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对幼师生口语素养提升的作用

2020-11-18 08:54袁文卓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袁文卓

【摘 要】幼儿教师口语素养,是指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各种口语知识、能力的综合以及幼儿教师对这一特定职业口语的自觉意识和品质。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对提高这一素养的作用很值得注意,它不仅能提高幼师生的口语基本功,还能提升幼师生教师口语的内涵,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幼儿教师口语素养;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口语基本功;口语内涵

口语表达能力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能力,其核心是口语素养。因此,对幼师生而言,提高幼儿教师口语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幼儿教师口语素养有很多途径,但有一条途径常常被忽略——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它由于其特殊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诸多幼儿文学作品样式中,只有幼儿诗和幼儿散文需要用“朗诵”的形式来传达,因此本文中的“幼儿文学作品”,特指幼儿诗和幼儿散文。

一、幼儿教师口语素养的含义

幼儿教师口语素养,是指幼儿教师需具备的各种口语知识、能力的综合以及幼儿教师对这一特定职业口语的自觉意识和品质。它包括基本功和内涵两部分。

口语素养的基本功包括音色、音量、语速、语气、语调等。一个有良好基本功的幼儿教师,不仅能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且能用饱满圆润的音色、适中的音量、恰当的语速、柔和富有亲和力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幼儿天真、纯净的情态,使听者感受到幼儿教师对幼儿及幼教职业发自真心的爱。

口语素养的内涵则包括词汇的积累与使用、感情的传达、情趣的体现等。一个口语素养有内涵的幼儿教师,其运用的词汇不仅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而且蕴含着美和启迪性;所传达的感情不仅是贴近幼儿的,而且能陶冶幼儿的情操;所体现的情趣,不仅是从幼儿生活中升华凝练而来,而且是良好高尚的。良好的基本功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在涵养,内在涵养又可以使基本功得到提升,两者相辅相成。

二、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对提高幼儿教师口语素养的作用

幼儿文学作品朗诵对提高幼师生口语素养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能提高幼师生的口语基本功,将声音从自然、本初的状态提升到具有一定艺术性的高度

首先,通过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训练,幼师生可以提高普通话的发音水平。要想朗读好幼儿文学作品,需要从声、韵、调等各个方面打磨说普通话的能力。这一过程就可以进一步提高幼师生的普通话发音水平。

例如,在朗诵幼儿诗《井里的小青蛙》最后一句“这地方连我的肚子也装不下”的时候,需要表现出小青蛙自得自满又见识浅陋的特点。而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就是“装不下”三个字。学生在练习中常出现的问题是这三个字会不自觉地“滑”下去,从而显得无力、无味。要纠正这个问题,就可以从普通话调值的角度来纠正。“装”是高平调,“不”在音变后是中升调,都比“也”音变后的半上调高不少。如果能指导学生读出“装”和“不”与“也”字间调值的差别,那么小青蛙骄傲自大的感情自然就表现出来了。而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一句话的情感表达,更是说普通话能力提高。

其次,通过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训练,幼师生可以使声音更饱满、圆润。要想使朗诵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幼师生就能美化自己的声音,将自然状态的发音提高到艺术性的高度。

例如,林武宪的《阳光》这首诗的每一句都以“阳光”开头。在朗诵这两个字时,需要使幼儿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柔和。但许多学生在发“yang”这个音节时,都会弱化字头“i”,从而使发出的声音显得直接、生硬。在训练时,教师就可以从指导学生按照“叼住字头——发响字腹——收拢字尾”的吐字归音技巧入手,增加声音的饱满圆润度,从而表现出这首诗中阳光的意象。

再次,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训练,有助于幼师生初步感知语气、语调和语速等技巧的变化与作用。

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语气、语调和语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需要通过成人恰当的、有示范性的语气、语调,学习与他人交流的方式,学习表达自己情感的方式。又由于幼儿听话能力的影响,幼儿教师的语速也需要特别注意。因此,幼师生应该通过练习,掌握幼儿教师口语语气、语调和语速的技巧。

幼儿诗和幼儿散文,篇幅长短适中,内容深浅适度,既有丰富的情感(幼儿抒情诗),又有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情节(幼儿叙事诗),对幼师生初步感知语气、语调和语速等技巧的运用效果以及进行此类技巧的训练并达到较好效果,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能提升幼师生口语的内涵,使幼师生从语汇、美感、情感等方面提升自己的口语能力

首先,幼儿文学作品朗诵有助于增加幼师生的语汇,特别是能够成为幼儿语言示范的、具有美感的语汇。“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由于幼儿对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听的途径,因此,教师应在“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

幼儿诗和幼儿散文中就有很多富有幼儿情趣的语汇。这些语汇不像儿歌中的那样稚拙,也不像幼儿故事中的那样更偏重口语化,而是一种经过作家加工提炼的,更典范、优美而有韵味的语言,不仅能成为幼儿学习规范语言的典范,还能使幼儿感受到语言的美。例如,在圣野的《欢迎小雨点》中:“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窝//小野菊笑了/一点敬一个礼”,所用词语虽简单易懂,却生动形象,而且组合到一起,还能产生童稚而纯净的美。经常朗诵这类词句纯净的作品,能使幼师生的语汇变得生动、形象,富有幼儿的美感与情趣,对于改善幼师生语汇偏成人化、直白淺陋等问题有重要作用。

其次,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诵有助于陶冶幼师生的情感,由内而外地增加其口语表达的情感性。

许多幼师生在口语表达中,情感表现都比较贫乏,表达显得平淡乏味。特别是在表现与幼儿相关的作品或场景中,普遍缺乏代入感,或者显得缺乏情感,或者显得生涩不自然。这一方面与幼师生缺少与幼儿互动的经验有关,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相关情感表达的习惯。而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诵,无疑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帮助。

诗和散文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作品,与朗诵这种用有声语言传达情感的艺术相结合,更强调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朗诵者要想将情感传达出来,首先要能感知作品的情感,其次是将这种情感内化,变为自己的情感,最后再将经过朗诵者再加工后的情感,外化传达出来。幼儿诗和幼儿散文所承载的感情,既属于幼儿,又带有成人的视角。因而,进行幼儿文学作品朗诵的训练,可以提高幼师生感受和理解幼儿情感的能力,进而增强表达适于幼儿接受的情感的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文学作品朗诵训练,绝不仅仅是幼师口语教学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有助于提高幼师生口语素养的重要途径。每一位幼师口语教师都应该发掘它的作用,使其有效地帮助幼师生提高口语素养。

参考文献:

[1]勾双博.朗诵训练对播音专业学生基本功提升的作用[J].传媒论坛,2018(21).

[2]高格禔,舒平.幼儿文学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陈丹辉.幼儿教师语言训练:幼儿文艺作品吟诵及表演[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