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思维引向深处
——统编版教材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基本策略

2020-12-02 17:30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蔡晓明
青年心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小马批判性松鼠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黄岐中心小学 蔡晓明

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被认为是指学习能力,而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的能力则是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读出什么、是不是真的、我怎么看、有没有更好的”等问题的思考,“能识见、会评判”的思辨过程都属于“发展与提升”层级,也就是高阶思维。我国战国时期《礼记·中庸》中记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然后踏踏实实地实行。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鼓励学生勇于怀疑、审视,让每一个人都能很自信地将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达出来,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减少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侧重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更加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从低学段到高学段教材中多处渗透思辨能力培养的内容。那么如何利用好教材把思辨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堂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呢?

一、激发批判性反思,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提到批判性总是充满火药味,容易让人联想到电视剧里刀光剑影、短兵相接的场面。其实语文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总是被动地接受,靠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性的训练,学习形式单一,思维方式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导致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创造力被扼杀,这种学习方式是“静态”的,学生的学习难以转化为能力及素养 。而批判性学习是动态的,它强调反思、创造、质疑和自主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分析、综合、假设、推理和验证的过程,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学习,将学习内化为语文素养,滋养内心,丰富人生。

统编版教材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渗透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深度地思考。以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为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要明白故事的道理就可以:别人说的对不对,要动脑筋思考,并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统编版教材的编者并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在课后题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故事,结合课后第三题,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再阐述理由。

第一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说谎了。

这个说法显然是错误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牛身材高大,河水对于老牛来说很浅,刚没过小腿,很容易 过河。而松鼠矮小,河水对于松鼠来说很深,它还亲眼看见自己的同伴淹死在河里,对河水更加恐惧,所以当小马问它时,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老牛和松鼠对小马说的话都对,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由于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不是撒谎。

第二句:小马向很多动物请教,是对的。

这个说法是对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体会,发散思维,比如: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向周围有经验的人虚心请教;有不会做的题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

第三句: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

这个说法是对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根据老牛、松鼠、小马的自身特点来推测,还可以结合动画演示等手段,归纳出小马的结论是正确的。

第四句: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别人说的话是对还是错,不能人云亦云,自己首先要动脑筋想一想,很多时候别人说的话是对的,也不能一概地认为别人说的话都是对的,但是也没有必要什么事都自己亲自尝试,去印证。小马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判断正误,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步可以明辨是非。

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文本内容与课后习题相结合,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和回顾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想法,分析别人说的话是对还是错等方法,教给学生分析、质疑、表达的能力。教学中紧扣文本内容、内在联系、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充分表达挖掘自己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与他人的思维不断碰撞,思维在表达中会越来越清晰、深刻,从而引向了思维的深处。在倾听学生表达时教师要保持平常心态,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聆听与众不同的声音,将批判性思维在课后习题中埋下生长的种子。

二、引导学生分析事物的多面性,培养思辨能力

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全面了解事物的各个要素,以及诸元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成为生命的成长和生发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文本中两者事物的相互矛盾将思维引向深处。以三年级上册二单元中《鹿角和鹿腿》一文为例,这个单元是以“寓言故事”为主题,一共编排了四则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懂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鹿角和鹿腿》故事的道理蕴藏在故事情节之中。故事的高潮主要集中在第5 至第6 自然段的描写上,以鹿的“警觉—发现—逃生—遇险—再逃生”的顺序展开,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再现了狮口逃生的惊险画面和鹿的心情变化。故事采用鹿“狮口逃生”前后心情变化为鲜明对比,“狮口逃生”前,鹿在湖边欣赏自己美丽的角,抱怨腿难看;“狮口逃生”后,鹿对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产生了新的认识。

这则寓言故事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思想来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都有各自的价值与局限。这则寓言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只好恶于事物表面的美与丑,更要关注它的实用价值,鹿角虽然美丽但是在危险时刻却不能救鹿,鹿腿难看却能救命,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对于美或丑的事物,也不能一概地欣赏或否定。我在实际的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老师曲解了故事的道理,认为美的事物好看不适用,实用的都不好看。为了避免走入误区,在《教师用书》中特意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具体解释,即“美也是有价值的”,想一想生活中美与智慧并存,美与价值并存的事例也不少,比如:评选“世界小姐”,入选的美女个个都是美丽与智慧的化身,让人赏心悦目的同时惊叹她们的聪明才智;张家界风景区景色优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去游玩,同时为当地政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美与价值并存的实例。所以说美与实用在特定情况下,是各有各的价值,不能一棒子打死,分析任何事情走向某个极端都是错误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在语文实践中培养思辨能力

统编版教材在口语交际课中,不同年段思辨能力的训练侧重点不同,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注意说话的语气》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想想别人说的是否有道理,尊重不同的想法,学会分辨出他人话语中的错误和言外之意,说话时不仅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还能听明白对方的意思并进行分析判断,与一年级下册《使用礼貌用语向他人求助》相比,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认真听,会分辨他人言语中蕴含的意思。

四年级开始强调围绕话题发表看法,不跑题,不重复别人说的话。六年级下册“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教材”“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是第四学段的阅读与习作目标。为了让学生适应文体转换,在六年级下册最后一个单元安排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较为浅显的议论文,在口语交际内容中安排了“同读一本书”旨在引导学生判读别人的话是否理由充分,在“辩论”中用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要做到有说服力。统编版教材在口语交际课编排中呈螺旋上升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使层次不断提高。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课堂中思辨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不断地发生碰撞,迸发出更有高度的想法和思路,让人豁然开朗,这对学生思维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对思维能力的拓展也有益处。

除了口语交际课,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段落中的表达方式和立意等质疑问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思维碰撞中引向更加深入地思考,逐步培养思辨能力。对同学的发言可以恰当地评价,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在修改习作时,评价自己或者他人习作的布局谋篇和立意、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否恰当,初步运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评价。在思辨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文本信息的被动吸收者,而是在一步一步将思维引向深处,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

统编版教材是以学生思维发展为重的文本思维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在不断创设、置换、对比与辨析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反思和重构,为今后的学习深造和对客观事物的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小马批判性松鼠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骄傲的小马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小松鼠
松鼠
勤劳的小马
松鼠
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