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构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体系

2020-11-18 08:54王晓鹏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王晓鹏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变革,学科教学亟需国家课程之外的优质校本课程作为补充。教师要在学科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学校特色学科系列校本课程,采用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学科能力竞赛逐层递进式的教学体系,从信息技术学科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指导,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信息技术学科

一、背景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尽管国家在各个学段颁布了相关课程标准,但由于不同地域之间教育水平差异、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差异,导致部分课程设置未能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广大附中”)的情况为例,仅依靠国家课程的开展,已经无法满足学校培养个性化人才的实际教学需求。同时,信息技术学科在各个学段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停留在“技术”层面,过多的强调工具型、应用性、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某一应用软件解决特定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任务驱动为学生预设任务来串联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活动演变成了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培训”,缺少更深层次的方法论教育,无法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思维模式,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鉴于此,针对学校实际需求,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学科特色校本课程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也契合国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围绕学生核心素养,设计校本课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概念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被提出来。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其中修订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了四个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即“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信息社会责任”。

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的设计十分重要。教师要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编写,体现学校教学的自主性。为了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创建学校特色教育,近几年,广大附中信息技术学科组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计算思维与学科创新能力”的课程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系列课程的开发,倡导学科的深度教学,强调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

广大附中信息技术学科组以学科教学为依托,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个性和风格,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确定了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切入点和策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将学科竞赛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

信息学竞赛是广大附中的学科优势竞赛科目之一,也是学校特色办学取得的成果。这几年在开展竞赛活动的同时,学科组对竞赛教学内容进行迭代更新,充分整合利用周边高校的教学资源,将部分大学课程进行优化,然后引入中学竞赛训练中,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竞赛资源课程。

(二)把学科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

我校引导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学科组相关教师参加完appinventor、python程序设计的相关教研活动后,总结教研成果,将其转化为各类教学实践课程。在近五年,科组有appinventor等10余项科技项目在广州市教育局立项,通过项目的开展,现已将成果编制成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正在學校校本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将活动课提升为校本课程

科组教师利用不同学段开设的学科类活动课中所积累的经验,用课程开发的程序及理念去审视原学科活动,对其进一步优化,重新开发与规范,把活动课转化为校本课程。例如,将电脑制作、机器人等传统的优势学科活动总结提炼,并将其发展为兴趣拓展课程的主要方向。

(四)紧贴学科前沿,开发学科通识课程

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信息技术学科因为受到教材开发等因素的影响,学科前沿知识并不能第一时间更新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为此,科组教师每年根据计算机学科热点,制作学科的通识课程,如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热点技术纳入学校初中基础年级的教学安排,为学生兴趣拓展提供良好资源。

围绕“计算思维与学科创新”这一核心目标,学科组近几年开发了《计算思维通识课程》《C++语言基础》《算法设计》《数据结构》《appinventor手机应用开发》《电脑制作》《机器人社团》《人工智能初步》等一系列课程,部分课程先后在广大附中教育集团旗下的多所成员学校进行实施,总结形成了信息技术学科多元化特色课程体系。

在校本课程体系中,第一阶段,在基础年级结合国家课程,开设校本必修课程《计算思维通识课程》,普及信息学科基础知识和前沿热点应用,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分化,以选修课和社团的形式,开设《c++基础课程》等基础应用能力提升课程,并在课程中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第三阶段,课程以《算法竞赛系列课程》为主,课程的难度、广度都提升了一个层次,这类课程针对学有余力又对信息技术发展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以培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四、课程的实施

校本系列课程的实施不是独立于国家课程之外的,而是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采取了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必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学科能力竞赛逐层递进式的教学体系。课程的实施既能保证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达成课程目标,又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中某一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学习兴趣。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一)基础课程有机结合校本必修课

按照广州市初三信息技术会考要求和广东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并结合我校2+4培养模式,我校教师对初高中阶段内容重复的一些教学知识点,如初高中都涉及的信息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处理等内容进行重构,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我校教师通过国家基础课程的整合和再开发,利用多出的课时,在不同学段开设《计算思维通识课程》《c++程序设计基础》《电脑制作》等校本必修课程。这样,学生在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学习时间内除了完成初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所要求的学习内容,还能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的信息技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校本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校本选修课程是基础课程的有力补充,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校本选修课《python人工智能》《appinventor手机应用开发》《算法基础》等课程是学科专业课程针对中学生学习特点进行的二次开发,通过社团、选修课进行选修学习,让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学生能有更深入的专业了解与学习,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兴趣的培养,并关注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算法设计基础》一课中,教师在学生已掌握C++语言的前置知识,并具备基础的代码调试能力后,引入算法设计的学习,通过问题分析、设计算法、代码编写等活动,让学生体会算法设计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计算思维。

(三)学科能力竞赛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化能力

学科竞赛课程,尤其是信息竞赛课程是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核心课程《算法设计》《高级数据结构》难度大、内容广,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高,所以该课程是针对学有余力,又对计算机学科有兴趣且选修课成绩优秀的学生所开设的。通过参加前面的校本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这些能力能确保学生后续学科竞赛的学习。除了学校课堂教学,教师还以网络课程等形式引入高校教育资源,利用在线评测系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等拓展类项目,在竞赛项目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学科专业能力。

五、成绩与展望

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展,满足了一些优秀学生在信息学科方面发展的需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最近几年,学生在学科类竞赛中的获奖人数、等次都在逐年提升,一些优秀的学科专业人才也得到了北大、浙大等高校的青睐,通过自主招生等途径升入名校。

但随着课程的开展,校本课程还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在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接下来,课程组将工作重点放在设计一套适合整个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评价体系,以期更好地反馈教学,指导课程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兴红,张曼,张军翔,梅佳星,宋湾湾.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04).

[2]马小云.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19(30).

[3]刘升.信息学竞赛培养模式初探[J].中学课程资源,2020(01).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核心素养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