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验探究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2020-11-16 06:09高佳玉张援王伟群
化学教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高佳玉 张援 王伟群

摘要: 科学探究在化学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也是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重要方式。实验探究是化学科学探究最重要的形式。基于实验探究进行“铁及其化合物”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了系列实验探究活動,在帮助学生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建立宏微观念,认识物质变化,建构认知模型,感受学科价值,全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实验探究; 核心素养; 高三化学复习; 铁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 10056629(2020)10005605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素养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要求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1]。吴星教授认为“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处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心位置;“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化学科学探究为载体,又是化学科学探究的研究内容和思维视角;“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科学探究形成结论的思维方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是化学科学探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重要成果[2]。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科学探究的中心地位,辐射全面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铁及其化合物”的高三复习课教学为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探索基于科学探究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2 教学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1中的“铁及其化合物”是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这是课程标准给出的教学最低要求。但高三复习课和新授课的要求肯定不同,再次罗列物质的性质、用途等知识“炒个冷饭”,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等模块知识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进行重构,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审视铁及其化合物,进而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知识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高三学生虽有较成熟的心智,但如果处于长时间的题海中还是会身心俱疲。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可以使重构的知识变得鲜活,也能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掌握了较全面的化学知识,具备了较熟练的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可行的。

3 教学目标

本节课力求以实验探究为基础,将核心素养的发展渗透到“铁及其化合物”复习课的教学中,并由此设定了课时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4 教学过程

本节课围绕“铁及其化合物”的复习,通过实验探究,将整个学习过程分为4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领学生建立和深化化学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4.1 创设情境,揭开美丽之谜

[回顾情境并重复实验]刚过去不久的学校秋季运动会上,本班方队经过主席台时,班长向同学拉起的“空白”横幅上喷洒FeCl3溶液,横幅上顿时显示出不同颜色的文字,组成了班级运动会宣言,这一创意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佳创意奖”。

[引导思考]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白色条幅显现彩色字体的化学原理。

[讨论交流]学生提出各种猜测,教师揭秘横幅上预先写字所用的溶液,字体颜色和与所用溶液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过渡]铁元素是一种过渡元素,过渡元素的化合物往往都有颜色,这和过渡元素原子(或离子)的外围电子排布有关。请同学们分别写出Fe、 Fe2+、 Fe3+的电子排布式。

[练习书写]Fe 1s22s22p63s23p63d64s2,  Fe2+[Ar]3d6, Fe3+[Ar]3d5。

[教师小结]结构决定性质,Fe2+和Fe3+3d轨道上的电子排布是导致其形成不同颜色化合物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将常见含铁元素的物质颜色及其价态、类别做一个归纳,如图2所示。

教学分析: 本节课的导入创意新颖别致,通过一个有趣的活动场景,在彰显化学学科美的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课堂教学并未止步于“美”,而是通过探索“美”的化学本质,复习了Fe、 Fe2+、 Fe3+三者的电子排布知识,通过回忆常见含铁的化合物的颜色,建立起铁及其化合物的分类知识网络,使得“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观念得以体现,将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4.2 引导探究,认识物质反应

[情境创设]“粉墙黛瓦”是姑苏建筑的重要特征。黛瓦通常指的是青色的砖瓦。红砖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

[实验探究]向学生展示红砖的断面,砖的外层呈现红色,内部呈现灰色。

[引导讨论]红砖内外颜色不同,据说是由于其中铁元素的价态不同引起的,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这种说法。

学生甲: 取砖块外部红色碎屑,研成细粉,装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溶解片刻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变红,说明溶液中含有Fe3+,则砖块外部可能含有Fe2O3。

学生乙: 取砖块内部灰色样品,研成粉末,装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过滤,向滤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加氯水,若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含有Fe2+,则砖块内部可能含有FeO。

学生丙: 检验砖内部灰色样品时不应该滴加KSCN溶液,而应将其滴加入酸性KMnO4溶液中,若溶液褪色,说明溶液中含有Fe2+,则砖块内部可能含有FeO。

[引导实验]三位同学设计的方案看起来都是有理有据,但结果怎样还需要实验证明。请大家分三组完成三个方案的实验。

[学生实验]实施对应学生甲和学生乙实验方案的小组同学在滴加KSCN试剂后,发现溶液都立即变红;实施对应学生丙实验方案的小组同学发现酸性KMnO4溶液褪色。

[引导讨论]甲同学和丙同学的实验方案都得到了验证,但是乙同学的方案实验现象与预想的并不一致,请思考如何来解释?

[教师归纳]虽然从表面上看砖块外面是红色里面是灰色,这实际上是由于在烧制过程中,砖块内外黏土所处的温度、空气、水分等环境因素不同造成的,这反映出砖块内部黑色物质的成分并不单一。因此,在检验Fe2+时要考虑其中含有Fe3+的可能性。

学生丁: 既然砖块内部成分复杂,丙同学实验方案中酸性KMnO4溶液褪色,也有可能是酸性KMnO4氧化其他还原性物质的结果,不一定是Fe2+。

教学分析: 这个环节也是学生利用“铁三角”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能加深对铁单质及其化合物转化关系的理解,也由于问题融合了实验设计、分析推理和归纳应用等学习过程,提高了能力。加之这又是一个实际的生产问题,是通过巧妙的设计达到目的,学生在欣赏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感受到化学的学科价值。

5 教学反思

不同于一般的复習课,高三复习不应该是以往知识的简单梳理和归纳,教学中如果能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融通不同模块的知识,基于实验进行探究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以不同视角进行知识建构,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5.1 复习课可以落实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复习课不仅为应试,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学设计。本节课基于实验探究,从过渡元素铁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征引出“结构决定性质”,进而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做一系列复习,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得到转变,发展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2 素养的发展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元素周期表中一百多种元素能形成的化合物不计其数,性质也是千差万别。就本节课涉及的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就足以让我们充分理解这一点。掌握那么多具体的知识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将教学重心从让学生掌握具体知识转向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包括复习课的教学。因为那些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才是学生发展之本,终身受用。

5.3 “实验探究”可以成为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基于实验探究合理设计教学可以全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推理、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中,不仅能充分调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行知识的复习,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吴星. 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 化学教学, 2017, (5): 3~7.

[4]陆国琴. “问题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以“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教学为例[J]. 化学教与学, 2015, (2): 40~41.

猜你喜欢
实验探究核心素养
“实验探究”与“微观认知”的巧妙结合
长柄V形玻璃管在化学实验中的新应用
对钢铁吸氧腐蚀过程的实验探究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