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素养的校本课程案例优化探究

2020-11-18 08:54崔华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标准案例

崔华

【摘 要】地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落实了学生终身发展及终身学习的要求,使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在校本案例实施中得到增强。本文基于学校及学生实际,探究如何优化校本课程案例,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素养;校本课程;案例优化

教育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版)》将地理实践素养作为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明确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学科知识,这既不利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难以满足提升地理实践素养的要求。因此,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优化校本课程案例,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案例资源开发空间开放化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是新地理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它强调了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点方向是“考察、调查、实验”。开发地理校本案例资源不仅要利用校内资源,更需结合地方实际开发校外案例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用眼去观察大自然和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地理现象,用脑去思考与之相关的地理原理及地理规律,在考察、调查中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探究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中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推动思维的纵深发展,促进学科能力的形成。例如,笔者结合城市化的学习,组织了“以江南第一城为例”的延平区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的调查。江南第一城位于延平区闽江南岸城乡结合部,是中心城市的副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其城市化发展较晚,城乡混杂分布。通过考察,学生加深了对不同阶段城市化过程特点的理解,树立了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明确了城市化进程的本质并不是到处出现城市,而是实现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文化教育素质等的转变。又如,结合延平区政府提出要做足山水文章,致力打造“福州后花园”的构想,笔者开展了调查延平区特色旅游资源,设计周末旅游线路的活动。通过收集资料,综合考虑行、食、住、购、娱及注意事项后,学生以“避暑胜地”为主题,设计了走古道登山、观云海梯田、赏奇石怪树、品农家美食的“茫荡山两日游”旅游路线。立足地方实际的开放化案例资源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调查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组织模拟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与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得到增强。学生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同时也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形成。开放化的校本案例资源让学生在考察、调查、观察中,全身心地与自然、社会互动,增长了智力,提升了情怀,培养了责任素养。

二、案例选择突出学生主体性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学生发展有用的知识,要以学生的基础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教学内容。因此,校本课程案例选择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现实生活中选择,从日常所见所闻中挖掘。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校本案例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推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活动中,提高地理行动力。例如,在学习“锋面与天气”这一内容时恰逢冷锋活跃时期,笔者带领学生开展了观察天气变化的实踐活动,记录了风雨、冷热、阴晴及着装的感性变化,并收集了延平区天气资料,绘制了气温气压变化曲线,引导学生从定性和定量两个不同角度分析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冷暖气团、冷锋概念的理解,还使学生对冷锋的发展、变化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课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寒潮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调查中。又如,为实现“太阳周日视运动”难点的突破,教师可以教学楼为参照物,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日出、日落、正午时的太阳方位,并画出太阳视运动升落轨迹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季节太阳周日视运动差异,总结太阳周日视运动规律,在真实的情境中化抽象为形象,化平面为立体,将抽象、深奥、难懂的太阳周日视运动知识变得浅显、具体、易于接受。在观察与探究过程中,学生还发现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入射教室进深的差异,引发了建筑设计中关于遮阳、采光的大讨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案例,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融合一起,用课本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用生活事件去验证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唤醒了学生对自然界、对社会的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发现地理、思考地理中提升地理实践素养。

三、案例设计以“问题解决”为要旨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宗旨,将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行动和思考,并在对真实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关联[2]。校本课程案例建构要以“问题解决”为要旨,精心设疑,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通过思考与质疑,明确地理实践活动考查的方向和重点,确定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提高地理实践活动效果。例如,关于农业地域类型的教学中,笔者选择当地农业生产的真实案例,并提出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延平区地处福建中部偏北,闽江干流源头,位于东经117°50′~118°40′,北纬26°15′~26°51′,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19.8℃,无霜期年平均304天,年平均降水量1647.4毫米,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特别有利于双季稻的种植,然而,当地大多数地区仅种植一季的水稻。为什么适宜种植双季稻的延平区,大多数地区仅种植一季?学生围绕问题讨论思考后,精心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调查重点:水稻的习性——延平区自然环境特征——水稻种植过程及要求——耕地利用情况(家庭人口、耕地面积、水稻类型、水稻年产量、亩产量、稻米出售数量、商品率、稻谷价格等)——农业科技利用(农机具、科技指导、水利设施等)。在深入细致的调查中,学生真正理解各个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影响,明确气候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农业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及产业化发展的则是社会经济因素,最后,学生还建议,延平区农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务农采摘乡村游、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以“问题解决”为要旨的实践过程成为学生思考和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在类似的地理问题中主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终身受益的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应立足家乡,突出“问题解决”为要旨的校本案例,将课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地整合一起,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学生认识周边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他们对已学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应用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去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逐步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最终成为能独立面对未来社会、独立面对一切问题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标准案例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样板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