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法治意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2020-07-26 14:25杨妮吕德锋
考试周刊 2020年64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杨妮 吕德锋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公民基本义务”这一框的教学为例,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以课堂教学目标为导向,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法治意识培养的实践途径。在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下,以期梳理出与教材有密切联系的相关法律条文,以此增进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履行法定义务是应尽的责任,从而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信仰。

关键词:核心素养;法治意识;课堂教学

2016年6月,教育部、司法部及普法办联合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提升至立法层面,并提供了政策文件保障。同年9月,教育部将义务教育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及《思想品德》正式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定位的改变。《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出台,提出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作为法治意识重要组成部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提供了有效参考。

一、 核心素养背景下法治意识培养的意义

加强法治教育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宪法教育,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在落实宪法教育、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公民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初中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领域不断扩大,需要知晓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理解义务的社会价值,自觉树立义务意识,勇于承担责任。本框内容从公民应履行的四项基本义务讲起,引导学生认识履行法定义务是应尽的责任,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知道法治建设对国家发展,对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法治意识的培育

笔者将以《公民基本义务》为例,根据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案例,注重学生法治意识,法治精神的渗透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带领学生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的本质,体会法律存在的社会必要性,树立拥护法治中国建设的坚定信念。

教学环节与设计:导入新课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给我们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全民投入了这场看不见硝烟中的战斗中。在这个时候,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放弃了休假,放弃了与家人团聚,逆行而上,去往需要他们的地方,同学们大家想想,他们履行了什么义务?他们伟大的逆行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并发言。

创设真实生活情境,共同参与讨论,借助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对义务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初次感悟逆行者们所履行的义务是我们所说义务,还是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义务,在这里将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进行区别,在培养学生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培养。

(一)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

今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开来,为了防治疫情,武汉等地实施封城措施,全国人民响应号召纷纷居家,如果从法律视角看,我们遵守了哪些法律呢?

教师:从法律视角看,我们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规定,那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遵守法律呢?

思考1: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从席某的案例中总结出什么教训吗?

思考2:遵守宪法法律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宪法法律呢?

教师:因为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中存在着破坏文物和名胜古迹的行为。根据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这种破坏文物或者名胜古迹的行为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为了减少这类行为产生,更好地遵守宪法法律,我们应该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了解法律程序,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

这一目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其二,让学生自觉学习法律,了解法律程序,做到依法辦事。此案例选取以席某和破坏文物为例,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在讨论中有话说。通过案例分析,认识此行为带来的严重社会后果,了解违反的相关法律及其规定,以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同时,经过对实例的讨论分析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公共参与意识,各抒己见,在讨论分析中不断内化,形成自我的价值观念、法律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二)义务二:维护国家利益

教师: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不仅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还体现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思考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有什么意义呢?

思考2:同学们想想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包括什么呢?

思考3:新疆人民为湖北送去了苹果,内蒙古自治区人民送去腊肉,我们甘肃人民为湖北送去了百合、新鲜蔬菜水果等等这体现了什么呢?

思考4:我从这些勇敢的逆行者身上,你是否得到了一些启示呢?

思考5: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课下查阅国家安全法相关规定完成下面的内容。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我们应该做到:

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斗争;

……

此目内容通过五个思考题,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得出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其内容,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认识到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个人利益,国家与个人相统一。最后以思考题的形式布置作业,进行思维拓展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查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内化认知再指导行动。

(三)义务三:依法服兵役

思考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8页,从王凯的故事里体悟公民依法服兵役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思考2:同学们阅读材料,你认为,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做法是否合理呢?

教师小结:不合理,根据我国现行兵役法设专章规定的违反兵役行为惩处办法,兵役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依法服兵役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思考3:我国的兵役制度是什么?种类是什么呢?现役军人和预备役人员的职责又是什么呢?这些内容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或者查阅相关资料完成。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其二,了解我国的兵役制度。从王凯的故事中认识到不履行义务是违法行为,同时通过思考题进行国防教育,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学习兵役法,了解我國的兵役制度和种类,了解现役军人和预备役人员的职责,以此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义务四:依法纳税

疫情期间,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各级财政和中央财政支出了1169亿元。

思考1:疫情防控的钱主要来源于哪儿呢?

教师: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税收又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社会中存在一些违反纳税义务的行为,请同学们看一看以下这些属于什么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教师:第一个是偷税行为,第二个是欠税行为,第三个是骗税行为,第四个是抗税行为,我们刚才讲了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果不申报纳税则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构成违法行为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这启示我们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我们要树立纳税意识,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我们要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思考:有同学认为以上很多义务离我们很遥远,不履行也没什么关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通过此类内容教学认识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行为都是违法行为,通过中央财政和各级财政抗疫支出,让学生感受税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感受税收的强制性,知道不履行义务就会受到制裁,同时从自身出发,引起学生对税收作用的思考,增强依法纳税意识,树立纳税光荣的观念。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宪法规定的我国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法定义务,了解履行这些义务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知道履行义务的具体要求,那老师希望你们经过学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增强自己的义务意识,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中学生。

三、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运用知识,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只要人人尊重法律,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法律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法治中国建设必将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庞玉娴.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创新路径浅析[J].才智,2019(14):64.

[2]李灵秀.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2018(19).

[3]何曾艳.《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岳阳:湖南理工学院,2018.

作者简介:杨妮,吕德锋,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四中学。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