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

2020-12-07 10:52黄湘英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教学体系小学数学

黄湘英

【摘 要】课堂教学无论是从传统的视角,还是站在新课程的教学前沿,目的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层次,建立一套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是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笔者经过几年的潜心思索,把自己尝试的教学过程称作“回顾-探究-巩固-提高”法。现以“圆柱的表面积”课堂教学为例,浅谈对这种模式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以求证于方家。

【关键词】“圆柱的表面积”;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一、回顾

回顾,即复习旧课。数学比其它任何学科的新旧知识衔接性都要强。在板书课题前,笔者设计了几道回顾题:(1)圆的周长公式是: 。(2)圆的面积公式是: 。(3)要求出圆的周长或面积首要应该知道什么?(4)圆柱体的特征是什么?(5)长方体的表面积是指: 。因而圆柱体的表面积也就是: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回顾的关键在于设计。首先,时间要适当,一般在5-10分钟之内;其次,回顾的内容一是要层次清楚,紧扣新课内容,为新授知识做铺垫。本课回顾第(1)(2)(3)题,一是为了圆的知识,二是有利于学困生加深印象;第(4)题为强化圆柱体特征,为新知识做伏笔;第(5)题则因势导入新课。这样的回顾,一环扣一环,学生完成后,便自然地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在复习旧知和预授新知的过程中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自然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能在数学教师的引导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位教师都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本班学生能够接受的“回顾”形式与内容,力求有效提升课前准备环节的教学效果,为整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

探究,即新授,是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核心。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步骤。

1.设题

圆柱的底面积是圆,我们已经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而圆柱的侧面是曲面,那应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设题”环节是一个要求技巧性很强的步骤,需要授课教师提前调研学情,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就必然能够得到保证。

2.探究

(1)摸模型。猜想,这个曲面是否可以变成其它形状?

(2)做圆柱。请同学们在茶杯上包上纸,看此图纸的形状。

(3)剪圆柱。拿出事先准备的圆柱,从侧面剪开,观察是什么形状。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是新知探求的重要环节,其能否顺利开展是保证本堂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按照授课教师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探求未知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动手的学生会轻而易举地获得切身的求知体会,会在脑海中迅速构建起新知的知识架构,同时对没有弄懂的知识点还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3.结论

(1)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高。即S侧=CH。

(2)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即S表=S侧+2S底。

探究层面教学一方面要把知识的联系、发生、发展、运动同學生思维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尽量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联系、思考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处理好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把猜想、尝试、思考的结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共识,并正确地规范知识要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观察学生用纸圈茶杯时发现,学生圈的方法五花八门,且所用纸的形状也不同。在剪圆柱侧面时,剪的线路不同,得出的形状有可能是正方形,也有可能是长方形,还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及时规范学生的方法。在学生用茶杯时,有几位同学圈的方法一样,得出的图形也是长方形,但同一个茶杯用纸的长度都不一样。几位同学因此发生争论,对此,笔者引导学生仔细对比圈的过程,他们很快发现,原来甲同学用茶杯衔接处更多,乙同学茶杯衔接处用的更少。这种方法既解释了疑问,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设计意图:“探究”环节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展开。这种模式更适用于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具体来说,如果要开展小组探究,授课教师得先做好小组学习任务的分配工作,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新学所得进行比较尝试,既要有新旧知识之间的纵向比较,也要有和同伴之间的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此外,在探索中,可以设定

个人推介、小组讨论、竞技台展示等多样化活动,以提升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进而提升构建科学课堂教学体系的效果。

三、巩固

巩固,即课堂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主题检测,夯实知识。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后,除了让学生完成“做一做”外,还设计了一道题:给圆柱体的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需多少平方厘米的彩纸?这个练习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学生明白笔筒裹纸是裹哪些地方,从而掌握计算所需裹纸的方法。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提高”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巩固”其实应该是对学生在获得新知后所做的一种加固和提炼过程。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好巩固工作就是通过设计一些高质量的练习题,并且要求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授课教师又有高质量的讲评。这些高质量的练习题要针对性强,符合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多样化的视角,坚持练习设计的基础性、梯度性、开放性的原则,要突出重点、攻破难点。但必须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布置切勿过多过滥,要合理安排时间,以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准。

四、提高

提高,即延伸拓展。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圆柱体上有一个底面,或没有底面。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去计算,而不能一味地照搬公式。另外,做实型的圆柱形物体,它还有衔接处要找,因此,取值时要考虑到“进一”的知识。

设计意图:“提高”环节就是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所做的延伸拓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检视、评价和补充学生课堂收获的环节。还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会注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生活化地探求验证新知,提高求知收获。

应该说,回顾、探究、巩固、提高这四个教学环节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回顾”是铺垫,是向导;“探究”是核心,是关键,要认真引导、精准实践的战场;“巩固”是规范知识、深化理解的舞台;而“提高”则是夯实知识、拓展思维的延伸和保证。总之,数学课堂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值得探索而又颇有难度的工作,需要教师好好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佩云.新课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J].新课程(中),2017(12).

[2]许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改进策略[J].新课程(上),2019(6).

[3]赵世斌.探析小学数学六步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圆柱的表面积”教学为例[J].新课程(上),2019(8).

猜你喜欢
教学体系小学数学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