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高中地理教学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2020-11-18 08:54李音瑶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李音瑶

【摘 要】在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如何选择课堂教学的探究案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此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本文从案例探究的实践和反思入手,分析了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核心素养;案例探究;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案例探究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地设计案例探究的教学过程,一直是教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上学年,笔者有幸先后听了三节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公开课。现将这三堂课中关于案例探究的设计和实施以及笔者的课堂观察和感悟写成一篇教研后记,敬请斧正。

一、三节公开课的案例探究选粹、笔者的课堂观察及感悟

【第一节公开课案例】

第一位教师教学资历深,常驻高三,这次是跨年级在高一开公开课。他的案例探究部分如下:

(由2018年3月浙江省绿色教育评估联盟试题卷第29题改编)探究“西三角经济圈:2017年12月6日,“西城高铁”全线开通运营,西安与成都的交通半径被缩减至四小时。

图1为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区域略图和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略)。

探究问题:渭河平原地区经济发达,交通运输量大,但内河航运并不发达,试分析其原因。

(一)笔者的课堂观察

根据自编学案上提供的图,学生找到了渭河平原。学生可以迅速地完成此看图环节。

为帮助学生理解内河航运的涵义,自编学案有醒目的“前提知识铺垫”。学生到此环节进入了探究主题。

部分学生关注到了自编学案关于水路运输的“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这一信息,结合所给图1,开始讨论。然而,图1中没有任何有关区域内的航道水位状况以及气象情况等信息的标注。——部分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此处明显受阻。

(二)笔者的感悟

这位教师常年奋战在高三,在将一些相对综合的高考复习类试题转化为探究案例时,对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的评判略显不足,没能提供必要的区域资料和知识背景,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没能深入、高效地开展。

【第二节公开课案例】

第二位教师教龄十年左右。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的探究,他的案例选择了常泰过江通道,主要探究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修?怎么修?修建之后的影响?

笔者感兴趣的是探究的第二个问题:怎么修。他的案例探究设计部分如下:

探究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布局该通道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并在图1中找出其布局的地理位置。

材料一:长江在常州段的江面宽度达2~4km,常州周边的跨长江大桥中泰州大桥跨江宽度长达2.8km,江阴大桥跨江宽度达到1.9km。

材料二:1960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有24米的通航高度,当长江汛期时,航运能力可能有所不足。2015年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开工,工程建成后,5万吨级海轮可从长江口直达南京港,10万吨级及以上海轮也可减载乘潮抵达。

材料三:长江在常州段深水航道截面图(略)

(一)笔者的课堂观察

“怎么修”,探究从过江通道的具体位置开始。有部分学生在教师给出的常州和泰兴地理位置图上标示了一条似直非直的线。显然这些学生对具体位置的探究要求不甚了解。另有些学生认真研究着位置图。

恰此时,黑板屏幕上出现了谷歌地图。常州和泰兴的基础底图上,现有的道路、政区、河流等图层被叠加其上。教师一边操作软件,一边循循善诱。从陆域上的与现有高速公路、铁路的接轨,到水域上保证深水航道等。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通路,思维的闸门顺势打开,场面热闹起来。

(二)笔者的感悟

这位教师在案例探究时,适时抛出支架式的问题,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探究的情境营造得直观、生动,使得学生眼界开阔,兴趣盎然。这充分反映了这位教师有较深厚的学科教学功底,有较娴熟的现代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有经验敢尝试,创新水平较高。

【第三节公开课案例】

第三位授课教师的教龄不满三年。他这节公开课的探究案例全部出自常州本土。给笔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对常州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这位教师给出的探究问题如下:

以下为常州市地铁线路规划图与2017年常州各区市人口分布表,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常州市模拟布局一个极具前景的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商业中心。

(一)笔者的课堂观察

本节公开课的探究案例取自乡土,这部分探究是课外实践和课堂展示的结合。学生图文并茂、有理有据地分组汇报了探究成果。当有个小组汇报完毕后,教师宣布:你们的设想,和城市未来的规划,不谋而合!当时课堂上的师生都表示惊叹。

(二)笔者的感悟

积极开发利用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乡土文化,感受家乡情怀,并学以致用。

二、对这三堂课中的案例探究教学的反思

四川师范大学李松林教授指出,“体验——反思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生机制,交互——整合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机制,扩展——变构则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机制”。要想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

(一)体验——反思

案例提供的问题情境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佳场域。如果案例选取的是学生不熟悉的区域环境,且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间有距离,怎么办?第一位教师选取的渭河平原,而常州地区的高一学生不熟悉,又缺乏相关区域地理知识。那么,教师在设计案例探究时,就要搭建情境和问题支架,给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探究渭河平原内河航运不发达的原因。再继续设问:基于上述的探究,我国哪些地区内河航运发达?这一小设问,是在体验基础上的反思,从具体的案例中体验,去尝试解决问题,再将获得的建构知识去参与新的探究活动,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在不断的体验和反思中,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得到优化,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得以不断地提高。

(二)交互——整合

在学生个人发展层面上,交互——整合多指学生包括经验、知识、技能、能力和品格等各种学科素养成分之间的有序聚集和有机整合。第三个案例探究中,教师先给学生分组,明确探究任务:在常州市区模拟布局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接着给出地铁线路规划图与2017年常州各区市人口分布表等,提供探究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呈现探究成果时,有学生主旨发言,有学生补充发言,预设的问题被突破后产生新问题,随时有新的动态教学资源产生,对探究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教师适度点评,适时点拨,适当引导。由此,在学科思维的统领下,学生的学习系统诸多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彼此联动,共同汇聚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之中。

(三)扩展——变构

第三节课的最后推出了绿色交通的主题,因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有序展开。笔者试图帮她续上这个探究案例。

探究主题——龙城永续生态缘 绿色交通千秋功

地铁?BRT?还有?未来常州的出行方式何去何从?

这时开放式探究主题,没有所谓的正确或标准答案。新的信息和更为复杂的问题情境会驱使学生激发探究和学习欲望,调整或改变原有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新旧学科核心素养成分加以融合,建构起新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开放式的案例探究,可以令学生的核心素养各成分得到数量和质量上的扩展,甚至是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就是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变构,从单一维度到多视角,其本质就是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与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分析三节公开课,以案例探析的形式探讨了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机制与培育路径[J].教程·教材·教法,2018(03).

猜你喜欢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