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整合

2020-10-12 14:16林坤彪梁锦丽
理论观察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

林坤彪 梁锦丽

关键词:人格特质;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8 — 0072 — 03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学习内容是否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接受学习要求学习者借用以往拥有的知识,来对新学知识进行消化,并且对原有知识进行迁移重组,最终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接受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发现,只需将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在将来适时再现或运用。而发现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法”。后来的卢梭、裴斯泰洛齐和杜威都极力提倡探究与发现学习。但真正对发现学习进行系统研究和提倡的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布鲁纳曾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法。”发现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境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養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研究者认为接受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特别强调发现学习,甚至主张学科课程的学习也要以发现为主;而有的研究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接受学习能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强调发现学习。那么,二者形成什么样的关系呢?对此问题有必要进行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1〕。关于学习方式的分类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两种就是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方式各具优缺点,优缺点都是相对的,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学内容以及具备的教学条件,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发挥学习方式的最大效用。

有研究者围绕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分别探究了学生自身因素、学生学习观以及课堂学习环境等因素对学习方式的影响〔2〕。李本友等研究者在《教育研究》发表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途径与发展趋势》一文,该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个体差异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3]:一是学生的人格特质和知识背景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影响;二是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影响着其对学习方式的选择。遗憾的是,关于人格特质与学习方式的关联方面并没有深入地实证研究。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Eysenck,1916-1997)是提出人格特质理论的著名的代表人物。特质理论认为,特质即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是解释一个人行为的重要依据。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3个人格因素,或称人格维度:外倾,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4〕。尽管人格理论家关于人格应该有几个维度或者要素仍争论不休,但是内、外倾的人格特质在任何一个人格理论中都受到高度关注。而且,不同的理论对于内、外倾概念的界定也非常一致。艾森克基于其人格特质理论,探讨内外倾人格特质对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影响,厘清了长期以来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一些诸如孰优孰劣等认识的误区。

二、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争议

一直以来众多研究者围绕着学习方式选择开展了非常多的研究探讨,不同专家学者对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优劣存在许多争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对发现学习颇有研究,是倡导发现学习的代表。在他看来,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有些受环境的影响,并影响他的环境,但主要是独自遵循他自己特有的认识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或形成学生智慧或认知的生长。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提倡使用发现学习,认为发现学习方式要优于接受学习方式。当然,布鲁纳过于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确有费时费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独立的发现学习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应该强调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相互配合和有效的补充。

部分学者则认为接受学习方式更好。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倡导接受学习的代表,主张学生的学习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为主,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传授下获得知识的最经济、最快捷、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提倡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是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当然,奥苏贝尔同时也有指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均可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故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值得推崇的学习方式。

目前,部分心理学研究人员采用实证的方式对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的优劣进行分析,但结果表明未达成一致。

部分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发现学习方式的学生,其认识教学概念、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采用接受指导教学的学生更好,并且还能够将发现新知识的方法、技巧应用在其他新知识、概念学习中,为未来学习和迁移提供便利〔5〕。

然而,还有许多学者采用实证的方式,证明接受学习的学习效果或者儿童的知识理解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优于发现学习。例如,Klahr和Nigram在2004年用实验的方法比较了小学生关于“变量控制策略”的学习和迁移〔6〕。在这个研究中,实验者比较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教育方式下儿童的表现。根据实验结果,采用接受学习方式的儿童,其掌握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采用发现学习方式的儿童,其对策略迁移用用的表现比接受学习指导学生的表现差,接受学习指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抽象思维,提升儿童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还有众多学者采用实验的方式和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接受学习在不同教学科目的价值〔7,8〕。有学者研究也认为,这主要是对象的有所不同,在教育实践工作过程中,发现学习更加适合低年级的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年纪小、认知水平较低,认识、理解以及掌握事物通常依靠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水平相对较低,具象的规则、概念和发现学习的匹配度较高。学生们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对具象知识进行记忆和掌握〔9,10〕。

三、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质对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影响

人格特质是研究个体心理差异的领域,它有着极其复杂的结构系统。目前,关于内倾和外倾的人格特征研究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关注, 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职业选择、医疗等各方面。为什么心理学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比较了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有时得出的结论是相互矛盾的,而有时结论却是无差别的呢?根据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这些研究主要没有把内倾型和外倾型人格特质的差异考虑进去。艾森克在对人格的研究中,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对人格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他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认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他发现,虽然可以区分出用以描述人格的特质,但却很难找出绝对独立的特质来,因为一些特质是连续变化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艾森克主张用特征群,而不是散在的特质去描述人格,也因此他主张采用类型的概念。

艾森克认为外倾与内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大脑皮层唤醒水平问题,是一种生理学状态,主要是遗传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因为外倾者皮层唤醒水平低于内倾者,结果他们的感觉阈限比较高,因此对感觉刺激反应小。相反地,内倾型者皮层唤醒水平高,因此感觉阈限低,对刺激的反应敏感。另一方面,外倾型者习惯于皮层唤醒水平低,只有比较高的刺激才能达到感觉阈限,才能维持适宜的刺激水平。因此,内倾型比外倾型的人对各种刺激和学习条件会更敏感。

艾森克在解释有关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结论有时是相互矛盾的,而有时却是无差别的问题时,认为,“这些研究没有考虑到外倾的孩子喜欢主动探索性学习,而内倾的孩子却更倾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11〕艾森克引用证据证实了这个假设〔12〕:即把个性差异考虑进去,外倾的孩子发现学习效果更好,而内倾的孩子对接受学习效果更好。换句话说,在人格维度和学习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研究者忽视这些人格因素时,他们就会在比较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类型的有效性时发现两者并无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认知行为和对反应的生理学测量与内外倾的相关性。例如,Anthony Gale(1983)总结了33项关于内外倾与脑电图关系的研究,发现其中22项的结论是内倾者比外倾者显示更高水平的皮层唤醒。彭聃龄等国内研究者从神经化学物质的层次也验证了艾森克关于内倾者相对外倾者具有更高皮层唤醒水平的假设〔13〕。验证艾森克生理学假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Rober Stelmack(1997)复习文献并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内倾比外倾的人对不同方法的唤醒反应更强烈;二是外倾的人对简单动作任务反应较快〔14〕。关于最佳水平的唤醒是艾森克的另一假设,认为内倾者在相对较低水平感觉刺激的环境下表现最佳,而外倾者则在较强刺激环境下表现最佳。在Russell Geen(1984)进行的一项重要研究中,内倾和外倾被试者被随机地分配到低噪音和高噪音环境,然后交给他们简单的认知作业。结果发现在低水平噪音下,内倾比外倾的人做得好,而在高噪音环境下外倾的人则表现更佳〔15〕。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了艾森克的假设,同时表明不同的學习环境对内外倾者的影响是不同的。即喜欢在公共场所学习的人可能是外倾的;而在安静的环境独自学习的人更可能是内倾型者,因为内倾者会觉得嘈杂的环境容易使他们分心而不喜欢这种场合学习。这些实证研究表明,内外倾型人格特质的差异性对学习方式有显著的影响。

四、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整合

发现学习能够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再针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种种假设,经过查阅资料进行论证推理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方法的验证。通过上述文献分析与归纳总结的方法,理清了长期以来对学习方式的一些诸如孰优孰劣等认识的误区和争议,提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整合观点:

(一)根据艾森克的观点,外倾与内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皮层唤醒水平问题,是一种生理学状态,主要是遗传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大量实证研究也予支持。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内外倾人格特质在学习及活动中的表现,应充分利用不同人格特质在学习及活动中的优势,同时克服其不足,使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优质和高效的特点,进而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证研究表明,内外倾型人格特质的差异性对学习方式有显著的影响,基于此, 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所有学生的人格特征、认知水平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多样化、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和学习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习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实现教学和学习兴趣的完美匹配。

(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和各自的独特价值,也各有长短。既然它们都有一定价值,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可以且应当采用,不要厚此薄彼,也不要厚彼薄此,更不要把某一种学习方式说得天花乱坠,而贬低甚至抛弃其它学习方式。既然它们都各有长短,所以在运用学习方式时,就必须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有效整合使其交互作用,相得益彰。

(四)没有完全内倾者,也没有完全外倾者,绝大多数人都有两种类型的某些成分。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但应把学生个性差异考虑进来,而且还要考虑诸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以及学习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或针对性地综合运用。

综上所述,发现学习可以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接受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发现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种学习方式拥有各自的优势,接受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基本知识,扎实了基础知识,这样为“发现学习”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学生才有能力进一步运用发现学习来探索更多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

〔参 考 文 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8.

〔2〕陆根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04):46-55.

〔3〕李本友,李红恩,余宏亮.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途径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2,(02):122-12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2.

〔5〕Zhe Chen,叶嘉雯,莫雷,等.发现学习及其促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01):119-122.

〔6〕Klabr D,Nignra M.The equivalence of learning paths in early science instruction:Effects of direct instru c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15):661-667.

〔7〕Hardy I,Jonen A,Miller K,et a1.Effects of instructional support within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floating and finking.”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307-326.

〔8〕Ritfle-Johnson B.Promoting transfer:Effects of self-explanation and difect instruc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6,(77):01-l5.

〔9〕張忠华.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3):72-75.

〔10〕白晋荣.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比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01):102-105.

〔10〕〔12〕〔14〕〔美〕Jess Feist,Gregory J.Feist.人格理论〔M〕.李茹,傅文青,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7,348,351.

〔13〕徐世勇,彭聃龄,金真,等.人格与脑内神经化学物质:一项磁共振氢谱的初步研究〔J〕.科学通报,2005,50(18):1967-1971.

〔15〕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140-141.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广州大学学生人格特质对锻炼动机的影响
驾驶员人格特质与驾驶行为的关系
教师的人格特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企业家与传统企业家的人格特质差异分析
高中生职业兴趣特点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