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校服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

2020-11-18 08:54梅志玲殷灵花黄开俊李水燕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发展状况校服中小学

梅志玲 殷灵花 黄开俊 李水燕

【摘 要】中小学校服作为中国青少年展现精神风貌的载体,在每个历史阶段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建国70年来中小学校服发展的演变历程,以学生视角分析各阶段校服在校服功能、文化内涵、形象设计、认同感等方面的差异特点,进一步从校服研究中展现出我国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中小学;校服;发展状况

2019年两会,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推动校服改革的方案,提案明确指出,“要改进校服美感,从而增强中小学生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拥有选择优质校服的权利”,首次将中小学校服的改革和发展提到国家层面。对建国70年来中小学校服发展的演变历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将对展示中国青少年文化、中小学文化认同感以及中国青年国际形象的呈现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校服越来越被赋予新时代文化、国际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等文化特征,这让校服更能展现我国的精神文化内涵。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校服多元文化研究体系基本构建,挖掘和凸显中国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当前对校服发挥文化功能研究的主流方向。对于校服的育人功能的研究基本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基本建立,但略微缺乏可支撑的数据和结论的信度、效度检验。在校服设计理念方面,尽管研究层次较多和视角较广,但时代发展变革的差异化研究还不足。与此同时,大量研究方法集中在访谈法、实证研究、文献研究以及问卷调查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主要是推动校服的高质量发展以及创新校服的设计理念;研究视角主要以校服的文化内涵、校服质量问题、校服设计理念以及校服的教育功能研究为出发点。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研究构思

1.样本选择

本研究为了使调查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综合考虑并选取了成都以及四川泸州、自贡、乐山、眉山、巴中等较为典型的城市及地区为代表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发放。

2.问卷调查综述

本次调查问卷一共发放506份,收回50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99份。本次选取的调研地区涵盖范围广,包括四川东、南、北四个地区的市、县,各个地区在地域、经济、人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可以反映出对校服的满意度以及认同感差异。由于该调查基于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所以其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如下:从读中小学的年份上看,1949年~1960年占1.4%,1961年~1970年占1.8%,1971年~1980年占4%,1981年~1990年占4%,1991年~2000年占7.4%,2001年~2010年占62.2%,2011年~2019年占19.2%。

您读中小学的年份是?

(二)研究构想

本研究将调查人群年龄分为1949~1960年,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10年,2011~2019年这七个阶段;按照校服功能、文化内涵、形象设计、认同感四个维度进行问卷设计。

(三)研究内容

(1)校服认同感七阶段发展结构。(2)校服监管政策七阶段强度顺序(统计方法:单因素方差分析)。(3)校服功能在七阶段的差异。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中小学校服在发挥功能方面的数据分析

在您读书的年代,以下校服的功能您认为发挥最强的是?

从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校服在形象展示方面发挥作用最大,其次是实用性、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而在教育功能方面,54.9%的受访者认为发挥功能一般,仅10.6%认为非常强,还有6.0%认为非常弱;在文化传承方面,51.3%认为一般,仅10.6%认为非常强,8.0%认为非常弱;而在传统文化、国际文化、新时代文化三个项目的对比中,最高的是传统文化,由此可见,校服在发挥国际文化、新时代文化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小学校服在形象设计方面的情况

在您读书的年代,校服以下的几个方面,您最满意的是?

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发现,各个阶段的人群普遍对校服舒适度满意,其次是对校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较为满意。而对校服样式、颜色和面料满意情况均集中在“一般”,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校服形象设计方面持中立态度。对“您所在年代校服是什么样式?”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校服均为运动装,样式较单一。

(三)中小学校服作为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方面的调查

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时代的中小学生对校服展示学生精神风貌的认同度最高,达到75.6%,而对发挥“教育育人”功能的认同度最低,仅38.5%。除此之外,校服还具备限制攀比、丰富校园活动、增强约束力、加强对学校认同感等作用,在这几个方面认为校服“有作用”和“没作用”大约各占一半,说明校服在这几个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四、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各个阶段对校服的认同感都不高,对样式、质量和监管的满意度较低。针对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校服的时尚化设计

对校服设计满意度最高的是90年代,但也仅仅为7.5%,这个占比非常低。校服是展示青少年形象的服饰,笔者认为应尽快引入时尚化设计元素,增加青少年对校服的自信,可以从服饰设计的色彩、样式、剪裁等方面全面增加时尚元素。学校可以开展校服设计比赛,引入社会竞争的方式,加大对校服多样化设计的投入,广泛听取青少年的想法,设计出更多学生喜爱、体现国际时尚的校服。

(二)多渠道增加校服的文化教育功能

调查表明,校服发挥的文化教育功能非常低,说明学校在校服文化、校服理念、校服标签等方面的教育功能挖掘不够。作为展示学校精神风貌、青少年特征的校服可进一步挖掘其教育功能,将形式多样的学校校训、校风与校服穿戴、仪式教育等结合,尤其在学校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中为校服的穿戴注入更多的教育意义。

(三)加强对校服实用性的创新

在学生对校服质量的满意度调查中,质量“很好”为253%,“一般”为62.7%,“不好”为12.0%。因此,质量的提高还有很大的空间。在“是否合身”“是否耐脏”“是否便于清洗”“是否容易开线”方面,满意度最低的是不合身,因此,校服厂家在制作时可增加尺寸的码数,便于生长期的学生更精准地购置不同的号码。另一方面,在是否便于清洗方面可进一步改良,让校服更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

通过对建国70年来的中小学校服的调查,笔者深刻感受到校服的改革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受到更多部门、群体、家长的关注,从而全面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袆.中西方校服文化差异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03).

[2]骞海青,周莉英.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生校服设计的思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9(02).

[3]范楠楠,袁锦贵.被忽视的重要教育议题:校服的多重教育功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6).

[4]贺一曼.中学生校服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5]张静波,蔡国英.校服隐含的教育规训及其超越[J].教学与管理,2018(16).

[6]谢凡.从“穿得起”走向“穿得美”:中小学校服如何点亮学生的成长时光[J].中小学管理,2019(08).

[7]余嘉雯,鄧美珍.我国中小学校服设计现状及其对策探析[J].美与时代,2016(07).

[8]马祎琳.中小学生校服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小学德育,2010(11).

猜你喜欢
发展状况校服中小学
我的校服我做主
锐角
记忆深处的校服
B2C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模式、问题与对策
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竞争力研究
我国互联网+环境下内容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萍乡市油茶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