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2020-12-14 07:49吴雨浓
关键词:中华校园文化师生

吴雨浓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通过日常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等活动创造的一种校园精神、人文氛围和生活环境。它与社会息息相关,具有校园特色。所包含的学校精神、学风和学校历史传统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校园文化建设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22.04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社会变革、自然改造、不断发展的思想文化成就的总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是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之源。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可以培育更加丰富、鲜明、思想创新的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全面的。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种文化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物质和风格。它是在长期发展后根据原始文化而形成的,并且得到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可而相对固定。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广泛,魅力独特。它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它受人尊敬,其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心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事业的精神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文化的作用已经渗透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汲取那些有积极意义和恒久价值的内涵,根据新时代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二是要与时俱进,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在先人成就的基础上,去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对其内涵不断补充、拓展、完善,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其生命力和感召力,创造出社会主义时代新文化。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1.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功能有导向、激励、凝聚、教育、约束等五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对高校师生导向功能,当全校的师生向着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努力,就会形成一种团体的理想信念,这种信念引领全体师生员工按高校既定的目标、方向和规则前行,从而让全校教职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纯正的动机和互动稳定的和谐关系。在此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着目标导向、制度导向、价值导向的功能。二是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在物质校园文化建设上,高校能够为师生共同建造出一个温馨安静的校园环境,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中,广大师生能够找到强烈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向上向善,教学相长。三是精神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共同工作、学习,共同参与创造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群体文化意识和校园团队精神,广大师生员工聚集在一起,相互尊重,团结一心,推进和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四是制度规范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文化,具有排斥性和包容性,排斥消极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接受并包容正确的优秀思想和文化,通过明确的制度行为准则来约束人的思想和行为,抵制人产生的错误观念,促进人在思想和行为上形成正确的习惯,使在校师生员工能都够自觉地遵守行为准则,成为稳定师生行为的重要力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1.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综合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大学精神之根,包容万千且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吸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将传统经典与时代创新结合起来,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创新教育方面的强大作用,提高师生的思想原创力水平。高校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积极生动的,同时也是多维、立体的,有其独特的风格、创新性和思想性。新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应当始终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历史文明的尊重,要注重历史沉淀,深入发掘古圣先贤的文明精髓;要大力弘扬校风校训、办学理念,将大学精神的内涵品质融入广大师生理想信念与道德观念之中;要引导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激励学生尊师爱校、刻苦学习,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文化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和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全面提升校园师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水平,实现校园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

2.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导向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将那些蕴含优秀伦理观念和崇高道德思想光芒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与创新,并融入新时代高校的育人理念之中,新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但还是存在诸多主体对大学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与社会公众对高校文化的期望值仍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些高校教师群体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有浮躁之心,功利之心;部分大学生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其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拜金”“享乐”“利己”……这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充斥校园,让部分大学生逐渐失去自我文化认同,以注重伦理、利他、和谐等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校园里的单纯善良、真诚友好、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良好风气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爱心和正义感,他们崇尚自我,缺乏大局观念、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繼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使命

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功能在于通过校园文化传播的感召力,熏陶和影响学生学习、领悟各类文化知识,拓宽视野,在人生的道路上,探索并实现个人生存价值的最大化。引领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把个人追求和国家命运紧密相结合,实现高校的教学育人目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科学创新精神为食粮,促进、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发展,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第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启大学生的智慧,启迪道德意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人格,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不断提升个体道德水平,陶冶并优化个体道德情感体验,激励和强化个体道德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到的心理思想守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国传统文化是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学,其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贵论”“精忠报国”“兼济天下”的思想,能够启发生命的价值感和使命感;其中的“祸兮福所倚”“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理念,能够培育积极理性的心态;其中古人所云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观点及提倡的睡眠、抚琴、钓鱼、读书养生法,能够有效化解心理压力,消除抑郁与焦虑的不良情绪。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创新的沃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是创新教育的沃土。高校校园文化在发展创新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接触、了解、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包容开放的思想吸纳多元文化中的有益养分,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经验,推行国际化战略,以全新的视野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在校园中营造立德、尚德的良好氛围,以文化文,从而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邱影悦《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8年硕士论文。

[2] 郭太铭《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9年硕士论文。

[3] 李京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西安科技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中华校园文化师生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