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机制下的学校“六大”行动

2020-12-16 14:34山东邹城市田黄镇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室资源融合

于 勇 (山东邹城市田黄镇中心小学)

简单通俗地说,融合教育就是让一些身体情形各异、能力与风格不同的存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普通孩子“融合”在一起,在同一个班级里上课,接受平等的且没有歧视的公开教育。我们经常谈及的“随班就读”就是一种起步阶段的“融合教育”形式。面对融合教育这种新的教育样态,学校作为联结融合生及社会层面的中间纽带,必须做出灵敏反应,迅速行动,为融合教育时代的到来做到未雨绸缪、助力加油。

一、更新理念:敞开胸怀欢迎你的到来

让自己的子女同普通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学习,是每一位特殊孩子家长的最大心愿。可许多学校迫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普通孩子家长等多方的压力,使得特殊孩子在随班就读中四处碰壁、多次被拒。这说明融合教育理念还未被学校广泛接受,也跟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间存有持久的拉锯行为、深厚的壁垒界限有关。

融合教育是对特殊孩子的关怀与接纳,学校对此要高度站位,秉持人间大爱情怀,敞开博大胸怀,零拒绝、无条件接收可以坚持正常学习的特殊孩子。学校要在全面、精准认识融合教育事关人权保障、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等诸多意义的基础上,引领学校教职工摆脱精英教育理念的窠臼,用实际行动尊重生命及个体差异,知道关注融合生的不同需求是素质教育及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做到不歧视、不排斥任何一名融合生。同时,学校要通过适宜的典型案例、成功经验向普通孩子家长予以宣传,让其知道特殊孩子进入普通班学习,不仅不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更有利于他们了解生命的多样性,更有利于他们珍惜自身拥有的优越条件,更有利于他们同情心和责任感的养成。进而构建起学校、教师、普通孩子家长接纳、理解特殊孩子和家庭,特殊孩子家长没有任何顾虑的融合教育场氛围。

二、配置硬件:学校资源教室就是你的家

融合教育作为特殊孩子教育的主要方式,会对学校课程设置、活动形式等提出更高要求。基础课程一般可在普通教室内完成,可针对性强的融合课程与专业性强的康复课程、融合小组或亲子小组活动等是无法在普通教室内完成的,这就需要建有设施设备齐全完善的资源教室,否则融合生也只能被沦落为随班混坐,成为普通孩子的陪客,融合教育也因此变得有名而无实。

资源教室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具有提供教育咨询、心理诊断、康复训练等诸多功能。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教室区域规划及内部建设,才能保证融合生上课时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确保设施设备的便捷使用。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制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资源教室要建有家长接待区、教师办公区、学业辅导区、康复训练区、心理支持区等五大区域,同时根据各区域的灯光、色彩、方位、硬件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高标准配备系统规范、具有专业支持性的设施设备,以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教室的功能。

三、凝心聚力:学校不唱融合教育的独角戏

融合教育绝不是学校的独角戏,它需要社会各方的协同发力和共同参与。只有构建起“学校+”的强大支持系统,人人自觉伸出手,乐意献出一片爱,才会使融合教育贴地行走和真正付诸实施。

首先,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及协调支持,在残联、卫生、教育、民政等部门间建立特殊孩子资源数据库共享机制,从而真实了解特殊儿童家庭状况、兴趣特长、数量分布、健康状况等源头性资料。其次,学校要与特教学校、康复机构、医学部门构建合作机制,让其协助对融合生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心理干预、康复训练等,从而确保融合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分类结对,实现生生帮扶。学校融合班级可安排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普通儿童与特殊儿童结对,让其为特殊孩子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辅导,同时做到在纪律上进行及时提醒与纠正。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增强特殊儿童的信任感、安全感,更有利于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

四、活动打造: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水不如舟”。特殊儿童暴露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他们性格怪僻、爱哭闹好动、常恶意搞笑的一面,也因此极易被贴上“笨蛋”“傻瓜”“无药可救”的标签,实际上他们中也不乏绘画、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的才能。同时,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相比较,更需要展示自我的机会,更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此,学校与班级要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活动,根据其个性特长为他们搭建活动平台,多创造他们参与活动的机会,特意安排他们展示个人特长的基本环节,让他们从列席的“多余人”华丽变身为活动中的“大主角”,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存在感。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后的积极评价与赏识要及时跟进,用发自内心的溢美之词与真诚的微笑,进行热情的赞美和表扬。在多次经历这种“活动巧妙安排——特殊孩子自我展示——热情赏识与尊重”的特殊活动后,特殊儿童自信的种子定会在他们的内心发芽、生根。当然,此长彼消,特殊孩子原有的不足自然也就会变得微不足道,自卑也定会随之彻底摆脱。

五、补齐短板:让融合教育师资更强劲有力

融合教育成功与否,师资是关键。融合生管理非常需要个案辅导,而专业化的个案辅导更加需要专业性、技能性师资予以参与和完成。由此可见,只有补齐融合教育师资的短板,构建起熟知特殊教育理念、拥有特殊教育操作技能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特殊孩子受到专业化的管理和零距离的辅导训练,确保教师的给予、付出和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能共振,更合拍。

一是通过专业教师招聘或成熟人才引进等方式,配足配齐资源教室各功能区所需要的资源教师,让其在所负责的功能区对特殊孩子进行辅导或康复训练,真正充分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二是通过“专业课程培训强根基、团队研讨推进共提升、个案支持细化实践”的融合教育研训模式,不断提升学校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在理论与实践持续结合中逐步掌握应对特殊儿童各种疑难问题的基本对策。三是学校可与社会上的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让其通过帮扶、走教等形式,协助做好普通学校融合生的管理。另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的形式,让专业性爱心人士成为学校师资的拓展与后备力量,进一步壮大融合教育的师资队伍。

六、科研助力:让融合教育有效地走下去

虽说融合教育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仍然是对它了解、知之、研究甚少,农村学校更是处于空白性认识。即便是在已进行融合教育探索与实践的少部分学校,大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踩着西瓜皮走路”,难免会磕磕绊绊,更谈不上进入佳境。先就融合教育技术层面上来讲,就有“资源教室的使用效率”“普通学生与特殊儿童如何深度融合”“融合生的评价体制”等一系列问题。从融合教育管理的层面来讲,就有“环境创建”“班级建设”“教师考核”等诸多问题。当然,随着融合教育发展走向纵深,而又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好路径就是开展专业研究与课题带动,有了成功的理论支撑与实践经验,才能构建起学校融合教育管理的结构框架。

学校可根据自身管理工作的需要,通过与相应专职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让其帮助完成某些高端理论、顶尖操作的研究工作,而对于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弱的问题可通过校本行动研究、校际论坛与合作、成果借鉴与完善等途径予以完成。

当然,面对融合教育和融合生的管理工作,学校应付诸的行动远不止这些,课程设置、班级建设、教师的考核与评价等诸多工作同样需要学校快速行动,扎实做到持续不断地去解决融合教育所带来的新问题,以时不我待、敢为人先的魄力迎接融合教育所带来的新挑战。

猜你喜欢
教室资源融合
“313”教室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我给资源分分类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