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体系建构及研究

2020-12-07 10:52刘婷婷徐慧敏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校本化课程实施教学策略

刘婷婷 徐慧敏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但由于国家课程“普适性”的特点,学生在知识背景、技能结构、内化理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难都顾及到。要想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教师需要挖掘更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方式方法、活动内容和活动模式。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改善了单一且固定的知识体系和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局限性,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活动、合作学习、应用实践等其他部分相融合,与其它学科其它知识体系相整合,面向学生周围鲜活的世界,让学生因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而变得灵动、智慧、丰富,有效促进了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引导其形成积极的正确的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校本化;课程实施;教学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基础学习阶段,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不断改革和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建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它通过构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内容适恰、贴切生活的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让信息技术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最终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目标。

一、建构原则

在坚持国家课程的目标、要求前提下,实现国家层面的课程内容转化为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信息技术活动,必须把握好课程校本化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务求实用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教学从属于教学目标,必须以务求实用原则为第一原则。任何教学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控课堂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认知发展原则

小学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需关注学生的感知、思维、内化等认知发展。遵循小学生认知发展原则,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路径,可以使学生的感性经历与理性认知有机融合。

二、实施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在学校层面对课程的二次加工,是以学校为本位,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对国家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相对,但又更符合学校教学实施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教学理念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教学是以学科教学为本位,素质教育为目标,先进理论为指导,特定教学目标为指向进行的,背后有一定的教学理念作为支撑,以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具体可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

(二)教学策略

由于国家课程注重的是“普适性”,因此它的定位标准不会太高,框架也比较固定,很难考虑到教情、学情、校情存在的差异,对学生的知识背景、技能结构、内化理解、体验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很难都顾及到,不同学校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也都不同。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恰的校本化教学策略就显得由为重要。

1.基于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依据学生所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权威性。这就意味着校本化的课程教学必须遵从并满足国家的整体教学需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在实施校本化课堂时,必须确保学生掌握国家课程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并指向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实施校本化课程教学时,要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忽视国家课程的实施,又不能仅限于“双基”的发展,要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创造的培养,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2.迁移内化学习

迁移是一种学习的内化过程,而这种内化过程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加认知发展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掌握了学习方法,但不能将其应用到具体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认知结构理论,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需因地适宜创设适合学生的迁移情境,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灵活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提供使用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使迁移积极地发生,让学生能在新问题或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能力的内化迁移则显得更为重要。人的各种思维能力如观察、分析、想象、概括、比较、推理、判断等,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而这些能力在不同的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一种能力的增强,也无形中促进了其他的思维能力。知识的直接效用并不是最重要的,强调学习内容的同时,更要关注对学生各种能力的锻炼及培养。各种能力相辅相成,迁移内化,融会贯通才是重要的。

3.依托文化资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仅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要把知识和精神联系起来。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校本化的构建实施可以更好地发掘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结合人文、环境、情怀、历史、特产、校情等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受本地文化、内化情感态度,让学生因为信息技术的学习而变得充满智慧、懂得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宜兴依山傍水,素有“陶都”的美称。以四年级WPS教学为例,把可利用的当地文化作为着眼点,对这些素材进行收集、调研、整合及实践,便可探寻出一套完整的WPS校本化课程结构。信息技术校本化的构建实施,是对国家课程的延伸,它让学生在感到新奇和熟悉的同时,多感官内化当地文化,并引发学生对生活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4.关注学习品质

学生的学习品质包括学习的态度、习惯、能力等。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教学的实施必须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从而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識。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的关键。例如,在学习语言编程时,学生写命令时容易出现错误,这往往与他们缺乏正确的计算思维习惯有关。教师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教授学生发现、探究、归纳的学习方法,使其学会分析、理解、调试命令,要在教学中渗透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以发展学生程序设计和计算思维能力。

其次,建构以学习品质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呈现课程校本化特有的教学形态;如何引发学生的新思考、新需求、新方法;如何在情境与教学之间架起适宜的桥梁;如何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想共鸣;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需要的是一个循思维之序,适教学之度、探情智之意的课堂。

5.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需努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信息技术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信息技术学习的归宿。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学生的生活背景、资源、经验中选取相应的题材,把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以学生学习的需求、思考、尝试为线路,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和学情,鼓励他们在活动中探究学习,让他们亲身经历解决、应用、拓展实际问题。校本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与情感需求;生活与学习体验;沟通合作与互动创生;情感共鸣与思维共振……只有将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学习过程,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不断丰富、发展、创新,赋予教材以生命,才能使得教学价值最大化,让学生朝着具有个性化学习能力的个体发展。

无论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教育教学的实施,其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小学信息技术校本化课程的实施是对国家课程的调整和完善,是在原有教学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升华,以不可替代的优势发挥其内在价值,促使学生个性成长、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茂.课程的校本化与学校文化传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9).

[2]彭怡.学校课程校本化建设的走向[J].江苏教育研究,2016(Z4).

[3]熊梅.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08(12).

[4]罗忠兴.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建设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6(34).

[5]伍丹,郭强.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未来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7(14).

猜你喜欢
校本化课程实施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研究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探究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