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涂养殖缢蛏池塘接力养殖试验研究

2020-12-10 00:58刘瑞义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4期
关键词:性腺滩涂饵料

刘瑞义

(福安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福安 355000)

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隶属于帘蛤目(Veneroida)、樱 蛤 总 科(Tellinoidea)、截 蛏 科(Solecurtidae)、缢蛏属(Sinonovacula),其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历来深受消费者喜爱。缢蛏为我国传统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养殖生产历史悠久,在闽浙两省的贝类养殖业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缢蛏目前主流的养殖模式有滩涂养殖和池塘养殖。缢蛏滩涂养殖投资少,易管理,见效快。7—8月滩涂养殖的1龄缢蛏大小为200~400粒·kg-1,未达到上市规格,俗称中蛏。然而由于滩涂底质老化和污染[1-3],近年来中蛏继续在滩涂原埕养殖(缢蛏滩涂养殖中后期)易出现生长迟滞、空壳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缢蛏的产量和效益。缢蛏池塘养殖与滩涂养殖相比,缢蛏池塘养殖摄食时间长,饵料供应充足,生长快。目前缢蛏池塘养殖皆在冬春季放养2 000~10 000粒·kg-1的蛏苗,由于经数月养殖后池塘底质受到影响,高温期缢蛏易发病,导致缢蛏(规格为每千克不少于60粒)只能在6月前后收获;有关科研人员对缢蛏池塘养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养殖模式[4-7]、饵料生物培养[8-10]、缢蛏起捕采收[11-13]等方面,在滩涂和池塘接力养殖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本研究将滩涂养殖的中蛏搬移到池塘,开展养殖试验,观测其生长发育及存活率变化情况,与滩涂养殖的中蛏继续原埕养殖结果对比,探讨放养密度及繁殖盛期池水调节方式,旨在为更好利用滩涂养殖中蛏、池塘养蛏管理及模式调整优化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缢蛏来源于福安市溪尾下邳垦区周边滩涂养殖,2018年8月1日将其搬移到池塘继续养殖,平均规格为3.55 g·粒-1。选择同一片滩涂继续原埕养殖的缢蛏为对照组,记为D,同日测算,蛏畦总面积0.4 hm2,蛏畦缢蛏密度为2.26×106粒·hm-2,平均规格3.58 g·粒-1,略大于试验用缢蛏。

试验用4口相邻的池塘位于福安市溪尾下邳垦区内,面积分别为:2.70 hm2、2.88 hm2、3.24 hm2和2.70 hm2,记为S1、S2、S3、S4;池塘底质为泥质,其厚度0.75 m,大小潮皆能自然纳潮进水;所处海区水温10.8~30.5℃,盐度12.6~23.1,pH 7.3~8.5,溶氧≥5 mg·L-1,周围无污染。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3个不同的缢蛏放养密度及缢蛏繁殖盛期2种不同的水质调节方式,即设置S1、S3、S4的缢蛏繁殖盛期皆以添加水为主,S3、S4蛏畦缢蛏放养密度分别为S1的80%、120%,S1蛏畦缢蛏放养密度与继续原埕养殖D相同;设置S2蛏畦缢蛏放养密度同S1,S2缢蛏繁殖盛期日换水1/3以上,不同于S1。

1.2.2 池塘改造消毒

将4口试验池塘各分割成饵料池与养蛏池,饵料池专用于培养缢蛏生物饵料,养蛏池专用于养殖缢蛏,其饵料池面积依次为1.8 hm2、1.92 hm2、2.16 hm2和1.8 hm2,养蛏池面积依次为0.9 hm2、0.96 hm2、1.08 hm2和0.9 hm2,饵料池、养蛏池面积分别占池塘面积的2/3和1/3。在养蛏池内选择泥质较好、较为平坦的滩面,将其分成若干畦,并通过翻土、耙土、平整等工序建成蛏畦,蛏畦宽为4~6 m、长10~20 m,畦间沟宽5~7 m、深1.2 m,各养蛏池蛏畦总面积占养蛏池面积1/3,分别为0.3 hm2、0.32 hm2、0.36 hm2和0.3 hm2(表1)。2018年7月20日饵料池及养蛏池进水使埕面水位达到15 cm,用40 g·m-2的生石灰加水化成浆全池泼洒消毒,7 d后排干池水,进水冲塘2次,使药性消失。

表1 缢蛏放养与繁殖盛期池水管理Tab.1 Pond water management of S.constricta during stocking and propagation

1.2.3 生物饵料培养

2018年7月29日饵料池使用60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150 cm,施过磷酸钙10 g·m-3、碳酸氢铵20 g·m-3,5 d后池水色转浓,透明度为15 cm左右,可作为缢蛏的饵料向养蛏池排放供应。饵料池每次排放池水供饵后,及时补进新水,使水位达150~200 cm,追施过磷酸钙5 g·m-3、碳酸氢铵10 g·m-3。

1.2.4 缢蛏放养

2018年8月1日试验池塘S1、S2、S3、S4分别按蛏畦缢蛏密度2.26×106粒·hm-2、2.26×106粒·hm-2、1.80×106粒·hm-2和2.71×106粒·hm-2,依次放养缢蛏6.77×105粒、7.22×105粒、6.50×105粒和8.12×105粒。

1.2.5 养殖管理

根据养蛏池的水色、水质及缢蛏摄食生长等情况确定饵料池的池水排放供饵频率和数量,中蛏放养3 d后,一般间隔4~6 d饵料池向养蛏池排放池水1/5~2/5。8—10月维持蛏埕水位在50 cm以上,日换水1/3。11—12月上旬S1、S3、S4添加水为主,少量换水,S2日换水1/3以上。12月中旬—翌年4月维持池塘蛏埕水位20~30 cm,以添加水为主。经常下涂巡查,修复倒堤塌坝,疏通蛏埕的沟道,排除埕面积水,防止过往船只破坏。每月各在蛏畦上随机取4个面积均为0.25 m2的采样点,采捕各个点的缢蛏,计算数量及每月的存活率,同时用电子天平称总质量,计算平均值,用数显游标卡尺量壳长,繁殖期每10 d各取缢蛏50粒,解剖检查性腺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缢蛏生长发育

8月,试验组缢蛏放养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适应,水温也较高,生长缓慢。9—11月上旬水温较适宜,生长较快,其中10月中旬—11月上旬缢蛏外观肥胖,内脏团外壁被性腺覆盖,性腺成熟,壳长增长减缓,体质量增长快。主要在11月中旬—12月上旬排放精卵后,S1、S3、S4缢蛏性腺覆盖内脏团的2/3左右,S2内脏团几乎见不到性腺,肥满度下降较S1、S3、S4明显,接着进入越冬恢复阶段,壳长增长基本停滞,体质量呈负增长。S1、S3、S4缢蛏次年1月开始继续生长,S2缢蛏2月开始继续生长,随着水温的回升,摄食量增大,体质量的增长快于壳长的增长。整个过程S1、S3、S4发育繁殖情况基本相同,S3与S1长速差异极小,2月开始S4长速明显慢于S1(表2、图1)。

8—10月中旬对照组缢蛏生长较快,其中9月中旬—10月中旬内脏团外壁几乎被性腺覆盖,性腺成熟,壳长增长减缓,体质量增长快。10月下旬—11月中旬陆续排放精卵后,内脏团见不到性腺,蛏体十分消瘦,接着进入越冬恢复阶段,壳长增长基本停滞,体质量呈负增长。次年2月开始继续生长,3—5月生长较快(表2、图1)。

表2 缢蛏壳长与体质量变化Tab.2 Changes of shell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S.constricta

图1 缢蛏体质量变化Fig.1 Body weight changes of S.constricta

试验组缢蛏性腺成熟时其丰满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成熟期比对照组迟30 d左右。

2.2 缢蛏养殖存活率变化

试验组8月缢蛏存活率下降较快,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在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造成部分缢蛏损伤以及适应淘汰,9—10月存活率下降减缓,11—12月存活率下降幅度最大,S2存活率下降明显比S1快,1月份开始存活率下降逐渐减缓(表3、图2)。

对照组8—9月缢蛏存活率缓慢平稳下降,10—11月存活率大幅度下降,12月开始存活率下降逐渐趋缓(表3、图2)。

图2 缢蛏养殖存活率变化Fig.2 Changes of survival rate of S.constricta

表3 缢蛏养殖存活率变化Tab.3 Changes of survival rate of S.constricta (%)

从总体看,试验组与对照组缢蛏存活率下降的主要时期是在繁殖盛期及其前后,缢蛏性腺排放而产生死亡是导致存活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整个过程S1、S3、S4缢蛏存活率为70%左右,变化幅度极为相似,S2存活率为56.10%,试验组缢蛏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60%(表4)。

2.3 缢蛏养殖收获与效益

S4缢蛏密度偏高,过冬恢复后因饵料不能持续足够供应,长速不断变慢,难以达到理想的规格,在4月初起捕。对照组缢蛏单产为7 061.3 kg·hm-2,试验组4口池塘蛏畦缢蛏单产依次为37 802.3 kg·hm-2、30 237.3 kg·hm-2、31 089.2 kg·hm-2和33 687.1 kg·hm-2(表4)。

表4 缢蛏养殖收成情况Tab.4 Comparison of harvest of S.constricta

对照组的单位效益0.65万元·hm-2、利润率10.16%。按饵料池及养蛏池的总面积计算,试验组4口池塘的单位效益依次为8.47万元·hm-2、4.97万 元·hm-2、5.81万元·hm-2和2.14万元·hm-2,利润率依次为127.33%、69.70%、87.56%和29.72%,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5)。

表5 缢蛏养殖成本及效益Tab.5 Comparison of culture costs and benefits of S.constricta

3 讨论

3.1 缢蛏放养密度

S1、S3、S4蛏畦缢蛏放养密度不同,整个试验管理基本相同,其缢蛏发育速度、存活率差异微小。S1、S3缢蛏同时收成,规格极为相近,但S1的单位产量、效益分别是S3的121.59%、145.78%。S4因缢蛏密度偏高,饵料常不能足够供应,比S1、S3迟30 d收成,且规格小较多,单位效益是S1的25.26%、S3的36.83%。结果显示,在合理放养密度范围内及饵料充足的条件下,放养密度差别对缢蛏生长发育速度、存活率的影响不大,适当增加放养量,可提高产量及效益;超过合理的放养密度,会造成缢蛏饵料缺乏,生长缓慢,影响养殖结果。

3.2 缢蛏繁殖盛期池水调节

S1、S2除了缢蛏繁殖盛期分别采取添加水为主、日换水1/3以上的不同池水调节外,缢蛏放养规格、时间、密度等相同,繁殖盛期过后S2内脏团几乎见不到性腺,排放量明显大于S1,蛏体恢复时间长30 d左右,达到同等的规格需迟40 d收成,存活率低20.10%。表明水体的流动排换直接影响缢蛏性腺排放量,较大程度间接影响缢蛏的成活率及繁殖盛期后的恢复速度。温度、盐度波动幅度过大,不利于缢蛏的存活和生长[14-15],缢蛏处于繁殖盛期大进大排池水、干露等易使环境剧变,刺激缢蛏不正常排精产卵而死亡[16]。在缢蛏繁殖期,准确把握池塘换水频率及换水量,保持环境稳定,减少性腺排放,对缢蛏池塘养殖至关重要。

3.3 目前缢蛏滩涂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缢蛏滩涂养殖几个月后,滩涂环境硝酸盐、亚硝酸盐、NH3等物质大量积累,病菌不断滋生繁殖[17],致使滩涂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缢蛏的生长。尤其繁殖盛期的缢蛏体质虚弱,处在不良的底质环境下,遇到气候、水质等异常情况极易发生死亡,死亡率常达70%以上,即使存活的缢蛏也生长缓慢,淘汰率高,有的最后颗粒无收,其主要原因有滩涂养殖环境日益恶化、饵料长期缺乏致使蛏体抗逆力下降等[18]。

3.4 滩涂养殖缢蛏池塘接力养殖的特点

与中蛏继续原埕养殖相比,滩涂池塘接力缢蛏养殖的饵料稳定充足,放养前易做到彻底清塘消毒,可人为调节并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底质,且其放养规格明显比普通缢蛏池塘养殖的大。通过加工蛏干与清煮鲜蛏品尝测试对比,试验组鲜蛏100 kg平均加工蛏干15.2 kg,而对照组鲜蛏100 kg仅加工蛏干6.1 kg,试验组蛏肉的弹性、粘附性优于对照组,该结果与三门湾养殖缢蛏和野生缢蛏的出肉率和质构方面等品质相关指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9]。对照组收成规格136粒·kg-1,试验组除S4收成规格56粒·kg-1外,其他3口池塘收成规格为41~42粒·kg-1,且存活率、蛏畦单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滩涂养蛏收成规格每千克不少于110粒,普通的池塘养蛏,在6月高温期前收获,每千克不少于60粒。

4 结论

滩涂养殖缢蛏池塘接力养殖其缢蛏性腺成熟期比缢蛏继续原埕养殖迟30 d左右,长速快于缢蛏继续原埕养殖。该接力模式具有比滩涂养蛏、普通的池塘养蛏模式成品蛏个大质优、早45~90 d收成而错开上市高峰、产量高、效益显著等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滩涂养殖中蛏的资源价值。控制蛏畦中蛏放养量为2.30×106粒·hm-2左右,缢蛏繁殖盛期采取添加水为主,少量换水,减少外源性刺激,避免性腺大量排放,有利于缩短蛏体质恢复时间及养殖周期,提高存活率,获得良好的养殖结果。

猜你喜欢
性腺滩涂饵料
男性腰太粗 性腺功能差
霞浦滩涂
香饵
香饵
上岸的鱼
跪拜
小儿肠套叠气体灌肠X线对性腺辐射剂量和放射防护研究
滩涂上的丹顶鹤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