如不进行有效护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情加重及提高并发症的风险,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治疗的同时也要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研究对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通过改善新生患儿的治疗环境、合理控制新生患儿饮食、密切观察新生患儿病情,并在物理疗法的基础上进行呼吸道护理等全方面管理,尽可能排除新生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意外发生的不利因素,提高患儿治疗效果[5]。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新生患儿的住院时间与痰鸣音、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相比对照组均较短,且FEV1、FVC、FEV1/FVC相比对照组高,这表明无缝隙护理在肺部物理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促进肺功能改善,快速缓解临床症状。原因在于,常规护理工作流程基本比较统一,多关注于患儿的病理与生理发育,对于营养支持方面多以口头宣教为主,对病房环境护理不够重视,吸痰等护理也较机械化。而无缝隙护理模式将病情观察、合理喂养、环境护理、吸痰护理及胸部叩击等一系列措施更具体细致化,做到无缝衔接。无缝隙护理模式通过营造新生患儿舒适的病房环境,稳定新生患儿的情绪;少食多餐,均衡营养;密切观察新生患儿的病情,预防并发症;让新生患儿吸氧,对患者的呼吸等生命体征密切关注,调节体温,通过鼻饲喂养改善静脉输液的使用与营养补充,可提高其机体抵抗力[6];及时排出分泌物,使新生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肺通气系统得到改善,降低堵塞风险,从而缩短了住院时间,对感染得到控制,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在肺部物理疗法治疗新生儿肺炎中的应用较好,可促进临床症状快速缓解,缩短住院时间,且改善肺功能。

猜你喜欢
物理疗法缝隙雾化
物理疗法合康复训练对老年膝关节炎关节镜术后关节肿痛的效果评价
关于中医非药物疗法及物理疗法治疗运动疲劳的研究进展
雨的缝隙
空中翱翔
缝隙
雾化吸入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雾化有害?
康复疗法治疗中学生运动损伤肩关节疗效的体会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解读DeVilbiss TTS智能雾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