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20-12-02 17:30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何爱娟
青年心理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数轴直线分数

福建省福清市实验小学 何爱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成为了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间多维度互动的富有生命活力的一项活动,师生共同追寻知识“怎么来”“是什么”“为什么”“去哪里”,从中积累了宝贵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在追寻知识“怎么来”的活动中,提升生活经验为数学经验

明明是身边随处可见的计量单位,到课堂上却变得抽象难懂。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这些计量单位未曾从数学的角度去认知,没有用数学的眼光去解读过。对此,教师就该带领学生在追寻知识“怎么来”的活动中,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使得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数学活动。第一层次:以复习厘米知识为切入点,为1 米的认识提供对比的参照物。让学生比画1 厘米的长度,再借助学生尺准确比画5 厘米、10 厘米、20 厘米。接着,教师问:“能用你们的学生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吗?”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发现了厘米的局限性,由此,引发了“米”的产生。第二层次:借助米尺,横看1 米有多长,竖看1 米有多高,准确体会1 米的长度。再用20 厘米的学生尺估一估1 米有几个20厘米,再测量验证,从中归纳出1 米就是100 厘米。第三层次:利用身体尺如一拃、一脚、一步、一庹、同学肩宽来测量体验1 米有几个身体尺。第四层次:找身边的哪些物体大约是1 米。

通过一系列富有深度的数学活动,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在观察、操作、比较、推理、转化、想象中积累了关于“米”的经验,将生活中对“米”粗线条的感知内化为精细化系统化数学化的“米”的知识,将生活经验升华为数学经验。

二、在追寻知识“是什么”的活动中,完善原始经验为再生经验

对于一些数学概念的教学设计,教师要转换视角,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从不同维度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追寻知识“是什么”的活动中,不断地积累完善原始经验为再生经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一看到“分数”,首先感觉到它是一个数,教师就从学生的共性为切入点,把分数纳入“数”的系统中进行教学。逐步出示“月饼”——1块、2 块、3 块、4 块,再出示一条数轴,并标上这些数,引导学生思考“在0和1 之间,是不是还有别的数”。学生在这过程中,逐渐进入学习的活动中,开始探究“0 和1 之间是不是还有数”“是什么数”“在哪里”——分数的研究就此拉开序幕。而不同学生对分数的体验是不同的。对此,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对于“分数是什么”的活动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入手,展示学生的“同中有异”,即让学生用同样的一张纸折出的不同的四分之一。接着,让学生“异中求同”,各个小组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纸都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再变换操作的主体,不再是一个物体,而是许多物体,如分别圈出一堆4 个、8 个、12 个棒棒糖的四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这许许多多的四分之一,感悟“变中不变”思想。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多维度多层 次切换的活动,通过对变化过程的分析、抽象、概括,加深学生对分数“是什么”的理解,让学生在起始阶段建立起对分数的原始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渐渐地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层建构完善原始经验成为更厚实的再生经验。

三、在追寻知识“为什么”的活动中,提炼出概括性经验

学习就是为了要答疑解惑,而这“惑”就是知识中的“为什么”。而没有启动学生追寻知识“为什么”的数学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哲学家杜威说:“一个孩子如果只是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他在这个行动后进行了反思‘为什么’,认识到手指伸进火焰会烫伤,并因此作出判断——不能把手伸进火里,这才是经验的获得。”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能引发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追寻知识背后的“为什么”,让学生在经历中有体验,在体验中有思考,在思考中生成概括性经验。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时,学生解题的难点在于:总是鸡兔头数符合了要求,脚数却不能符合要求,而当脚数符合要求时,头数却不能符合要求。教学时,要让学生经历这样的“碰壁”过程,即让学生“把手伸进火里”,引导学生猜一猜,鸡、兔各有几只?学生一般先从符合头数入手去猜,如当学生猜鸡有6 只,兔有2 只时,学生验证后发现这样的脚才20 只,猜测错误。至此,学生只是“把手伸进火里感觉到痛了”,这仅仅经历了数学的活动,接着,教师故作惊讶“为什么才20 只脚?”这一问,无疑就是引发了学生思考的触点,学生开始反思、经验的苗头开始萌芽了,“脚变少了,那得多数兔少数鸡,才能让脚变多”,这就是建立起了“脚少了”与鸡兔只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鸡兔的只数作出调整,直到找到鸡兔的只数和脚数同时符合题意,此时的经验已经初具雏形了。同时,教师用表格把学生猜测的数量逐个列举出来,从表格中能发现脚与头之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学生就此提炼出概括性经验,为列式扫清思路障碍。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了经验,以后再解决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不仅仅是套用解题公式,他是真正明白每一步列式中所包含的前因后果,并且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概括性经验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四、在追寻知识“去哪里”的活动中,建构系统化的数学经验

数学的很多知识呈网状交织。而教师要引导学生追寻知识“从哪里来”“去哪里”,做知识的“管道疏通员”,理顺知识间的关系,盘活知识网络,让知识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数学经验。

例如:教完“线段直线射线”后,学生提出疑问“生活中有没有直线的例子呢?”生活中找不到贴切的直线原型,那直线的知识的落脚点该“去哪里”呢?这时,教师巧妙地引入数轴,出示数轴,标上数字0、1、2、3、4……学生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从而发现数轴上的数字和数轴都能不断地向右无限地延伸。同样的道理,换个方向思考,数轴上的数字和轴也都能不断地向右无限地延伸,从而发现数轴上既有线段和射线还有直线。这样的设计,依托数的无限过渡到数轴的无限,最后引申到直线的无限,在纯数学的环境中找到直线的归宿。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不断地趋于立体化、系统化,学生在这追根寻源的探索中,建构系统化的数学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是一个文火慢炖逐步感受内化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进入活动的情境中,在对知识不断地探寻中,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刻、由片面到全面的认知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完整的经验再生、经验修正、经验明晰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完善。

猜你喜欢
数轴直线分数
分数的由来
画直线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画直线
如何学好数轴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
你喜欢直线吗?
奇妙分数与特殊数列自动生成
“实数”检测题
数轴上的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