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博物馆展览的一门清代冲天炮之研究

2020-10-20 13:19陈睿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水师火药梧州

陈睿

(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 543000)

广西梧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背靠大山,东、西、南三面环江,可谓据有天险,是中国珠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迄今,从西洋传入中国的红衣主炮为中国军事物质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大众向来对辅助型近战与曲射用的冲天炮的研究关注不够,但其最能体现国人对西洋“船坚炮利”的认识。梧州对于中国沿海而言,应属内陆地区,作为西江通往珠江的沿岸城市,战事不多,但商贸发达。今该馆展览的一门清代冲天炮,口内径大、有药膛,短身短粗。特征明显,国内藏品甚少,故可谓镇馆之宝。

1 在该馆进行的中国冲天炮之调研

中国人在9世纪发明火药,欧洲直到1300年左右才把火药作为发射石弹的动力,其后,第一种枪炮相继出现。从火炮发射炮弹的方式来看,一种是直射式,另一种是曲射式。清代冲天炮型就是典型的曲射型火炮。曾被称为“威远将军、冲天炮、飞炮、西瓜炮、炸炮、山炮、田鸡炮、臼炮等”,其延续时间很长,从17世纪发明起,至洋务运动引进西洋线膛后装巨炮被取代止。此类炮铜铁质地皆有,有称作“威远将军”铜炮和“冲天”铁炮的。有一个稍小于口内径的短截锥形药室(为了稳固地放置小量装药),以大的固定角度发射,保证最大的曲射角度,以达到杀伤城堡内、寨墙后面的敌方。即其发射大口径爆炸铁弹,是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火炮之关键。发射时,需先后点燃预留出的火绳和火门处烘药,程序复杂,若偶发不出,危险系数一定很高。从炮车看,此炮只宜于在城垣上、战船上等处防守,不适于行军野战。至于其威力如何,在《皇朝礼器图式》中载:“炮发子出,迸裂四散,为用最烈。”[1]这就引出许多问题,直射与曲射的火炮作战原理是什么? 曲射用的清代冲天炮是怎么发明的?炮身为何短粗,发射炮弹为何是爆炸弹而不是实心弹?二者各自演变如何?中国冲天炮与同期西洋臼炮相比,质量如何?既然清代冲天炮在史籍记载中被形容得如此厉害,为何在清政府对付内忧外患的过程中,其一直是个辅助炮位、发挥作用极其有限呢?为何从明末始,国人就已形成了对西洋诸殖民强国“船坚炮利”之军事印象,迄止鸦片战争前后,此成了官民上下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军事文明的最一般认识[2]。这里“船坚炮利”,其臼炮发射的爆炸弹的杀伤力应是之最直接、最核心与最关键的体现。

从13—19世纪,青铜、黄铜、熟铁、生铁和铸钢等是中西火炮材质的发展历程。中国火炮材质自明代以来,小者多用铜,大者多用铸铁,少量的也有用熟铁锻造而成。今在梧州市博物馆进行调研,发现中西火炮数量在中国博物馆系统虽不是最多的,但类型却是较全的,尤其一些西洋铁炮和明清铁炮弹数量之多和重量之大,在国内实属罕见。清代冲天炮型存量仅有一门,炮身短粗,口径甚大、保存完美,材质甚清晰(见图1)。

图1 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展览的一门清代冲天炮

清代冲天炮与其他炮种一样,铜铁皆有,主要是铁炮,炮身均由生铁铸造。迄至鸦片战争前后,中西主战火炮使用的主导炮弹都为球形实心铅铁弹。常采用“打水漂”的方法发射之,如此铁质不好的炮弹肯定易炸裂,可达到多次杀伤敌人的目的。开花弹除制造了17世纪以来的双点燃法的爆炸弹外,也仿制了许多英夷的爆炸弹等。

2 西洋臼炮以及与之同类型的清代冲天炮的发展始末

真正意义上的火炮出现于元代(13世纪末—14世纪初)。尔后传入欧洲,中西都是从13世纪将金属管形火器用于战争,中国以冶铸技术见长,火炮设计与制造技术在15世纪明朝中期以前领先于欧洲。截至15世纪90年代,欧洲前装滑膛炮已经具备了之后350年所一直沿用的状态,铸炮匠工在16世纪中期对其制式逐渐达成共识。以口内圆球直径为标准,各部位直径是按比例关系设计的。口内径为a,口壁厚=0.5a,口外径=2a,炮耳处壁厚=0.75a,底径=3a。该炮发射球形实心铁弹、链弹等。可有效地轰击建筑物和密集的人群,成了破坏各种坚固工事的必备武器。但是,比起当时的空心弹,实心弹的射程远得多,测准技术高得多,穿透力也强得多。

中西重量大小不等的定装球型实心弹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弹药。但直到17世纪中叶起,才成为攻城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弹道低伸,造成的毁伤呈线性。密集的步兵纵队和步兵方阵是其比较有价值的射击目标。另外,炮弹落地后,遇到坚硬地面,经常还能弹起继续杀伤人员。所以,那时的炮兵喜欢平整开阔、地面坚硬的地形,而制造出更多的跳弹也是炮兵战术的体现[3]。

西洋臼炮的最早出现与火炮大致同时代,而爆炸弹是西班牙人在15世纪晚期发明的[4]。“它是短而粗的圆桶状大口径攻城武器,发射爆炸弹,射角高,初时以发射大型燃烧弹为主,后改为发射爆炸式的装药铁弹。后来一些口径达60 cm 的迫击炮,威力更是巨大。她的射程能够通过调整射击的角度而增加或减少。炸弹的引信必须安装在背向火药的一侧,这样,当火药爆炸时就不会将引信推到炸弹里面去而使它熄灭。炮手必须同时点燃臼炮的点火孔和炸弹的引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工作。到17世纪末,这种做法已经停止了,因为即使引信未朝向火药,发射时产生的爆炸气浪本身已经足够点燃引信。”[5]

事实上,清代火炮生产自17世纪末叶始便趋于自产化、制式化,并明显向“轻利便涉”的方向发展。虽不断制造重型红夷大炮,但更着重于创制“冲击便利”的轻型火炮,使清军装备呈现出由“重”到“轻”的发展趋势。如平定吴三桂之乱,叛军大炮数量多、质量好。因此,清军欲削平此军,势必创制新炮。因为战场在西南和东南山地,重炮运动不便,乃侧重发展轻炮,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八月,谕示兵部:“大军进剿,急需火器,著治理历法南怀仁铸造火炮,轻利以便登涉。”[6]

此时期,我国曾出现过一些有名的对火器研制的人,如江苏吴县的薄玉、浙江钱塘的戴梓等。薄玉对地雷与火炮有所研究,而戴梓善诗画、晓天文、通算法、熟谙火器制造。他对枪炮的研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的火器知识得自于明末购西洋大炮张焘的儿子哪里。戴梓与张焘子为表兄弟,戴梓故跟他学习火攻之术,可能见到过张焘著的火器著作《西洋火器图》[7]。冲天型弹口火药捻之长度颇难掌握,须根据射程需要,留得恰到好处,否则,要么落地不炸,要么未到目标甚或早膛内即行爆炸;二则射程较短,亦即由于这种炮弹体积较大,且必置于炮口以点燃药捻,而弹体又须与膛内发射药紧密结合,故此只能以口径极大而身管极短的‘冲天炮’之类短管炮发射之,不言而喻,炮管愈短,炮弹所能到达的距离就愈小。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京师造有5 位威远将军。史载:“二十六年,铸炮五位。钦定名号为‘威远将军(即冲天炮)’。各长二尺一寸,重二百八十五斤至三百三十斤,生铁弹重二三十斤,大如瓜,中虚仰穴,两耳铁环。其法先置火药于铁弹内,次用螺狮转木缠火药捻,裹以朝鲜贡纸,插入竹筒入于弹内,下留药捻一二寸以达火药,上留药捻六七寸于弹外,余空处亦塞满火药,以铁片盖穴口,外用蜡封固。于小膛底下火药,间以木马,加土寸许,乃安铁弹于大膛,又加潮土数寸以隔火。如放二百步至二百五十步,用药一斤,三百步增二两,如放二三里用药三斤。火门施烘药,次以炮尺高低度数,定放之远近。其最远在炮尺四十五度,本度上下若干,即减远若干。临时施放,先点弹口火药捻,再速点火门烘药”[8]。

从上看出,清代冲天炮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火药装入药室,间以木马子,加土寸许,然后将炮弹放入前膛,弹外隔一层湿土,再用火药填实,最后蜡封炮口。发炮时需先后点燃炮弹预留出的火绳和火门处火药,程序复杂,若偶发不出,危险系数一定很高,故清军仅偶然用之。即此炮弹用于实战的次数不多,清廷连同与之匹配的“威远将军”炮一起存贮武库,不再使用。

3 该馆展览的清代冲天炮反映了清代江防的一些部署

清朝“江海防务防体系,主要由八旗、绿营及水师、炮台、战船等组成。绿营水师是江海防体系的中坚力量,八旗、绿营陆师是江海防力量的重要协助力量; 江海各口岸炮台和水师战船是江海防体系的重要保障。历经康、雍、乾等朝,清廷逐步建立起水陆相依、岛岸相依的陆基江海防体系。由于缺少具备海上作战能力的大型船只,清朝八旗、绿营水陆各部均将大部兵力驻于陆地,依托岸基炮台、营寨进行防御作战。”[9]

《清史稿》记载:清朝水师有内河、外海之分。初,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辖境虽在海疆,官制同于内地。……广西水师旧设驻柳州,后移驻龙州。康熙二十一年以梧州地居两广之中,扼三江之要,分额设弁兵之半,于浔、南一带,设哨船巡防。其后惟梧州、浔州、平乐、南宁、庆远各府有经制水师,为数不多。在桂江还设有水师营,战船阵列。哨船游弋,甚为壮观。梧州府水师三营,设副将各官,水师千人,塘船十三艘,快船六艘,舢板船三十八艘。庆远府协标左营,兼辖水师哨船二艘。平乐府水师哨船四十七艘。广运营八桨哨船七艘,柳兵哨船七艘。大亮营八桨哨船一艘,柳兵哨船一艘。大定营八桨哨船一艘,柳兵哨船二艘。足滩营柳兵哨船十二艘。浔州府左营,兼辖来宾江口水师哨船,勒马汛水师哨船。南宁府隆安县水塘十八处,哨船十五艘,水师一百四十人,横州水塘二十处,哨船三艘,水师三十四人。永淳县水塘九处,哨船一艘,水师十人[10]。此史料道明了,在康熙年间,梧州开始设立水师营,以后连绵不绝。

师船的设置必与枪炮等兵器的配置相辅相成。清朝火绳枪与弓矢、火炮同列为军队装备的三大武器。至于梧州水师营的兵员与兵器配置的概况,可参考同期广东外海水师的概况,“康熙年间原设28 营,每营平均兵力678,迄至1838年每营平均兵力722;清朝内河水师,康熙年间原设31 营,每营平均兵力694,迄至1838年每营平均兵力678;由此看出,外海水师兵力在逐渐加强,内河水师兵力略有下降。其火枪配置率62%,火炮配置率约14%,比陆军火炮1%的比例高得多。”[11]

4 梧州在明清时代的军事辉煌

有明一代,为防止海贼、倭寇骚乱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政府总的说来以海禁为主,仅偶有松弛。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东来,沿海的防务越来越滞后,海防设施不得不内徙。梧州作为两广总督府的所在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如为解决两广在军政治理上完全两张皮的现象,设立总督并开府于梧州,居中调度与东西兼治,就成为协调与制衡两省分权现象的当然举措。明代前中期的军事防御重心主要集中在肇庆以西的西江流域,而梧州正处于控制岭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要害之处,因此成为两广总督开府定驻的首选之地。两广总(提)督在梧州曾指挥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其兵器制造和来源都由督抚奏请仰给于朝廷。

清代两广总督的前身为顺治元年(1644年)所置的广东总督,当时驻广州,兼辖广西。迄至康熙二十六年,全国各省共设六总督,为江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浙江福建。其余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不设总督[12]。梧州作为两广总督府的所在地,是在当时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成化五年(1469年)两广总督韩雍(长洲(今苏州)人,1422—1478年) 开府于广西梧州。第二年在城东北建总督府,使之成为两广政治、军事中心[13]。时间从明宪宗成化六年至嘉靖四十三年(1470—1564年)止。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总督府再次迁往梧州,持续康熙二年(1663年),共6年。占了明代300 多年历史的1/3,清代虽区区数年,但在清初“禁海”的历史上影响巨大。一则得益于广西门户和西江水利使然,二则是当时纷乱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明清政府“禁海”政策促成。

军事活动总要与兵器制造与使用发生关联。清朝火器制造分中央和地方制造两种。如广东制炮地点原本分散各地,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两广总督福康安(满洲镶黄旗人,1754—1796年)奏请朝廷,广东沿海各标协营寨所需炮位集中由佛山一地制造,由官府指定的民户承造[14]。鉴于两广总督对广西的节制,故广西全省所用的火炮多由广东溯江而上运来。

综上所述,梧州在明清两朝两度成为两广督抚府的所在地,总督府的设置与火器的制造、城防的加固、城防和水师火炮在西江两岸的配置自然是紧密相连,故今日梧州西江旧海关区遗留有大量14—19世纪中叶明清古炮就毫不奇怪了,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火炮被辗转乃至沉入西江。今日船家打捞之,才恢复了其本来面目。

5 近代以来发生在梧州的国内战事及一些商贸活动

(1)时至鸦片战争时期,广西虽不是战区,但战争筹备工作肯定也要进行。配置些包括冲天炮在内的火炮也在情理之中。

(2)近代以来,在两广有洪兵大起义之事。此历时10 余年,影响远及江西、湖南、贵州数省,是清代晚期规模最大的会党起事。官府军队与义军在珠江上下反复争夺,而冲天炮的使用无疑是攻杀利器。

(3)清代的“禁海”政策的遗毒,对出洋或出海商贾控制甚严,对其商船的尺寸乃至携带的护货炮位都有详细的规定。

由此看出,明清之际乃至近代,在由广州通往西江的过程中,当时中西商贸来往频繁,尤其在清代的一口通商时期,许多商船确有购买火炮甚至洋炮作为护货炮位的习惯,而包括冲天炮在内的一些火炮通过中西贸易及一些小战争的方式流入梧州也是可能的。即使到了19世纪末期,商船的护货炮位仍有使用旧式前膛炮的,因为商船的炮位配置,与兵船相比,有一个滞后期。迄至1897年梧州开关后,作为三江交汇区的一个重镇,出洋或出海商贾更加频繁,它们欲进出西江交易,其商船携众多的已落伍的炮位,在三江交汇区的海关因过不了关,被抛入江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猜你喜欢
水师火药梧州
清代福建内外洋考
神奇的火药
中共梧州城工委
火药的来历
长江水师的终结(1911—1913)*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曾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
“火药弟弟”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