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2020-11-04 09:43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后备教练员上海市

(上海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上海 201400)

1、引言

21世纪以来,上海市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在国际国内屡创佳绩,涌现了刘翔、王励勤、吴敏霞、刘子歌、钟天使等一大批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形成了跳水、击剑、体操、现代五项、射击、自行车、乒乓球、射箭、马术、游泳、花样游泳、足球、排球等优势项目。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最近两届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上海运动员的参赛人数和金牌贡献率都有比较明显的下滑。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上海竞技体育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上海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构建更加开放、科学、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形成具有领先性、开放性、国际性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进一步深化改革,融合创新,推进竞技体育科学化、社会化、职业化发展,稳步提高上海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上海体育局网站、收集、鉴别和整理有关上海市竞技体育队伍在21世纪以来的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通过CNKI期刊网检索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运动竞赛、体育管理等与本研究有关联的政府文件和各类文章、著作。

2.2、资料分析法

本研究基于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及特征,借鉴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定量研究的通行办法,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和数据采用分类、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筛选出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潜在构成要素指标24项(见表1)。

表1 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潜在构成要素指标

2.3、专家访谈法

采用提纲访谈的方法,就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构成体系潜在要素指标及上海市竞技体育发展策略对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及上海市体育局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和咨询,听取相关意见与建议。

2.4、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体育管理学、运动训练学等方面专家的访谈建议,向上海市体育局、上海体育学院相关专家、上海市体育运动训练基地部分教练员发放问卷。经过三轮问卷调查,最后确定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指标体系。

3、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构成及特征

3.1、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定义

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公平竞争的过程中,竞争主体即运动员具备战胜竞争对手夺取比赛胜利的优势能力。这种优势能力是在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竞技体育各类参与人员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的具有难以模仿、难以撼动的竞争优势。因此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相互依存关联的众多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是我国竞技体育保持健康发展、维持国际地位的力量源泉。

3.2、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构成

构成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众多要素主要分为资源类、能力类、制度类三个类别(见表2)。

3.3、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长期性与短暂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发展的历程,是竞技体育各类参与人员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慢慢培育出来的一种竞争优势,是一个长期奋斗的成果。但是这种竞争优势又可能是短暂的,只要教练员、运动员稍稍自我满足,不思进取,就会很快被竞争对手超越,失去竞争力。

表2 我国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要素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2)稳定性与可变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只要核心竞争力各要素保持稳定,各成员继续团结合作,这种竞争优势就会具有稳定性,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但是这种稳定性又是脆弱的,只要某个要素发生改变,比如运动员退役了,主教练被挖走了,都有可能引起整个团队的瓦解,导致竞争优势瞬间消失。

本书由我国著名骨科、脊柱外科专家,历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警总医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特聘专家叶启彬教授结合自己60年临床实践和骨科最新研究成果编写,全书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由于不正确的劳作姿势、劳作频率、不均衡发力或过度牵拉某一组肌肉、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在颈胸、腰背及髋、膝关节等部位引起一系列以肌肉与关节病痛为主的临床表现,从症状入手找到肌肉关节病痛致病点,有效治疗发病源头,标本兼治。

(3)独特性与复制性。

同一个运动项目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会展现出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技战术特点,因此一个国家形成的项目竞争优势必定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体现本国的独特性。技战术特点一旦形成,其他国家地区就有可能学习并复制,进而改善和创新,发展出更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技战术,形成他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要对技战术核心做好保密,对核心人员做好保护,并且对已经形成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和更新,防止他人模仿与复制。

(4)整体性与局部性。

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竞技体育各类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有教练员、运动员的功劳,也有医疗人员、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辛苦付出,因此这种竞争优势是团队集体创造的,是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成果。虽然这种作用有主次之分,但次要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没有后勤服务保障人员的付出,这个整体性将很快失去平衡,最终导致竞争优势的丧失。

4、影响上海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不利因素

4.1、运动项目布局重点不突出

运动项目布局就是在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现状与潜力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确立竞技体育主体项群,针对上海市竞技体育重点项目(见表3)制定优先发展计划,加大资源投入,优化项目布局结构,增加重点项目布点数量,在扩大后备人才队伍规模的同时提高队伍整体质量。在分析当前上海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结构后,我们发现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些重点项目没有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像现代五项、网球、马术、帆船等优势项目,高尔夫球、拳击、自行车、橄榄球等市场化程度高、适合上海国际大都市开展的特色项目,这些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布点极少,导致后备人才队伍规模小,质量低,这对后续的可持续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表3 上海市竞技体育重点发展项目

4.2、一线队运动员竞争力不强

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有一线运动队运动员864人,近5年共有48人次获批国际级运动健将,共有365人次获批国家级运动健将。表4数据可以看出,无论是一线运动队人数还是有竞争力的国际级运动健将人数都是比较少的,这就导致了上海竞技体育在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下降。

表4 近5年上海竞技体育一线队人数及等级运动员发展数

4.3、缺乏高水平领军型教练员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整体环节中重要的一环,构建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对上海市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截至2017年底,上海共有各类竞技体育教练员1340人,近5年共有128位教练员晋升高级职称,但是高级教练员占比依然不足25%。同时像孙海平这样的国际一流教练员更是缺乏,这极大地影响了上海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4、“训、科、医、教、服”复合型训练团队未有效建立

4.5、高水平后备人才数量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总数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明显,成才率也不高,造成了高水平后备人才数量明显缺乏(见表 5)。

表5 近5年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及等级运动员发展数

4.6、竞技体育赛制体系不科学

竞技体育赛制必须符合竞技体育运动规律,必须为上海运动员参与国内外竞赛服务。上海目前的综合运动会、学生运动会、学生体育大联赛、青少年体育十项赛等赛事还有必要进行改革与完善,进一步健全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等级水平的分层分类竞赛体系,促进更多本土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创造更多优异成绩。

4.7、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落后

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过去长期的行政垄断与政府集权造成的体制僵化,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性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弊端不断显现出来。因此,当前竞技体育体制改革应循序渐进地由政府集中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治理的过渡,逐步形成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新体制。

5、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5.1、加大竞技体育资源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重点项目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源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这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这种国家统一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起步与飞速发展,实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强国目标,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弊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给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随着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体育资源投入越来越大,当前的政府财政拨款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竞技体育的发展需求,必须拓宽筹资渠道。在保障一定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通过国家体育彩票基金、社会赞助、企业或个人资助、慈善捐款等方式,整合社会与市场的力量,积极调动社会力量投资竞技体育的热情,提高竞技体育资源投入总量,合理增加重点项目布点数量,保证重点项目集群的有效建立。针对上海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及基础大项,保证财政资源投入,制定优先发展计划。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特色项目以及集体性球类项目,可以适当引入社会资源投资,做到运动项目与投资主体双赢局面。

5.2、进一步完善“一条龙”训练体制,提升运动员综合竞争力

竞赛成绩是一个运动员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技水平和国际地位。但一个运动员的竞争力不仅仅体现在比赛成绩上,还表现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责任素养的多方面。因此优秀运动员的培养应该是一个从小学——中学——大学,从地方——国家,层层选拔,层层推进的以学校为中心的“一条龙”培养过程。运动员在运动训练初期应完成无差别的基础教育,随着年龄与运动水平的增长,分流至不同的学校进行素质教育与专项运动训练,在提升竞技能力的同时提高文化知识和综合素养。对运动员的选拔与输送要做到科学规范,杜绝“潜规则”现象。对高水平运动员要实施重点跟踪与保障,加强国内外交流,将重点运动员送至国际著名教练员带训,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

5.3、走出去、请进来、多途径、全方位打造一支高水平研究型教练员队伍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运动过程的主要组织者,是训练方法、训练强度、竞赛过程的掌控者,对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练员的科学训练和悉心指导是运动员成才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是上海市竞技体育保持竞争力的首要任务。建立优秀教练员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鼓励他们走出去参与更高水平的教练团队,通过跟训学习更先进的训练方法、理念,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引进一流水平的优秀教练员来沪长期工作,对不能来沪工作的,邀请其不定期来沪开设讲座或开展短期培训班,指导本土教练员工作。建立精英教练员培训计划,推荐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参与国家级的培训,或选送到国外相关机构学习与培训。重视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对退役运动员从事教练工作的,必须先进行脱产培训,建立合格选拔与成长激励机制。保证一线教练员定期到基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业余体校开展服务,指导训练工作,提高基层教练员业务水平。

5.4、建立“训、科、医、教、服”一体化机制,有效形成复合型运动训练团队

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有效发展一定是科学化、多科学协同作业的过程。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已不再是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单一对抗,而是运动训练、科学技术、医疗服务、心理疏导、后勤保障等全方位的竞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理念及实践指导等方面的研究。实践证明建设一支以一流水平优秀教练员为核心,以运动员为主体,包含助理教练、科研人员、医疗保障人员、文化教育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为一体的复合型训练团队,能有效促进竞技体育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协作,是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效益和竞赛成绩的有效途径。当前首先要筛选出重点项目的一流教练员,以他为核心,选拔高水平运动员、科研人员、医疗保障人员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复合型训练团队。制订完善各类人才使用、培养、保障、考核和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各自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并最终实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和竞赛成绩的提升。

5.5、加大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有效缓解优秀后备人才不足

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保持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后备人才队伍是上海市竞技体育未来地位的有力保证。在当前体育资源投入有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和完善后备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优先保证重点项目群后备人才培养,在适度扩大后备人才规模的基础上,走精兵之路、科学之路,有效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成才率。研究制定完善优秀后备人才引进政策,规范引进标准和流程。通过重点培养和适度引进的方式,有效缓解优秀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

5.6、改革竞赛制度,构建科学的现代化竞赛体系

竞赛成绩是检验一个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重要指标,创造优异成绩,获得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终极目标。在构建上海市竞技体育赛制体系时,必须坚持从竞技体育运动规律出发,必须坚持为上海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出发。上海本地赛事体系主要是为青少年运动员服务的,因此要进一步健全面向不同年龄段、不同等级水平的分层分类的竞赛体系。尽可能利用学校资源承办各类单项体育赛事,提高青少年对身边赛事的关注,吸引更多青少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扩大体育后备人才规模,提高后备人才队伍质量。⑦抓住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契机,积极承办国内外重要竞技体育赛事,促进更多本土一线队运动员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增加比赛经验,提高竞技水平。

5.7、构建多元治理机制,推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以建设体育强市为奋斗目标,坚持政府体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由政府集中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治理过渡。政府体育部门主要进行宏观管理,把握竞技体育发展方向,规范竞技体育行为。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主要承担具体的操作运行工作,切实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6、结论

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国际地位的有效支撑。要巩固上海竞技体育在全国的领先地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融合创新,不断提升上海市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率先走出具有上海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新道路。

猜你喜欢
后备教练员上海市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