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主题学习 推动素养提升

2020-12-07 10:52杨茜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题学习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杨茜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模式产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教师群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希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之余,带给他们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与思维碰撞。在此背景下,主题学习模式逐渐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并受到广泛推崇。本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尝试对新时期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与应用展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语文素养

所谓主题学习,指的是基于特定教学理论与思想的指导,将教与学的不同要素进行协调和统一,从而稳定融入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从学科性质来看,语文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统一。而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采用的“讲读式”教学方法,是在以单篇文章为核心,对文本反复剖析的基础上展开的。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知识经验,却难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重视工具性而轻视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陷入了发展失衡的危机之中。在此背景下,“主题学习”的概念便应运而生。它旨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唤醒学生的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重申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着力于主题学习,来推动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成长呢?下文就对此展开探讨。

一、针对课标要求,参照单元主题,为语文学习拟一个“好”主题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而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题学习也沿袭了这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在小学语文的主题学习中,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学习程度的强弱以及兴趣爱好的导向,都是课堂规划的重要依据。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则在其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负责整合主题、设计学案、规划课堂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等一系列的任务。在此之中,主题的拟定工作便显得格外受人瞩目。好的学习主题,能扩大学生语文活动的参与面,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主题过于宽泛或狭隘,往往会导致教学目标的设立也跟着模糊、杂乱,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因此,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的第一步便是“确立主题”。教师需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南,再参照现有教材的单元主题,抓住每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点和语文要素的安排,来设立一个既契合学生认知特点、又符合教学目标的学习主题。简单来说,即“课标为参考,单元为骨干,能力训练是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教学任务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例如,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重视字词训练,引导学生在会认、会读、会写和理解的基础上会用,那么这一阶段的学习主题就应集中于“知识奠基,情感启蒙”的方向。而在中高年级,教材所包含的语言能力训练点更加密集,如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对内容的把握,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品味作者的语言特色,等等,学习主题的拟定也要随之细化。以统编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为例。这篇文章的课后习题有一项是让学生列举“现在懒惰,将来难过”的生活事例。仔细分析,它所考查的应该是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教师遵照这一要素,可以将“透过寓言看现实”作为学习主题,选取相关文本并引入课堂,带领学生在不同寓言故事中发掘生活经验,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汲取营养。

二、整合课外文本,做好导入工作,将阅读材料合理穿插到课堂教学中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学生若想真正步入主题学习的情境中,充分感受其内涵,那么阅读是他们的必经之路。丰富多样的文本材料,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他们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打下基础。这也意味着主题学习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围着教材仅有的几篇文章打转。教师必须根据主题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入适量的课外文本,并选择合理的时机将其穿插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一来,主题学习的流程便可解读为:确定主题——以文带文——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综合性实践活动。在选择文本前,教師须认真研读教材中每单元的导读内容,了解单元的训练重点以及阅读的着眼点,再以此为基础进行“1+X”模式的文本选择。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读语采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倘若仔细品味咀嚼,可以定位为“山水”“风景”“游览”等关键词,再阅读导读要求,则包含“边读边想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和“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两项。课文如《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都是对风景刻画极为细致,且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基于这种考量,教师可以选择冰心的散文《一日的春光》,阅读顺序放在《观潮》《走月亮》之后,并将徐志摩的诗歌《沪杭车中》、郭沫若的现代诗《天上的街市》放在《现代诗二首》之后,使学生在不同类型的文本中感悟、理解并归纳其特点,实现阅读素养的提高。而在此过程中,“感受自然”的单元主题被无限放大,能带给学生更广的阅读视野,更深的情感熏陶,主题学习的价值至此得以凸显。

三、课前充分预习,课中灵活安排,确保主题阅读时间充裕且高效

主题学习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教师若想落实每一项教学目标,达到面面俱到的效果,课程时间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譬如一节语文课程,在指导学生开展主题学习后,教师既要顾及基础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新的语文知识进行归纳,还要点拨学生的阅读方法,回答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疑问……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主题学习的实效性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理解和感知,与此同时,还应设立明晰的课程目标,找准自己的教学重点,然后严谨执行。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呢?答案是课前的有效预习和课中导读的有效指引。以预习为例,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主动提问题,然后保留疑问,到课堂阅读中寻找答案。例如,在预习《将相和》一文后,学生大致清楚故事的主人公是蔺相如与廉颇,也就是题目中的“将”和“相”。但课文的笔墨似乎大部分都用来渲染蔺相如了,两人和好的情节反而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这又是为什么呢?疑问生成后,学生便有足够的驱动力在主题学习中进行探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又可以指引学生快速把握重点,少走冤枉路,教学成效便可以得到明显提升。

四、搭建学习平台,引领课下活动,保障学生有机会后续深入学习

所谓“实践出真知”,为了巩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保障他们的后续学习,教师需要围绕主题学习开展一系列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而在学习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应有充分的自主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中获得对阅读的直接体验。例如,针对高年级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古文也能变鲜活”作为主题,让学生以《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等篇章为例,确定不同的主题活动,如将文言文改编为情景剧、为文言文配音或配插图,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课下学习平台的搭建,引领学生参与互动,将学习智慧分享和传播出去,便可轻松达到1+1>2的效果。

综上所述,主题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价值。语文教师不仅要明确主题学习的重要性,还要积极利用它来丰富语文的教学实践,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国权.推进语文主题学习 夯实学生习作基础——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践与探究[J].作文教学研究,2016(3).

[2]韦少萍.小学语文主题学习探究[J].速读,2018(12).

猜你喜欢
主题学习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探究
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模式和结构组织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