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2020-11-18 08:54季佳斐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融合

季佳斐

【摘 要】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为了适应新课改条件下对音乐课程提出的教育要求,教师需要不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乐器教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性。因此,本文将从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融合角度出发,分析现有教学方法的弊端,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乐器教学;小学音乐;融合

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音乐作为提升学生艺术涵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开始显露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反观现实教学情况,部分学校无法做到小学音乐课堂的“高效性”教学,不能发挥各种乐器,乃至音乐对新时代小学生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水平已经登上了新台阶,为保证下一代青少年的教育水平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实用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家长和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专业学科,更应该注重对高质量教学方式的应用。

(一)教学设备相对落后

调查研究表明,85.29%的学生都表示没有学过乐器,这说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设备存在缺失的情况。教学设备是实施教学手段的重要工具,教学设备的匮乏也反映着教学需求不足。音乐课堂教学设备不足,教具匮乏,很多的乐器课程学生只能听教师讲述理论,课堂氛围枯燥。各小学音乐器材数量较少,音乐器材大多只有三角铁、竖琴、手风琴、葫芦丝等简单的几种,学生也仅能欣赏,器材办公室中的音乐器材极为缺少。随着现代媒体教育手段的兴起,国家也推动了优质网络课程的普及,来辅助部分地区教师课堂教学,但由于教学设备的限制,难以共享这些优质的网络课程。目前,学校每周平均只有两节音乐课,而个别学校由于师资匮乏,一周一节,甚至是合堂。音乐课的形式也大都是教师演奏乐器带领学生演唱,这就是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所导致的一种落后的音乐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难以得到提高,更谈不上乐器教学。

(二)优秀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大多出现在乡村小学。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大多数乡村小学缺少专业的音乐教师和乐器设备。乡镇的学校也缺乏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薪资体系,人才培养工作缓慢。虽然在各项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农村整体的教师资源得到了改善,但文艺体育类教师资源还存在很大缺口,并且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较低,缺乏高素质的音乐人才,无法支持乡村教育的全面发展。师资力量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没有优质充足的师资力量,音乐教育就无从谈起。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城市教育资源愈加充足,教育条件及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优质师资力量充足,而县域乡镇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出现人才引进困难等情况,很多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基层工作,这也就使这些地区高素质音乐人才出现缺口。

二、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方法有效性研究

(一)完善音乐教育资源

上级教育部门可以推进资源共享,加大音乐课程改革落实力度,对一些音乐设备较为自由的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划拨给学校使用,将各小学的音乐教育纳入年度考核评测重要方面,通过会议文件等各种途径向各小学的主要负责人重申杜绝其他科目占用音乐课程的情况,每周音乐课程要适度增加。在教育检查方面,也要增加对音乐教学成果的检查,以此来提升各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要加大各城镇小学音乐设施的投入,满足各学校对音乐教学资源的需要,无论是教材方面还是乐器方面都应根据各学校的规模和学生的条件加以满足。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教育基金的倾斜之外,社会资源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企业的冠名赞助、社会各界的教育资金捐款等。这一过程中也必须保证资金的透明使用,专款专用,这样才能保证捐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此外,学校还要组织丰富的学生音乐课余生活,在学生活动中加入音乐元素,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音乐理念。

(二)教学常规化,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常规化其实就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依据。随着新课改的落地实施,音乐教学也越来越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在乐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绝非仅仅是让学生演奏指定曲目,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乐器演奏的同时了解该乐器的文化以及指定曲目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教师要在学生参与乐器演奏学习之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适合自己的乐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乐器学习中来。同时,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及时采纳学生提出的合理想法,要以学生的个人意愿为主,尽可能地开设不同种类的、个性鲜明的乐器课程,以展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课堂效率。

(三)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习惯

小学生有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往往会对更为新奇的教学方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乐器教学的时候,要探索更多更为新奇高效的课堂形式,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乐器并不只是学校强制学习的一门音乐科目,更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好乐器演奏不仅仅是学习项目的完成,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受益匪浅。在这种观念的引领下,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指引,高效率地完成乐器演奏的学习。

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小学生往往是第一次接触一种特定的乐器。对“零基础”的学生,如果教师在乐器教学时对学生的错误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学生就会把这种错误的演奏方式保留下来,这样不仅会影响到整体的演奏效果,更会对学生今后的乐器学习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教师在进行乐器教学时,要多次准确地提供正确示范,并一一仔细地纠正每一位学生的演奏方式和技巧,为学生的演奏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四)加强教学评价,增强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效果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等客观因素,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限,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有限。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提高乐器教学对小学生的吸引力。但小学生对初次看到的新鲜事物又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对乐器学习的求知欲。但长时间的枯燥练习很快会消耗掉学生的新鲜感,这时建立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就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和激励等手段来强化学生对乐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为活跃的课堂状态,提高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融合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音乐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开展乐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小学音乐课堂形式,对音乐教育模式的创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以红.乐器教学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7(11).

[2]蔣美莲.小学音乐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J].黑河教育,2018(01).

[3]许燕红.小学音乐课堂陶笛初始教学的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23).

[4]尤舒华.乐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应用[J].中国教师,2015(S2).

[5]张同宇.小学音乐课堂乐器教学实践研究与思考[J].北方音乐,2018(04).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