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传统文化,创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20-12-14 07:49印鑫
关键词:金箍棒圆柱图形

印鑫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小学数学也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有利于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知识技能。本文探究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创设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15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这一点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也有所体现。有很多数学知识是由古代数学家总结出来,从数学例题中也能够看到传统文化的影子,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在数学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一、深入挖掘教材,融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涉及意识形态、艺术等多个领域,它的元素几乎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很多题目都能与传统文化结合。教师可以深度挖掘这些内容,将传統文化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水平的同时,能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中,有一小节的内容涉及圆柱的体积,其中有一道题目与金箍棒有关,教师可以引入《西游记》,让学生来了解这部传统名著。本题是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学生计算金箍棒的体积,难度不大。教师可以稍加拓展,为学生展示《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写:“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余长。”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斗来粗”“二丈”分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了解这些古代的计量单位。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讲述孙悟空获得金箍棒的始末,以及金箍棒在孙悟空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加数学课堂的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传统小说。

二、结合传统图形,体会古典之美

越是高级的数学,与图形的联系越是紧密。在进入小学六年级之后,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与图形相关。传统文化则包含了大量数学图形的元素,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搜集图片,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美丽图形。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圆柱的魅力,推动对圆柱相关知识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思考为什么圆柱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如此广泛。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比教材中单调的圆柱图片更有吸引力,教师可以讲解传统建筑的特点时将圆柱的相关知识融入其中。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刻记忆圆柱的知识,还能感受传统建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掘传统文化

学生应当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掘传统文化,学生便能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研究和探索,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更多传统文化。

例如,在进行“比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并在课堂上相互分享传统文化中应用到的比例的知识。某位学生在预习本节课知识之后,首先联想到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想要知道兵马俑与真人的比例。这位学生便从互联网上查找资料,便了解到兵马俑与真人的比例是1∶1,兵马俑与真人等高。还有些同学则在书上看到了地图的内容,便好奇古代地图是怎样绘制的。在经过了解之后,学生明白古代是没有等高线和比例尺这些东西的,古代地图是根据具体的山川来绘制的,没有一定的比例。而学生需要将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在课堂上分享出来,这样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深入预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发掘传统文化、结合传统图形,体会古典之美、深入挖掘教材,融入传统文化等策略,开展各类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叶务莲《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新纪实·学校体音美》2019年第9期。

[2] 杨海霞《浅谈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人文之友》2019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金箍棒圆柱图形
圆柱的体积计算
难忘的礼物
得意的代价
分图形
找图形
长度国的如意金箍棒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看得重 便拿不起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