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有益路径

2020-09-10 11:53张悦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积极心理学

张悦欢

摘 要: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提高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有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心理脱贫”,达到“扶志”“扶智”的目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校应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在个性化发展资助的同时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助力学生储备“心理资本”。通过建立并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库,提升学生工作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重视落实在学生中从问题取向转化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咨询模式,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7-0165-03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学生资助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教育现代化要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教授内容、教学方法等。同样的,高校资助工作也要有现代化的资助理念、资助内容、资助方式。积极心理学核心点在于人文关怀,从积极角度解读人的心理,强调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引导使对象迸发更多内在潜力,可以成为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有益路径。

一、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意义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1],要求切实构建包含“资助育人”在内的“十大”育人体系。可见随着时代发展,国家为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和探索以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帮助高校贫困生进一步实现能力提升和心理解困,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观点始于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倡导和推动下,积极心理学获得了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它从积极角度出发,以人的主观体验、人的积极特质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为研究内容,提倡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发现和挖掘人的潜能、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帮助人们获得信心和追求幸福[2]。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探索,有利于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生的“心理脱贫”“思维脱贫”。

(一)针对贫困生个体层面,有利于提高困难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流中不难发现,高校贫困生容易对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优势不重视,过多地着眼于自己的家庭经济等原因而自我否定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强调的就是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人过去的生活是否能体会到幸福和满足;对个人现在的生活是否能体会到充实与快乐;对个人未来的生活是否能保持乐观与希望。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利于促进他们体验到幸福感、满意感,培养他们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产生乐观、自信、感恩的人生态度,有利于身心发展。

(二)针对资助工作层面,有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以生为本,提升资助育人成效

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不再停留在保障型的基础资助,而是转向发展型的个性化资助,其强调立德树人、以生为本,就是要把促进学生发展看成学校发展之本[3]。大学要发展,关键在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有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将其引入高校资助工作有利于實现以生为本,实施正面激励教育。

第一,在资助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隐私,并鼓励其发挥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以平等的地位开展正向的激励和引导;第二,通过个性化的资助方案,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和鼓励学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在开展资助工作的德育教育时,以正面为主,使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过程中始终得到积极引导,朝着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三)针对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层面,有利于学生真正实现“心理脱贫”,达到“扶志”“扶智”的目的,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方面,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要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更要“授之以渔”。积极心理学是帮助学生积累“心理资本”的有益方式,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和理念可以给高校资助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为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和灵感。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使得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引导人、关注人、塑造人、成就人的牢固阵地,帮助其早日成长成才,更好地助力其所在家庭脱贫,从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要求。

二、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机结合

(一)悦纳: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2019年3月发布的《2018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4]显示,2018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387.89万人次,资助金额1150.30亿元,较2017年增加99.56亿元,增幅9.48%。这充分说明,经济资助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但是保障性的基础资助只能在物质上使困难生暂时渡过难关,在此基础上,结合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通过积极地思维转换解读遇到的消极事件与情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化危机为转机,从低谷攀高峰,从而达到悦纳自我。悦纳成长的环境与经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团队在进行保障性资助的同时,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过往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固有的、存在的缺陷进行正确归因,不妄自菲薄,是其在大学生活中使自我得到良好发展的开端,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等、靠、要”思想的产生。

(二)挖掘:在个性化发展资助的同时创造积极的情绪体验

1.以项目制为运作方式

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等实施个性化资助,挖掘学生创造力。一方面,从国家人才需求的战略角度,通过资助在某一方面对贫困生进行深入培养,比如可以有科学家项目、领袖项目、CEO项目等;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化资助如国际交流项目、学业发展规划项目、文体技能提高项目、科学研究能力提高项目、人文素质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提高项目等。和其他的科研项目一样,可以采取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项目结题的方式进行资金下拨,在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认识到自我发展的趋向,而且也能提高自我的鞭策意识、自信心和创造力。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设置用于奖励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模范奖助学金。对于困难生来说,由于身上承担着比较重的经济压力及家庭期望,价值取向容易物质化、利益化、效率化。做资助工作,要同时让受助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仅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非常关键,而且这种价值判定及情感走向将会伴随其一生,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非常重要。一方面,资助工作要落到实处,真真切切为学生解除困难,解决生存问题;另一方面,从问题取向到发展取向,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价值,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逐步教育和引导他们把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从横向角度出发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会面临的共性问题,对其开展个性化资助。大一是适应期,注重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大二、大三是发展期,注重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进行兴趣特长、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四是飞跃期,注重在保障性基础资助的同时,进行就业培训、创业指导。

4.个性化资助实施的前提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认可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发展潜能和发展空间,都有平等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机会,他们的成长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值得关注和保护。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就能在被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到平等、愉悦、爱。

(三)预防:助力学生储备“心理资本”,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

高校的困难群体学生其实有不少积极品质,比如上进、坚韧、吃苦耐劳等,但是同时在家庭的期望与学校的关怀下,他们目标明确,对成功的渴望也会相较增加,但是一旦结果不如人意,困难学生的抗压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不一定足够支撑。因此,将积极心理学引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在于未雨绸缪。资助工作者应在掌握一定心理知识的前提下,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角度进行思考与体验,充分表达自己的尊重与支持,及时帮助他们调整目标预期,制定合理的方案。在资助工程中,赋予真实的、具体的而不是敷衍或者虚无的表扬和夸奖来帮助他们储蓄足够的“心理资本”,也让其在被欣赏中获得自我认同和强化,学会“自我储蓄”。心理援助与经济援助一样重要,也必须一样严谨,只有遵循学生发展规律,以生为本,才能帮助学生在面临风雨时更好地抵御与成长,永葆乐观向上。

三、高校资助工作团队在提升资助育人成效中的具体举措

(一)重视大数据的力量,建立并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信息库

利用数据搜集与分析,来精准识别困难生身份、程度及落实资助方案,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工作模式。但仅仅有经济层面的数据库是不够的,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动态信息库。一是重视学生在入学前原生家庭环境对其心理产生的影响;二是重视学生在入学后通过高校资助工作,结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学生心理产生的变化。高校每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进行一系列资格认定工作,若同时能匹配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普查与积极特质挖掘,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情感支撑系统、消极积极事物(情感体验)转化方式、“心理资本储蓄”状态等情况等进行搜集、分析和归纳整理,并结合其日常学习生活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工作。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状况动态信息库,并每年进行动态更新,可以保证学校在掌握困难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情况的同时,发现和掌握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及发展规律,促进高校资助工作机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与生同发展。

(二)重视高校资助工作团队的力量,提升学生工作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

要想充分优化困难学生的心理状态,挖掘积极情绪,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先优化外部环境。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学生的引路人,其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能力与行为素质、做事品格与为人理念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要想提升资助育人成效,必须充分发挥资助工作团队的力量。

一方面,资助工作团队的职业化专业化要体现在学透资助政策、落实精准宣传、遵守资助工作的纪律要求上。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学透资助政策的业务内容和工作要求是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信息资源渠道畅通数量充足,政策宣传要精确到位不偏差,还要使每项资助活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的框架下开展。

另一方面,资助工作团队应该主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等方式,掌握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资助工作中。高校育人,不仅仅是满足学生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的、大写的、有家国情怀有社会担当的“人”。

(三)积极干预,重视落实在学生中从问题取向转化为发展取向的心理咨询模式

在绝大部分高校中,均配有一定数量比例的专业心理咨询教育团队,也有一对一个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机制。但这种类型的心理咨询,大多是针对学生心理出现的消极问题进行咨询与帮助改善,并没有强调与激发学生内心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创造力。但问题取向的心理咨询对于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去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发展欲望,助其成才。团体心理咨询相比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更适合做发展取向的心理辅导。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一批困难学生在一起进行团队心理咨询的方式,以讨论、训练、引导等形式解决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相似的心理困惑;个体在团体中通过观察彼此具有相似经历伙伴的不同思维方式、体验和学习更为积极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达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目的。在团体的帮助下,困难学生可以发现个体的自我,再通过自我指导以适应大学生活。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专业、兴趣爱好等灵活的分类标准,再将困难学生群体进行划分,在团体辅道中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进而完善自我,这种方式对于提升高校资助工作育人成效应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 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3]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EB/OL].[2018-03-07].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8/0307/c416200-29853955.html.

[4]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8年中國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2019-07-10].http://www.xszz.cee.edu.cn/index.php/ shows/70/3716.html.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资助育人效果评估指标研究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阳光点亮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