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沐足对小儿发热的临床护理研究

2020-08-22 09:47陈丽娇
智慧健康 2020年21期
关键词:体温护理人员小儿

陈丽娇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肇庆 526040)

0 引言

小儿发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多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咽炎引起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儿的机体各项功能发育不全,面对外界的病原菌以及致病菌,机体抵抗力以及免疫力较差,故而极易发生发热。临床上对于小儿发热,先是采用常见物理降温方法,如饮温水、温水擦浴,通过降低体温纠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部分患儿的效果不佳且易反复,而且发热易引起小儿惊厥,容易导致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关系紧张[1-2]。小儿发热中医临床多辩证为风热外感,以疏风解表清热的中药治疗是有益的补充。中药沐足属于中医外治疗法,属中药局部熏洗的一种,将中药打粉后温水浸泡,让患儿沐足,从而达到解表退热的目的。但是由于小儿年龄较小,在进行中药沐足的过程中,依从性较差,故而需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以巩固患儿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纳入60例发热患儿,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院治疗发热患儿中,选择60例患儿,将60例患儿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研究组30例,对照组30名,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在1-8岁,平均为(4.28±1.93)岁;研究组患儿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在1-9岁,平均(4.38±1.83)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入组之前,已经取得医学伦理会批准,所收集的患儿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咽炎均有发热症状患儿;②患儿家属知情后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①患儿存在严重的心脏疾病、重大器官疾病、器官移植后、白血病等;②存在感染疾病,如:艾滋病、梅毒、乙肝等;③对研究知情后不愿参与。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加退热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沐足,具体措施如下:①中药沐足:药物方剂组成:香薷15 g、青蒿20 g、薄荷10g,把药物混合打粉,通过80-100目筛,装无纺布袋备用,每次一袋,把水温设定38℃-42℃,将患儿双足浸泡在药液中,药液泡过足踝至膝关节左右,可配合足部穴位按摩,取脚趾、足背、足跟、脚掌、涌泉按摩至皮肤发红,每次沐足20分钟,根据体温情况使用1-2次。②加强基础护理:操作前应剪短指甲,洗净双手,控制好水温和时间,避免烫伤皮肤。按摩穴位时力度适中,不能用力过度,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患儿沐足后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过多,要及时补充水分,沐足过程中随时观察,并告知家属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应注意集中时间,动作要轻柔,以免诱发惊厥,因为部分发热患儿极易同时伴有惊厥,针对此,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在发生抽搐时,应专人守护,将柔软的棉质物放在患儿手中和腋下,防止皮肤摩擦受损,也要防止碰伤、坠床,但不可强行按压患儿肢体,避免引起骨折,以保证患儿的安全。③体位以及呼吸道护理:在患儿惊厥发作时,护理人员应将患儿平卧,不可抱起患儿,即刻松开患儿的衣物,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存在昏迷、二便失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给予留置导尿管护理,加强压疮好发部位的皮肤护理,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④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属讲解饮食干预的重要性,嘱咐患儿家属不可给予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进食油腻、高盐的食物,尽可能的保持饮食清淡,多进食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保持每日二便通畅。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评分[3]按照本次研究要求,护理人员制定一份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发放至参与研究的患儿家属,让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护理工作、护理态度等进行评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2)根据研究要求,将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统计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的数据,研究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的组间数据对比,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表1 两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s)

组别 n 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 住院时长(d) 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对照组 30 4.24±1.82 6.93±1.22 84.73±3.91研究组 30 2.44±1.22 5.72±1.67 94.57±1.34 t - 4.4996 3.2045 13.0396 P - <0.05 <0.05 <0.05

3 讨论

小儿发热[4]属于儿科常见疾病,疾病多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咽炎引起,因为小儿的大脑皮质发育不全,发热属于应激源,会引起大脑出现强烈的兴奋以及扩散,导致大脑出现异常发电,进而引起惊厥,大大增加了患儿治疗困难度。西医治疗中,针对小儿发热患儿,主要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敷大动脉降温,对于物理降温不佳的患儿,给予药物降温,进而达到控制体温的目的,但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大,故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小儿发热中医临床多辩证为风热外感,以疏风解表清热治疗。国内多间医院有开展中药外用辅助治疗小儿发热相关报道显示有不错的疗效。近年来我院中医适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中药沐足治疗小儿发热效果显著,香薷、青蒿、薄荷能够发汗、祛风解表,将药物混合打粉后浸泡,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渗出,使患儿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出汗,加速祛邪外出,进而达到降温的效果且降温和缓平稳。经研究表明,若是同时给予患儿中药沐足和加强护理干预,则可有效的巩固临床效果[5-6]。本次研究中,接受中药沐足后,研究组患儿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较对照组好,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长较对照组短,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发热患儿接受中药沐足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为患儿进行护理干预,能有效的促进体温恢复正常,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长,进而提升患儿的护理效果,改善护患关系,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体温护理人员小儿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小儿涵之三事
小儿难养
探析感染科护理人员焦虑状况调查与对策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