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20-07-26 14:25李艳子
考试周刊 2020年64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李艳子

摘 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思维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小学数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随着学生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一种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所以数学也是一门开放性学科。而同时数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也是相对困难的学科。怎样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小学年龄段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对于教师来说是值得思考的。文章研究如何设计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儿童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没有以“学生”为“第一视角”进行课堂教学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总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把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很困难的题目看得很简单,在课堂上经常会跳步讲解。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听的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但大部分的学生基于害怕被老师批评以及害羞不敢询问,这个问题便会就此跳过。而思维活跃敏锐的学生能够接受,反应较慢的学生便不懂,如此日积月累,班上便会出现两极分化:一种对数学题反应特别快速,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一种连最基本的解题步骤都要思考许久的学生。这是大多数教师的惯性思维,总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并不难理解,为何还是有许多学生做错不理解呢?这时教师应该学会将心比心,以“学生”为“第一视角”去分析,也就豁然开朗了。

(二)教師占数学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能动性弱

许多教师在上课都会面临提问题而没有学生举手回答的尴尬场面。通常在公开课上,由于有许多相同领域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教师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通常会选择将课堂问题提前透露给数学好的学生。这就导致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看似学生踊跃发言,实则班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不知所云,甚至会让学生陷入自我怀疑当中:为什么同样上一堂数学课,老师讲了一遍他们便能举一反三,而自己却还是不知所以,这样会打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方式。而有时在一堂数学课中,老师对着学生滔滔不绝地讲解,没有给学生提供“喘息”的机会,任务式的上课。这样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消化理解,自然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留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例如先让他们看题目,自己先思考,随后再进行讲解,多给学生一些参与感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让他们做课堂的主导者。

(三)“少数服从多数”的练习讲解法

许多老师为了能够以“大局”为重,通常在课堂上解答学生疑惑时通常是讲解错误率较多的题而跳过一些错误率小的题目。这样使得一些侥幸蒙对或者少数错误的同学对他们所做错、蒙对的题目背后的知识点还是不能消化、掌握。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该预留时间将所有题目逐一讲解,这样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再消化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第一次听课时懵懵懂懂的,但是第二次就豁然开朗,此后这种题目就会掌握得得心应手。题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题都十分的重要。学生对题目的认真程度也取决于教师对待题目的严肃程度,所以教师应该带头为学生树立好不“眼高手低”的做题,才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 如何创造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利用“儿童视角”巧妙的设计引入环节,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的经验较为缺乏,但是对于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童话、故事,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素材,相比于生活的素材,或许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在《体积与容积》课堂教学中,先引入了乌鸦喝水的动画片段,让孩子初步感知体积的概念,这个动画的呈现起到了非常好的活跃气氛、引出数学思维和数学活动的效果。当然引入的方法并不仅限于童话、老师亲身经历的故事,也可以是精心准备的数学探究活动,数学游戏或数学小魔术等等。利用孩子好奇的心理来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站在“儿童视角”直观体验,让数学思维变得可触及

当然孩子在认识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反复多次的重复认识的过程,才能建立起清晰的数学概念。那是不是拿出不同的事例反复呈现就可以呢?我的认识是,由于孩子们的经验中其实并没有现象感知到的可靠直接证据,因此在现实教学中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的,从数学思维能力的角度来说,也不具备实际探索的价值。为了能够连续挑战,同时体现数学思维的特点,在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环节,目标不是分出物体的大小,而可以采用连续闯关PK的形式,每一关分出物体大小的方法各不相同,形成一个思维梯度。形象地传递出物体的体积有大小,可以分割比较,也可以累加比较,让学生从不同物体的比较中,通过观察、比较,自己想办法组织语言,强化了各种比较体积大小的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体积这个抽象的概念。这比仅仅分出物体的大小,更加直观生动,更体现出数学思维的特点和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课堂活动的方式很多,丰富的数学活动,比单调的课堂学习,当然更能使学习气氛变得浓厚。那么如何能使课中活动出新出彩呢?必然要精心的设计。例如在上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可以设计一个PK活动:让孩子们分为两队,让数学思维与儿童视角的亲密接触,孩子们在玩中学,自己感受到探索到了深刻的数学思维,深刻的领会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也喜欢思维的挑战和思维的成长,在有逻辑、有梯度的挑战和成长中,学生能收获更多,更深刻的认识数学的本质及作用,也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三)用“儿童视角”打破教学设计常规,尝试分享式教学

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方式,让学生当“一日导师”教师可以将数学课本中的其中一课交给孩子们来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上台讲解。让他们自己进行课前分工合作,梳理知识点、制作PPT、设计思维导图板书等。学生通过对课程“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甚至能做到“终生难忘”。而通过“备课”过程,也能体会到一堂课背后老师的付出,会更加珍惜课堂时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及舞台能力。而每个学生对同一课程看待的角度不一样,每组的讲解侧重点也会不同,这样可以在一堂课中收获成倍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分享式教学”打破设计教学常规,让学生们爆发出潜力,让教师惊喜的看到孩子们充沛的动力和“分享”的魅力。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