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的逻辑关系初探

2020-11-29 12:11
创造 2020年2期
关键词:权力观政党权力

(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治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领导中华民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政党学说,确立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其中,“群众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和“执政之源”;“权力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向;“党员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观”、“权力观”过程中的理论自觉、身份自觉、使命自觉和实践自觉。

一、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最高意义上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在实践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造客体来解放和发展作为主体的自己。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为现实基础,逐步确立并完善了自身关于人民群众的一系列观点和主张,形成系统而成熟的群众观,主要包括:

(一)坚持解放全人类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一直有人在问共产主义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并没有做出详尽的描述,只是提到了几条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其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最为根本的原则和目标。中国共产党是这条根本原则的忠实履行者,她以崇高的情怀和伟大的力量,领导中国人民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其他政党从未实现过的对生产资料占有和使用关系的革命,实现了对广大劳动人民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组织动员,极大地促进了他们的解放发展。

(二)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民作为主体和事业的支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唯物史观关于历史创造者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只不过,这里的“服务”不能仅仅理解为狭义的为人民做事,使人民受益的态度和活动。从本质上讲,这里的“服务”更是指一种满足人民群众自身难以自我满足,且其他政党难以使之满足的根本需求。放在人民群众个体和全人类解放的视域中考察,这种根本需求,是一种被充分组织和动员起来的需求,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和能力有机会得到全面开发的需求,更是一种人生一世燃烧殆尽,最终要达到自身价值高度实现,并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需求。

(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即“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和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身的解放者。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需要明确的是,中国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为创造并给予人民的,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下,共产党员包括党的领袖,作为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她是实现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

(四)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这条群众路线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在执行层面最为简洁生动的体现。虽然,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但是党的群众路线所强调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其实质均可以解读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潜力和能力,以此为基础才能使人民群众实现其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所能做到的一切,也是因为依靠了人民群众的无限潜力和能力,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理念、政策和行动中,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成为一种合乎必然的逻辑路线。

二、中国共产党的权力观

“权力观是人们对待权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党的权力观植根于党的群众观,体现着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向。因此,党的组织和党员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其能否正确理解“群众观”和自身“党员观”的试金石。

(一)权力是服务群众的能力。政党的权力可以概括为领导权或执政权。唯物史观认为,政党和政权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它们的性质如何,取决于政党和政权所维护的阶级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之“权”源自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以及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代表的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权力之“力”是服务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能力和服务生产资料所有者,即人民群众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伟大历程中,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视野和能力,她通过优化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的“物”与“人”的关系,提高了开发物和发展人的效率,形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空前整合力和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动员力。

(二)权力是服务群众的资源。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具体讲,人民拥有一切权力的基础是人民拥有“一切”,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生产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生产资料是权力的本质和源泉。在这里,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有序的展开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基础,人民群众对生产资料是“占有”关系,因此人民群众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是服务的关系,一方面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另一方面服务和优化人民群众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同时降低生产资料开发的成本,提高生产资料使用的效率,扩大生产资料配置的公平,这是中国共产党权力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权力需要规范的行使。在行使权力服务群众的过程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要遵守宪法和法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2]另一方面,要遵从党章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强化党章意识,在党章党规范围内规范的行使权力。党章党规要求和宪法法律要求并不冲突,党章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法规的要求更高,党员的言行不仅要严格遵守宪法法律,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党规。

(四)权力需要严格的监督。要让权力充分在阳光下运行,这里的“阳光”,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内心阳光”,要强化党内和党员的自我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另一方面,是“环境阳光”,党的组织和党员所行使的权力,要自觉主动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对待权力,要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通过内外监督,把权力关进党性和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以权谋私。

三、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观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党的机体的细胞,也是党的群众观和权力观的践行主体。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新时代,如何确保中国共产党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需要全体党员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新时代的合格党员,怎样做新时代的合格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中自觉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为此,要明确四个自觉:

(一)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党员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据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变化,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强化理论自觉。首先,是自觉以科学的理性把握世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并认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次,理论自觉必须建立在民族文化自信自觉的基础之上,要自觉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再有,理论自觉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生动实践,在实践中自觉增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同理心和温度感,主动破解实践难题。

(二)身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员首先要牢记自己在党旗下宣过誓,要自觉用入党誓词约束自己,这种身份自觉是党员进行自我认知、开展实践工作,进而强化其党员观的重要基础。党员的身份自觉,首先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意识。“党性意识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党员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的准绳,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3]。党员的身份自觉也来源于宗旨意识,需要以“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4]来衡量自身;党员的身份自觉还来源于党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传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培育和铸造的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5]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把革命先辈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新时代每一名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使命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员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共产党员的使命自觉,首先体现在自觉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情怀,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把对人民的责任扛肩头,做好人民群众的“公仆”。另外,共产党员的使命自觉还体现在自觉肩负起为民族谋复兴的责任和担当。在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过程中,共产党员曾经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流血牺牲,正在为人民幸福、国家富裕而鞠躬尽瘁,还要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类解放而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以“舍我其谁”的魄力,担当起时代重任,保持政治本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做到为民服务、对党忠诚、为国尽责。

(四)实践自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党员的实践自觉是党员理论自觉、身份自觉和使命自觉的最终体现,其核心标准是在实践中永远“保持先进性”。马克思讲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6]每一名共产党员只有正确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有效地解决时代问题,才能够把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员要在实践中自觉地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解决问题,最终为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发展解决问题。在自觉的实践活动中,共产党员与他们解决的问题之间,构成了实践活动所特有的对象化关系,即党员主体与问题客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了党员主体对问题客体的解决和超越,既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主观世界,提升了党员的实践主体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并在自觉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并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四、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的逻辑关系

在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理清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在理论、逻辑、内涵和实践层面的内在关系,对从党员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明确并自觉践行初心和使命,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互撑。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会带来信仰上的坚定,而只有信仰上的坚定,才会带来身份上的自觉。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有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尤其是三者共同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断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人自身的主体能力。最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人类的解放”等理论命题将与实践命题实现统一,人类经“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一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的深刻理论基础。另外,唯物史观还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需要相应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其中经济条件是基础,政治条件是经济条件发挥作用的必要保障。换句话讲,人民群众要更好地发挥创造历史的作用,要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就必须有效地组织起来,以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且最显公平的方式不断优化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组织,她以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的主体能力,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己任,并将其上升为自身的最高纲领。在这一点上,人民群众难以自发地形成高效的合力,必须依靠相应共同体的领导力来保证人民群众在思想层面的统一性和行动层面的效率性。

为此,“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7]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党员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而真正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的理论成果,能够自觉地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进行总结,了解毛泽东、刘少奇、陈云、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关人民群众和党员队伍建设的理论,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章》,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新中国国史。同时,在学习中要“反对种种错误的历史观点。要反对以重写历史之名,污蔑英雄人物的历史虚无主义。”[8]

(二)逻辑互恰。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并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需要处理好群众、阶级、政党(包括领袖)的关系。所以,中国共产党权力观和党员观的形成,在理论上必定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在实践中必须以群众观为起点,在逻辑上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处于其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的实质和核心位置。首先,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属于一定阶级的群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贯穿其中的是生产关系中,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一切经济关系、政治关系,进而形成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也形成以阶级身份存在的人民群众现实活动的逻辑史。其次,在现代政党政治实践中,阶级的活动是通过政党来组织领导的,先进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活动要受到其自身“先锋队”即政党的影响。在这一点上,由于人民群众主体权力的让渡,而形成了政党服务本阶级群众的公共“权力”,同时也形成政党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应有的“为人民服务”的自觉。也就是说,人民群众赋予政党相应的权力,并使政党的成员形成特定的身份自觉,是人民群众有组织地解放发展自身的内在需求,而政党的权力和身份自觉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党对阶级和群众从根本上说是代表、依靠和服务的关系。

为此,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需要进一步明确,“唯物史观确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尊重每个普通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认为离开了每个普通个人的基础性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任何历史事业都不可能成功。”[9]首先,中国共产党要在为民执政的实践中着眼于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强化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制定和坚决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动员力。其次,中国共产党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时,要坚持依法执政的基本领导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善于使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上升为法定程序,并成为体现国家的意志的法律法规,从而自觉地把党的领导活动纳入制度轨道。再有,中国共产党在行使服务人民的权力时,还应注重发挥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作用,尤其是在强调党员个体对组织和中央的绝对服从的同时,也应该在党内充分发挥党员个体的主体作用,使每一名党员都能在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过程中保持理论自觉、身份自觉、使命自觉和实践自觉,在党组织中汇集意见、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科学决策、敢于担责。

(三)内涵互融。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三者不仅理论互撑、逻辑互恰,而且内涵也是融合的。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包括党员对党的最高理想和最高纲领、党的根本宗旨、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等问题理解和把握而形成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权力观实际上是围绕群众观进一步明确了党员的权力是服务群众的能力、是服务群众的资源,党员的权力需要规范行使,党员的权力需要严格的监督等有关权力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观是党员对自身明确的理论自觉、身份自觉、使命自觉和实践自觉。具体来讲,涉及到以下几个综合性问题:一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与践行根本宗旨相融合;二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相融合;三是立足于新时代与保持革命传统相融合;四是要求党员开拓新路与不忘初心相融合;五是严格党员管理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相融合;六是强调党员对党忠诚老实与勇于担当相融合;七是强化党员先进的阶级与体现党员自身的民族性相融合;八是坚守党员政治品格与提升道德品格相融合。

为此,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需要进一步明确党的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三观”的有机性和整体性,并在党员队伍和党员个体自身建设中,形成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深刻内力,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新的抓手。首先,要以党的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为党建研究的重点,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史党建研究提供一个由“机体”转向“细胞”的精细化研究视角,把党史党建关注视野转向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个体。其次,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由“关键少数”向全党的每一个细胞推进的实践趋势和逻辑必然。强化中国共产党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升党员队伍质量、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内在逻辑,总结其中的规律和特点。再有,不断强化党员的初心坚守和使命担当,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形成的具体历程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最后,端正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群众观,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强化党员个体自身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员自身建设和自我要求的必修课,使之成为各基层党建工作由全面推进向全面提升的客观趋势。

(四)实践互通。中国共产党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是每一名党员对待群众问题、自身权利问题和自我初心使命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的形成来源于党作为实践主体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活动,同时又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接受检验和发展,最终是以实现民族复兴进而实现共产主义为实践目的。在这个前后相继的历史过程中,践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相互交融、相互贯通,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每一名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建功立业的基本要求。其次,需要每一名党员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区别于其他政党坚持的最牢固,实践效果最好,最受人民爱戴和拥护的根本原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民”二字分量最重。再有,需要每一名党员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既不因为党领导中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而妄自尊大,也不因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国内外艰难险阻而畏惧退缩,心中装着人民,善用手中权力,不忘初心使命,永远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鲜明提出要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增强“四个意识”,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与这个伟大的历程相适应,全党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也成为当下和今后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实践需求。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开展的一系列党内教育活动,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清晰的脉络,即这一系列党内教育发端于以端正党员领导干部“群众观”为目的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而开展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为目的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继而开展以明确党员“党员观”为目的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在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视域中推进党的群众观、权力观、党员观一体化、系统化为目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些主题教育全面而系统地向全党提出了明确、检视、践行群众观、权力观和党员观的实践要求,从而使中国共产党无论在组织上,还是“关键少数”,或是每一个党员个体,都能够在新时代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姿态,守初心、担使命,不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猜你喜欢
权力观政党权力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民营金融权力榜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简述权力观对现实的影响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权力的网络
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第一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